追寻贴近民众实践的生活伦理学
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事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生活知识# #摄影技巧# #新闻摄影#
生活是事实存在,伦理是价值意义。生活是伦理的来源,伦理提升生活的意义。日常生活伦理就是指直接产生于日常生活中的,与习俗、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保持高度一致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生活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日常生活行为伦理;(2)日常生活交往伦理;(3)民众价值心理研究。
《日常生活行为伦理学》探索追求面向民众实践的生活伦理学,以历史回溯、文化诠释、伦理分析、哲学反思、价值建构之综合方法,对服饰、饮食、居住、行旅、工作、休闲、娱乐、生死伦理进行了分析、阐发,是伦理学的重要创新成果。本文节选自该书序言。
“
我们在娘胎中被孕育,一朝来到这个世上,由此就开始了我们的人生之旅,它既有起点,又有终点。正是基于对日常生活之生命存在状态和生命活动的上述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伦理学”研究包含了服饰、饮食、居住、行旅、言语、工作、休闲、娱乐、健康、生死十大领域的研究探讨,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
“生活伦理”和“教化伦理”
所谓生活伦理,就是存在于民众实际生活中的,人们主要根据生存方式和实际需要,从生活实际经验中得来并实际应用于生活的伦理。所谓教化伦理,就是由统治阶层倡导,居于社会正统地位,用于教化民众而以此维系社会秩序的伦理观念,是来自上方的、由上向下灌输的、希望人们普遍遵守的伦理。
教化伦理与生活伦理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二者的主体不同。教化伦理的主体是国家,其实际代表者主要是官员、意识形态的教化工作者。生活伦理的主体则只能是民众。
(2)二者的根本目标和基本立场不同。“为了社会”还是“为了人的生活”,这是教化伦理与生活伦理在根本目标上的不同。教化伦理是由社会利益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决定的,它是社会、国家及其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利益而对民众提出的价值观念导向和行为义务要求。教化伦理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秩序与和谐。它的基本立场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也就是说教化伦理总是站在社会、国家及其统治者的立场,为其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行辩护。生活伦理的基本立场是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需要和物质、精神利益。这种生活伦理所要追求的目标是安宁和幸福。
(3)二者的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不同。教化伦理的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是“礼义为上”,具有鲜明的道义论特点;生活伦理的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则是幸福主义的,具有鲜明的功利论色彩。
(4)二者调节的社会生活领域不同。教化伦理具有某种公共性、群际性、族际性、国际性,也就是说教化伦理调节的是人与团体、国家、社会、世界之间的道德关系。生活伦理则具有私人性、人际性,有的学者把它称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也就是说生活伦理主要调节的是民众在私人生活和私人交往过程中人与人或者说是个人与个人的直接人际关系。
(5)二者在表达形式和传承方式上不同。由于教化伦理是社会利益与统治者利益的自觉表达,而且它往往是以系统的、理论的形式予以表达的,所以它是典型的社会意识形式。生活伦理则是在民众的生活中直接产生的,是民众生活方式的直接体现,又由于它是以非系统的、常识的形式予以表达的,所以它是以民众社会心理的形式存在的。从文化积累和传承的角度来看,它们的承载方式和传播方式都是不同的。以中国文化为例,在古代,教化伦理主要体现在士大夫的宏篇巨著中,得到了国家权力的肯定并被国家用政治和法律的手段加以推行。如儒家伦理的“三纲五常”在汉代以后就具有了这样一种教化伦理的正统地位。民间生活伦理则主要存在于民间流传的谚语、传说、家训、童蒙读物、戏曲鼓词、民间信仰,以及民间文人的一些切近生活的言论等民间文化形式中。
“必须实现立场和视角的转换”
社会日益世俗化、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些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民众日常生活伦理的研究,不要站在以往圣人为民众立法的高高在上的立场上,也不要自以为掌握着道德真理而摆出一副要教化民众的架势,现代道德中的主体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现代伦理意识是一种在平等主体对话协商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共识。一种伦理体系,如果严重脱离民众的实际生活,就将成为伪善。因此,当代中国伦理学要想进步,真正发挥指导民众生活的作用,就必须实现立场和视角的转换。生活是伦理和道德产生与发展的源泉,若离开生活本身而从某一既定的伦理体系与道德原则出发来解读现实生活,就会本末倒置。加强对民众日常生活伦理的研究,将是中国伦理学新的突破点和生长点。
伦理学,作为哲学之价值论的核心,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就更应首先从事实与价值统一的层面面向生活、关注生活、描述生活、诠释生活,寻求生活的意义,指出生活的目标,揭示生活的价值,建构生活的规范,实现生活的目的,指导现实的人生。道德面向并贴近生活而不仅仅是面向并贴近政治,面向并贴近民众而不仅仅是面向并贴近官方,面向并贴近实践而不仅仅是思想观念的倡导,这也许正是我国当代道德建设的真正突破口。道德要源于日常生活并指导日常生活,这才是道德建设和伦理学研究的真正出路。
什么是“生活伦理学”
在我们看来,生活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日常生活行为伦理;(2)日常生活交往伦理;(3)民众价值心理研究。如果要简单地给上述三个方面各一个关键词的话,那就是行为、交往与价值心理。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相互联系的逻辑体系。生活伦理首先要面向生活行为,对生活行为现象进行伦理分析与诠释,以指导民众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人的生活是社会生活,因此,人有其生活和交往的不同场域与交往对象,生活伦理应该从群体的视角和实存现状的角度来研究这些交往伦理,做出描述、分析、评估和引导。人的生活和交往都是在一定的深层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分析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心理,帮助人们厘清价值冲突,以正确的价值观指导民众的生活,这将是生活伦理学的归宿和目的。
从上述对生活伦理学研究之内容的描述中,我们感到这个研究主题与计划是很庞大的,人际间的交往伦理与社会群际性的交往伦理是有交叉的,对指导人们实践的价值心理与价值观念的厘清也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后二者的研究工作尚待来日。当前,我们把生活伦理学的研究首先定位到“日常生活行为伦理学”,即上述的第一个方面。日常生活行为总是具体的、外显的,因而也是较易把握的。我们的中心问题就是:日常生活行为是由哪些伦理传统、习俗规范影响与指导的?日常生活行为体现了哪些文化传统与伦理规范?在时代与生活发生了变化的当代,究竟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与伦理规范才可以重新引导、规范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才可以使我们更有价值、尊严与合乎伦理地生活,才可以使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日常生活是指那些日复一日地发生的、平常的生活。日常生活,是维系人的生命存在和延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庸常的、反复的生命活动,即日常实践或日用常行。按赫勒的理解,所谓日常生活,是“指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这一看法注意到了日常生活与个体之生存、延续的联系。我们每个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存,都离不开衣、食、住、行。寒冷时没有衣服穿,我们就会冻病甚至冻死;饥饿时没有食物吃,我们就会饿死;没有房子住,我们就会流落街头、无家可归。如果失去了腿脚而不能行走,我们的生活就会留下很多遗憾;如果没有现代交通工具,我们就会行之不远。其实,我们的生活不仅离不开衣、食、住、行,而且离不开语言或者言语,即说话。有意识、有表达、有交往的生活才是人的生活,人区别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会说”。如果不是残疾人,1-2岁就会说话了,不仅会喊自己的爸爸妈妈,而且会表达生活的意愿和需要,如“我饿了”等。人要生存和发展,无论对工作的意义如何看,一般都要先有个工作,否则我们就可能无所事事。我们不仅需要工作,也需要休闲;不仅需要休闲,还需要娱乐。这一切都以身体健康为前提,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正常状态;如果失去健康,我们的生命存在和生存质量就会受到威胁。因此,健康既是我们追求的人生目标,也是一种专门的生命活动,如锻炼身体、养生是为了更健康,医疗则是通过治疗疾病来维护人们的健康。我们在娘胎中被孕育,一朝来到这个世上,由此就开始了我们的人生之旅,它既有起点,又有终点。正是基于对日常生活之生命存在状态和生命活动的上述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伦理学”研究包含了服饰、饮食、居住、行旅、言语、工作、休闲、娱乐、健康、生死十大领域的研究探讨,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目前,言语伦理与健康伦理的研究工作还在进行中,我们希望本书再出增订本时能补齐。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
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研究
数字化生存的道德空间——信息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日常生活行为伦理学
自然之境:“消费—生态”悖论的伦理探究
网址:追寻贴近民众实践的生活伦理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17297
相关内容
庞俊来|“伦理学”回到“伦理”的实践哲学概念【杨国荣】伦理生活与道德实践
家庭伦理剧《幸福密码》-贴近生活,触摸细节
【袁凌新】伦理与政治的原始丰富性:古希腊实践哲学的价值与局限
黄裕生|理性的“理论活动”高于“实践活动” ——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幸福观”
小学生作文宜贴近生活实践
实践哲学与美好生活
心性论:三教合一的义理趋向——兼谈心性论与当代伦理实践
民族志|克制的观看:观鸟实践中“人
[黄剑]日常实践的分化与回归:生活文化嬗变的机理分析 · 中国民俗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