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妈原创)如何健康地使用电子产品?

发布时间:2025-07-09 17:57

如何使用原装充电器给电子设备快速充电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健康生活技巧# #电子产品维护#

原创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

梧桐妈妈大小宝是一位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任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师从孙时进教授,主攻儿童心理学。著《夏娃的困惑》丛书。希望接地气地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及切身养育体会,让妈妈们真正感到育儿的乐趣和幸福。史上最为来势汹汹的育儿谣言粉碎机,誓当育儿界的方舟子,宝宝健康的卫道士!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水印未删,如有侵权,请告知更改!深表感谢和歉意!

梧桐妈妈大小宝是一位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任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师从孙时进教授,主攻儿童心理学。著《夏娃的困惑》丛书。希望接地气地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及切身养育体会,让妈妈们真正感到育儿的乐趣和幸福。史上最为来势汹汹的育儿谣言粉碎机,誓当育儿界的方舟子,宝宝健康的卫道士!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水印未删,如有侵权,请告知更改!深表感谢和歉意!

如何健康地使用电子产品?

展开剩余 91 %

上篇说到电子产品真的毫无裨益,孩子一点儿也不能接触吗?其实我们如今已经知道电子产品有种种弊端,不过严令禁止,处处把关,让孩子不接触,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孩子的某个要求经常被拒绝,他很可能更好奇,更向往。这种现象叫做“心理饥渴”。我们不让孩子吃零食,他很可能直至长大都还抱存着儿时的希望,脱离家长的管束比如上大学时,很可能疯狂地吃。很多家长发现电子产品上瘾的熊孩子很难管教,拔掉电视线锁起来,孩子能悄悄配一把锁;把孩子电脑里的游戏删光,他能在放学后去游戏机室或朋友家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熊孩子日渐长大“翅膀硬了”,貌似家长永远不是他们的对手。这种频繁的对立,也很可能会破坏亲子关系,让管教的效力更加低弱。

另一方面,我们经常对孩子说“不”,是不是发现他们越来越叛逆?换个说法,“你可以……”效果就会好很多。比如“《功夫熊猫》太晃眼睛了,我想你还小,会看得难受,我们可以看看《恐龙当家》”,比“你还小,不可以看《功夫熊猫》”听上去要舒服很多。给他建议和选择,比给他命令和强加自己的观点,要容易接受得多。如果孩子坚持,看一点儿《功夫熊猫》也没什么大不了,真的晃眼睛了,孩子自己会要求更换的。相信孩子,在你的引导下,他自己就会处理得很好。

那么如何使用电子产品,尽量趋利避害,发挥它们的正面作用呢?如何正面管教、约束熊孩子,不至于出现成瘾行为?以下小方法,可以给你一些启发和借鉴。

1、1.5岁以下的孩子不需要看电视,孩子长大些,也需要严格控制他观看影视作品及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AAP建议这时间总和,加起来每日不超过1小时。梧桐妈妈认为刚给孩子看电视时,时间越短越好。

也许你会说,我做不到哇!熊孩子黏在电视机前面,根本撕不下来!怎么办呢?

告诉你个好消息,孩子还小,习惯是你培养的,看电视的大权,看多长时间,完全都是掌握在你手中的啊!就像吃零食,也完全受你控制,你完全可以不买垃圾食品,把水果、酸奶等健康食品给孩子当零食,让其触手可得,满足他正餐以外吃零食的欲望。平常对垃圾食品不主动,也不拒绝,自己也不当着孩子吃,告诉孩子“这不健康,不能经常吃”。偶尔孩子馋嘴,强烈要求的情况下,只买最好的小饼干,或自己尝试烘培。你可以告诉他“吃多了烂牙齿,晚上好好刷牙”,“冰激凌一周一个,小熊饼干一周一次”,孩子有盼头,也往往不会哭闹。吃了香、喝了辣,而且接触的尽是最好的美味,自然对味道差一个档次、吃进去也不怎么舒服的泡面、薯片、辣条等不怎么感兴趣了。

限制孩子看电视,道理何尝不是如此呢?不过有个前提,一开始就当个原则很明了,温柔而坚定的家长。今天坳不过熊孩子答应了多看一小时电视,明天又歇斯底里撤掉电视线,孩子一定会弄糊涂,每每也会大哭大闹,不达目的不罢休。当然,亲子关系非常良好的前提下,孩子的信赖感会让事情容易很多。

①给孩子看短片,或者电影的一个较完整的段落。

②不在家中随处摆放电子产品,比如手机、电脑等,家长也不要在孩子面前长时间的玩。

让孩子有别的感兴趣的事情做,尤其是户外活动,其他还有搭积木、画画等等,耗时耗力烧脑,尽量压缩看电视的时间。

③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趋于固定,孩子有盼头,也能保护他的秩序感。

④结束之前适时提醒,“我们可以再看五分钟,还差两分钟的时候妈妈再提醒你。看完这段,我们可以出去买明天吃的包子。”没有粗暴的中断,多数情况下不会大吵大闹。

⑤观察孩子特殊的精神气质,谨慎考虑给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如果你特别希望引导你的孩子成为科学家,则需尽量少地看电视,不看也行。如果孩子对表演、模仿、才艺十分感兴趣,你也不介意他将来可能选择当演员、导演或艺术家,在不伤害他身心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延长一些他观看的时间,用于欣赏和模仿。

⑥把电子产品当保姆和早教中心,长时间抛给孩子自己玩,解放自己,显然是不合适的。

⑦每日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增加他户外活动、看书、玩耍的时间,也会让孩子更为自律,较难出现成瘾现象。

⑧如果孩子已经看了很久的电视,该怎么办呢?嗯,有点难办。孩子都有秩序感,也就是习惯,不喜欢改变,很可能会大哭大闹抗拒。只能用更有趣的事情消耗他的时间,比如带孩子出去玩,陪他玩玩具、看绘本。爸爸妈妈的亲自陪伴要比电视机感觉好很多,会减少这种对物品的依赖。一段时间后,尝到别的甜头的孩子,就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在电子产品上了,也能形成新的秩序感。

2、给孩子挑节目,最好之前自己把把关。

给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少则十多分钟,多则个把小时,给孩子遥控器让他漫无目的地挑选节目,显然太浪费时间了。如果可以,帮他挑好节目。

①一定要让他“审美”,而不是“审丑”。

大人的审美品位,兴趣爱好,会深深地影响到自家孩子。如果给孩子观看的影视作品很有品位,他很可能也难以接受画质粗糙、三观不正、音乐嘈杂、情节空洞、表演和艺术性差的作品。

我们孩提时代,看的是《葫芦娃》、《圣斗士》、《聪明的一休》等动画片,画质精美,配色配乐考究,情节丰富,自然受不了《喜羊羊》、《猪猪侠》这一类渣画质,甚至有些“脑残”的动画片。如今我们观看了迪士尼海量精美绝伦的3D动画电影,如果不靠情节取胜,已经很难接受制作较为粗糙的平面2D电影了。我们看的是表演精湛、尊重原著、服装场景十分贴切的金庸武侠剧,自然受不了改编得一塌糊涂、台词雷人、表演幼稚、花里胡哨的于正版本。我们看《新白娘子传奇》、《西游记》等长大,不喜欢如今台词贻笑大方、情节空洞的肥皂神仙剧、武侠剧、穿越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给孩子看,就看当时和过去公认最好的作品。

②挑影视作品,也可以根据孩子的精神气质来,寻觅孩子的天赋,培养他的爱好。如果希望孩子喜欢体育,就给他看竞技类的作品。如果孩子喜欢歌舞、乐器,可以观看音乐主题的作品。如果他对自然地理、考古等好奇,可以选择《快乐的大脚》(企鹅、海洋)、《恐龙当家》(恐龙、原始地貌)、《摩登原始人》(原始人)。如果孩子喜欢动物、汽车、飞机……他喜欢什么就看什么,迪士尼、梦工厂有大量优秀的作品可供挑选。

当然,也可以跟宝宝日常接触的事物结合起来。我老公一日给孩子们一人买了一个恐龙,并学恐龙叫,模仿恐龙“走路”的样子。我便挑了《恐龙当家》给他们看。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他俩深深地爱上这部动画片,每天都要拜访小恐龙,接连看了不下几十遍!图画书中的恐龙,也翻来覆去观摩。我又带他们去了恐龙公园,自然博物馆,看恐龙化石。恐龙变成了他们最熟识的小伙伴,也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此,玩具玩了,电视看了,博物馆去了,书也跟着翻了。

③挑影视作品,别光想着教育意义。其实,代入感强的生活作品,会将教育意义润物细无声地印刻在孩子心里。

我国给婴幼儿、儿童看的影视作品还有绘本,经常教学意识太浓。

我带孩子去科技馆玩,有个场馆躺着一个剖开肚子的雕像,他头顶的电视机每半个小时会播放一个动画片。我们选好座位,满心期待地观看,结果很是失望。动画片讲的是后羿要射日,跑着去找太阳。每跑一阵就会有个旁白来说教:“后羿跑起来,心跳会增快,血液会加速,肌肉不断收缩;后羿出了很多汗,脑袋会感到渴感;后羿找到地方喝水了,水通过咽喉到肠胃,吸收到血液里,再从心脏里迸出来;且慢!后羿刚才随便找个水塘喝水,这会儿肚子疼了,外面生水不能喝,有很多病菌、寄生虫,古代人知识很缺乏,寿命不长,如今我们科技很发达,所以要讲卫生……”哎,听着是不是要睡着了呢?看上去这么“寓教于乐”,还用上了我国传统神话传说,而当时所有的大人和孩子,都一脸沉默地走出场馆。

我想,如果是我们自己看这些作品,就像准备请朋友聚会,结果请来一个不苟言笑的老师,不时地出现几句教育金句震慑全场,知识没学到多少,头皮却一阵阵发麻,好好的聚会弄得兴味索然。我想,尽管孩子喜欢的不等于自己喜欢,但自己不喜欢的,多半孩子也不喜欢。

我们常看早教视频,一个小老虎,举着三色牌,念着“ABC”,跟着XX姐姐念儿歌,扭来扭去跳舞。时不时来个大猩猩,又时不时来个企鹅,旁白告诉宝宝这是什么动物……没有情节,只有“教育”!脱离了生活,只希望一个会动的小老虎给孩子带来关注而不是知识本身带来兴趣,这教育意义,实在是太苍白了(并不是专黑国内的作品,国外类似的作品也有不少)。

除此之外,我们还得思考一点,“成才”和“成人”,到底哪个重要?我们是不是太希望孩子认字母、数数、唱儿歌了,对爱、品德、表达、审美等教养,又没那么强调?

真正有教育意义的作品,究竟是怎样的呢?

梧桐妈妈自家两个孩子,最近疯狂地迷上了《恐龙当家》这部电影,每天都要看。这部电影情节非常简单,网上诟病非常多,但真的再适合孩子不过了。且不谈画面、音乐有多精良了,其中的“中心思想”是:恐龙一家,小恐龙和小野人,如此相爱,爱是战胜一切的伟大力量。当生性胆小的小恐龙丧气地对爸爸说:“But I’m not like you.”恐龙爸爸这样回应他:“You are me,and more.” 小恐龙和小野人成为最好的伙伴,友谊转变为强大的勇气,让他们在险恶的丛林中生存了下来,最终回到了家中。在一切历险中,小恐龙迅速成长,真的印证了爸爸的话——他为了保护朋友,生性胆小的他变得无所畏惧,最终比爸爸收获多一份爱。

两个孩子除了对有关恐龙的书和玩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行为上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大宝。电视里小恐龙爸爸死了,他们对死亡有了懵懂的认识,对家人有了珍惜的感觉。大宝言谈举止变得礼貌温柔(本来处于一个成长焦虑期,最近脾气有些暴躁,也有点爱欺负弟弟),也很照顾弟弟。一日外面声响大了,弟弟害怕,大宝搂着他说:“弟弟不要怕,有哥哥不用怕。”他还学着小恐龙给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天他帮我拎了个有些重量的袋子上楼,看着他小小的背影,恍如隔世。

爱爸爸妈妈,爱弟弟,爱大自然。这种教育,没有只言片语的说教,却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透彻心扉。

跟着孩子,看了一些动画片,真的感觉这些动画片设计精良,用心良苦。《托马斯小火车》,里面没有英雄人物,主人公是一个有些缺点的小火车,会嫉妒,会耍小聪明,会自大爱面子,会过于热心帮倒忙,会顽皮……好在每件事情搞砸了,他会反思,最后聪明地完美解决。这不是极好的教育意义吗?(不过这部片子有个缺点,话太多,又是一个人又讲旁白又帮所有人配音,孩子听不懂。)《小猪佩奇》里面会教一些小知识,有一集教孩子学数字,小动物们上完课在操场上玩,数着跳绳、呼啦圈的数目。看完这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数数了,而且见到什么都要数一数。相比老师拿着数字牌教,效果好太多。

④严格按照孩子年龄,谨慎挑选影视作品。

2岁以上,可以谨慎地挑一些好的影视作品,与孩子一起欣赏了。《天线宝宝》之类早教视频,画面变化很缓慢,很多妈妈会买来给低幼的孩子作启蒙教育用,也可以记住一些英文单词或短句。梧桐妈妈个人感觉看的必要性真的不大,在一片制作非常不精良的草地上,几个丑丑的天线人晃来晃去,真的不如家长自己打扮成小动物或机器人(丰俭由人),在宝宝面前晃来晃去,蹦几个英文单词给他听。这种早教视频,太早给小于一两岁的宝宝看用处不大,太晚看又没什么美感。又漂亮又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太多了,完全可以替代此类的作品。

刚开始看,首先要选不要超出孩子理解范围的,安全的作品,语言和情节简单,画面闪动和镜头切换不要太快。

一开始也不要给孩子选想象力过于丰富,超越现实,孩子难于理解的作品。尤其具有危险行为的作品要慎选,或者陪同孩子观看,及时解释。

刚才提到的《恐龙当家》就很适合。节奏舒缓,主人公动作节奏与现实生活中类似,镜头切换也不太快,每一帧都优美考究。《托马斯和他的朋友》、《小猪佩奇》也很适合,另外还有法国的《小海龟》,慵懒舒缓(不过里面小海龟被鸟叼,被鲨鱼追,逃离巨轮的螺旋桨等桥段,还是挺刺激的,不过不多,最好大人能陪同观影)。

而与《恐龙当家》几乎同时期的《功夫熊猫》和《小王子》,可能就不太适合低幼的孩子看了。《功夫熊猫》一开始就是快速声光切换,光芒,爆破,跳跃,天崩地裂……之后武打很夸张,基本上是上天入地,情节进展和镜头切换节奏也非常快。小孩子看了可能会感觉不舒服,我家两个孩子看了十几分钟就自行放弃了。《小王子》更适合成人,讲的过度教养问题,这对于孩子而言显得过于深刻、沉闷,不知所云。后来庭院、宇宙、沙漠、草地等各个场景快速切换,老头儿、玫瑰花、狐狸等主要人物在不断变化,最后两个小朋友又开着飞机在云层和楼房中穿梭、翻滚,很是刺激,孩子看一会儿就自顾自玩儿去了。

⑤最好不要给孩子看广告,如果要看,也看艺术性比较强的。

孩子多半都很喜欢广告,简短,制作精良,而且孩子非常喜欢重复,强化自己的认识和记忆,广告播放频率很好地迎合了这一点。

不过广告最大的缺点,就是吹嘘,有些华而不实,让孩子很难明辨是非,也容易求着家长“买买买”!当电视上出现满是蔬菜和牛肉的方便面,热气腾腾的汉堡包,怎么能让人不向往垃圾食品呢?看着主人公闻着香气一脸陶醉,大快朵颐,多么希望那个人就是自己啊!梧桐妈妈小时候非常喜欢吃泡面,就是因为广告太诱人了。如今网络上净是游戏广告,实在让人担忧。

如果我们自己给孩子选择视频播放,可以回避广告的问题。有些公益广告,制作非常精良,不涉及零食、玩具等,也可以看看,但打开电视机,就由不得我们挑了。

⑥给个很确定的范围,让孩子自己挑选,效果更好。可以问他:“今天看《小黄人》,还是《小恐龙》?”而不是问他“你想看什么?” 这会让他感觉作出选择更加容易,自己的爱好也很受尊重。

3、最好能父母陪同观看,尤其是在观看一部新作品的时候。

也许你会失望,本来就希望孩子看电视的时候,能解放一会儿呢!这倒好,还得贴时间陪看,贴精力解释!

如今能通过很多途径了解电影大致情节和风格,事先就挑好适合孩子看、自己又感兴趣的电影,一起看会很有兴味呢!如果你都不喜欢,兴许美感和情节不强,给孩子看也没多大意义。另外,跟孩子一起看电影的时光其实很短暂,他很快就会有自己的喜好,自己安排想看的影视作品、玩具、书籍,不再需要父母的陪伴了。所以,好好珍惜这段特别的亲子时光吧。

而且,陪孩子一起看影视作品,弥补了电视与人互动不足的欠缺。我们复述电影中的句子,赞叹好美的风景,好听的音乐,孩子也会跟着感兴趣呢!看到一些小动物、小昆虫,太阳落山,水中倒影等等,也能讲解给孩子听。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把我们三观传递给孩子,赞扬勇敢、聪慧的主人公,并及时解释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不当行为。比如我们会说“小恐龙好勇敢”,“他爸爸好爱他,也好爱妈妈,对他们真好”,也会说“抽烟不好”,“打架不好”等。

当然,这种说教,最好水到渠成有感而发,不要刻意频繁地打断孩子,破坏他们的专注力。

4、电子产品对孩子眼睛的伤害,是个大问题。如何避免呢?

①首先,再好的作品,也不要欣赏太久!《小猪佩奇》、《托马斯》等十几二十分钟的小短片较为适合,一天看一次。电影可以按段落,分几天给孩子看。

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孩子在看电视聚精会神,眨眼的频率减少。这会让幼嫩、湿润的角膜感到干燥,也会让管理晶状体的肌肉长时间紧张,维持近距离聚焦。有研究证实,看电视或电脑频幕时,瞬目可以减少50%。这势必会对孩子眼睛造成伤害。孩子总眨眼睛,揉眼睛,也容易近视,就不难理解了(滴眼液没多大作用,更无法替代泪液,不是疾病的情况不要随意使用)。

②一些专家建议让孩子一次看一小会儿,比如五分钟,一天看几次,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电视对孩子的眼睛、心理伤害。个人不提倡这么做。除了广告,几乎没有合适的较为完整的影视作品能让我们做到这一点。我们多半是冲着影视的教育意义选给孩子看的,情节不完整,孩子很难理解,花时间看几个不着调的会动的图,又有多大意义呢?另外,这样频繁地随时观影,也很可能会破坏孩子的秩序感。

③不要离电视机太近,更不要让孩子趴在Ipad和手机上看视频。这非常伤眼睛。除了刚才介绍的瞬目减少,容易近视等影响(越近控制晶状体的肌肉越紧张),在“洗澡”章节的“浴霸”段落,我们介绍了电子产品中蓝光的比例要超出自然光,时间太长可能会对娇嫩的、快速发育的视网膜造成伤害。而且这种伤害,跟近视一样,也是跟功率、与电子产品距离、观看时间长短密切相关的。

另外,长时间在暗光环境下观看视频,会让这种对眼球的伤害,更为集中。白天或开灯时散射入眼球的光线,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这种蓝光配比过高的影响。因此,如果要给孩子看视频,最好是在白天,或晚上开着灯看(睡前看视频往往会让头脑过于兴奋,睡眠不安,不建议这么做)。

另外,孩子如果离电视机太近,可能会接触到许多带电荷的灰尘,这可能会对眼睛、皮肤乃至气道造成不良影响。

④梧桐妈妈个人建议,可以给孩子使用投影仪观看视频。这种打在墙壁或幕布上的反射光线,会削弱进入眼球的能量。孩子趴在墙壁跟前看,对眼球伤害也不大。而且大屏幕观影体验很好,也能让孩子更容易看清各种细节,这些会让他的审美变得挑剔,看电脑和手机,可能就没那么喜欢,或感觉不舒服了。大人和孩子一起欣赏“家庭影院”,乐趣也会多上不少。

⑤经常带孩子出门玩耍。大自然的光线自然变化,层层叠叠的风景也能让孩子眺望远方,会让眼睛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经常性地调节晶状体肌肉及其他眼内、眼外肌肉,会让眼睛不容易患近视、散光等疾病,视网膜也能受到最自然的刺激,发育得更好,也不容易出现弱视等情形。

如何避免电子产品成瘾?明儿且听梧桐妈妈细细道来。

本文节选自《夏娃的困惑》丛书,作者冯欣源(微信公众号:梧桐妈妈大小宝,wtmmdxb),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版权所有。转载规则请添加公众号后,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购买新书可以添加公众号,后台右下方有书籍详细介绍和微店二维码。”

网址:(桐妈原创)如何健康地使用电子产品?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48753

相关内容

坐月子期间如何使用电子产品
青少年健康:如何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假期如何让孩子 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如何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
保护眼健康,如何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如何给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如何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从心理健康角度看!
孩子过早使用电子产品,原来危害这么多!
如何正确的使用电子产品
如何让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未成年人可以使用电子产品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