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如何利用科技,成为更好的自己?
自我提升指南:《精进》-采铜教你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个人成长建议# #阅读推荐书目#
小编推荐理由
“生活黑客”是什么?
简单说,“生活黑客”就是一群利用科技和工具,不断开发自己、完善自己的人。
比如,使用过番茄钟这类时间管理工具提高工作效率,或者健身的时候戴个运动手环记录健康数据等。
在《生活黑客》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许多“黑客技巧”,比如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保持运动习惯,甚至如何找到交往对象。书中也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评估了各种方法是不是好用。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居然有这么多人,在通过各种方法,一点点的改变和提升自己。
比如拿减肥这件事来说。
生活黑客会利用一切技术手段,让减肥的过程更为系统化。
比如,他们会通过一些健身APP定制适合自己的健身课程,有针对性地合理分配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使用智能手环或其他电子设备,监测自己身体的健康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确定自己的减肥频率和周期,甚至连他们吃的食物都会精确到以克为单位......
他们会反复尝试打造一套适合自己的减肥方法,并严格遵守养成习惯。
生活黑客享受的是提升的过程。
对他们来说,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才是更有意义的事。
他们真正的厉害之处,不是方法有多高级,而是他们不断自我完善的精神。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本书试读
第2章 时间黑客 “把需要优先处理的事排进日程”
觉得生活黑客迷恋效率和时间实在不是我们的过错:费里斯的“每周工作4小时”听上去就像是在讲时间管理。
然面,费里斯之所以选择了这个书名,是因为它在谷歌AdWord上反响热烈,而不是因为这个书名最恰切地反映了书的内容。
在《每周工作4 小时》中,费里斯重视效能——“做能让你更接近目标的事”——超过效率——“以尽量经济的方式完成特定任务(无论是否重要)”。
当然,“效率仍然重要,但除非被用在了对的事上,否则效率高也没有用”。根据这种观点,“忙碌是某种形式的懒惰——懒得思考,不加选择地行动”。
你可以高效率地划着船打转,但高效能的船夫不但效率高,而且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所在。
对效率和效能的区分是一种深刻的见解,但并不是什么新鲜观点:自助界每过几十年就要将它重申一遍。
在费里斯的书之前,最负盛名的有关高效的自助类图书当属斯蒂芬·科维在 1989年首次出版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书名中提到的是效能而不是效率,而且,科维经常被引用的警句也说明了其看法:“关键并不是为日程上列出的事务决定优先级,而是把需要优先处理的事排进日程。”
理查德·科克在同年出版了他的畅销书《 80/20法则:低投人高产出的秘密》。两本书都将不分优先级地追求高效率视为高效能的近敌。
高效率看上去可贵,但也可能成为恶习。
就连1973年的经典作品《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的作者艾伦·拉金也请求道:“请不要称我为效率专家,我是一名效能专家。”
为什么?因为“如何运用你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要比高效地完成正好近在眼前的随便什么工作更重要。”
他跟费里斯很像,也抨击了那些在效率的陷阱中忙忙碌碌的人。
过分高效的人总是在创建、更新、遗落他们的清单;过分身体力行的人总是疲于奔命,没有时间评估价值;疯狂节约时间的人只会让自己和别人陷入焦虑。
根据这一观点,高效率只是达到高效能的一种手段。
那么,我们要如何实现高效能呢?
拉金建议读者认真地考虑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把它们说出来,然后再将这些目标分别放进3个优先级组别,每天花最多的时间追求最重要的那些目标。
由于我们很容易分心、很容易偏离具有高价值的工作,拉金在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探讨“偏离正轨”后如何“重返原路”。
我们讨论排优先级的重要性,可以一直追溯到世界上第一位工作效率的咨询顾问艾维·李。
据说在1918年,伯利恒钢铁公司的钢铁巨头查尔斯· M.施瓦布请李来提高伯利恒主管们的工作效率。
李事前没有要求任何酬劳。他只提出要和每位主管谈15分钟, 3个月后,施瓦布觉得他的建议值多少钱就付给他多少钱。
李向每一位主管解释了他的方法:在每天结束的时候,写下明天要做的最重要的6件事,并排好优先级;第二天一件一件完成任务,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再次重复这一操作。
3个月期满后,施瓦布对李非常满意,于是他给后者开了一张 2.5万美元的支票(相当于如今的 40 万美元)。
之后的高效类自助方法(包括生活黑客技巧在内)都是李的方法的一系列变体。每天∶( 1)识别、复查目标并为目标确定优先级;(2)计划可以达成目标的任务;(3)推进这些任务。
例如,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科维区分了重要和紧急这两个优先级。
科维用这两个变量创造了一个矩阵,他鼓励读者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重要但不紧急的问题上(也就是"第四象限 ")。
他跟拉金一样认为委派任务相当重要,科维认为,这“或许是最强大的高杠杆行动”。要求具体清晰有助于将已经确定优先级的目标转变成可执行的任务。
一个经典规则是目标应当“SMART”:具体(specific)、可衡量( measurable)、可分配( assignable)、具有相关性( relevant),并有明确的时间期限( time delimited)。
另外,当我们将干扰减到最低,并从小目标做起的时候,任务更有可能被完成。使用筹划任务的系统也会有所帮助。
生活黑客们特别热衷于他们所谓的"工作流 "。正如之前提到过的,戴维·艾伦 2001年的大部头《搞定》为生活黑客的元老们带去了不少启发。
GTD的核心就是一个处理“杂事”的系统,艾伦将“杂事”定义为“一切已经在你的心理世界或者物质世界中存在并且尚未就位的东西、但你暂时还不知道你期望什么样的结果以及下一步要如何行动”。
在GTD中,杂事被收集、处理、整理、复盘和完成。将任务在即将入列、将来、现在或者等待等不同的篮子间移动降低了执行这一过程的难度。艾伦警告说“只要杂事仍是'杂事 ',它就是不可控的”。
任何管理过自己的“杂事”的人都知道,将“杂事”简单记录下来并做计划确实有用。光是这一启迪就已经让高效类自助显得很有意义了,况且它或许还和“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有关。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是指大脑有这样一种倾向,它更容易记住并重新想起未完成或被打断的任务。
据说是一名咖啡馆里的服务员启发了布尔马·蔡格尼克 1927 年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这位服务员牢牢地记着有客人的桌子的点单,但当桌子空了,这份记忆便随之快速地被抛诸脑后。
蔡格尼克将她的这一假设带进了实验室。她发现被中途打断的测试者要比已完成任务的测试者更容易想起他们的任务。
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认为 GTD有助于减轻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未完成的任务和未达成的目标更容易在脑子里冒出来。这可能会带来很多压力、尤其是在有许多这样的任务的时候。”
GTD并不是唯一的工作流。生活黑客们常常会在生活中应用他们在工作时使用的方法。
创业者亚历山德拉·卡武拉科斯发明了 1-3-5规则,以期让事情尽量保持简单。
跟其他系统一样,你先写下一个“庞杂的清单,把所有你需要做的事都列进去”,然后,你每天的目标是“完成1件大事, 3件不大不小的事以及 5件小事”。
在结束一天的工作时,你要“界定好第二天的1-3-5,这样你就做好了准备,第二天早上立即可以风风火火地工作”。
这很容易执行,有优先次序,并充分利用了这样一个事实:早上有一项已经确认或者未完成的小任务时,更容易为这一天的工作起个好头。
点击星标方便日常浏览
/
再点个在看就更完美了
网址:新书速递 | 如何利用科技,成为更好的自己?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32354
相关内容
新书速递:《让生活更...2024-25年度心理学自我成长书单,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何享受独处时光,成为更好的自己?
量化自我:如何利用数据成就更幸福的自己
如何用心理学提升自己,成为更好的你!
修心养性,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新书速递五年后,金融科技如何改变生活?
9个高效好用的平台分享,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让24年倍速成长……
原生家庭:如何修复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索·恩』新书速递 | 为什么简约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