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代班妈妈”的少年审判法官
看到一个小朋友在画画,画的是他妈妈,旁边备注:这是我理想中的妈妈,永远年轻,永远漂亮,永远不用做饭。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故事精选# #生活幽默段子#
高考分数公布后,小童的分数未达到心理预期,志愿大概率不能填报心仪的医学专业了。吕行菲一面安慰他,一面着手帮助小童填报志愿。参考各方经验和意见后,小童的第一志愿选了北京一所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考虑毕业后,就业可能会相对容易。”吕行菲说。
2023年,小童的母亲入狱,父亲失联多年,16岁的小童只能和年迈的姥爷、姥姥一起生活。自此,法官吕行菲就成为了小童的“代班妈妈”,这一做就是两年。小童说:“两年来,吕妈妈对我的关心和鼓励,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勇气。”
在12年的司法实践中,吕行菲将“踏实尽心、守护正义”的信条刻进每个工作细节。
入行12年
从着迷法治节目到基层法官
1989年出生的吕行菲,小学二年级时看到同学故意踹倒校门口的垃圾箱,她默默扶起来,并写下《爱护公物倡议书》发表在《星星火炬报》上。“那时候不懂什么是法律,就是觉得看不惯不好的事,想做点什么让世界更美好。”她说不清是为什么,但这份朴素的正义感,像一颗种子埋在她心底。
高中时,吕行菲在延庆一中就读。分科时,她选择了文科。“我觉得我可能比较擅长逻辑推理,喜欢探究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那时候,吕行菲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就是《今日说法》等法治节目。
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报考了法学专业。“当时觉得法官这个职业特别神圣,能为弱者发声,让正义得以伸张。”
本科期间,教刑法的高老师让吕行菲对法律有了更深理解。老师常说:“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她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底。参加司法考试培训时,一位老师的另一句话更是深深触动了她——“希望未来从事法律行业的你们,都能成为一束光,汇聚更多光亮,传递温暖。”
老师的教诲让吕行菲明白,从事法律工作不仅要维护规则,更要用温暖和智慧驱散黑暗。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延庆,成为一名基层法院干警。从八达岭人民法庭到执行局,再到刑事审判庭,在12年的司法实践中,她始终牢记老师“成为一束光”的嘱托。
初入法院,吕行菲经历了“胆怯生涩到自信从容”的蜕变。从不知如何归纳庭审提纲,到协助法官处理疑难案件;从面对调研任务无处下笔,到主动撰写普法宣传稿件,她将“踏实尽心、守护正义”的信条刻进每个工作细节。
裁判文书焐热人心
2015年,人民法院全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面对案件量激增,年轻的吕行菲曾焦虑于“结案速度比不上立案速度”。但师父的叮嘱点醒了她:“案件办理不能只追求快,裁判文书是要焐热人心的。”
那年深冬,一位八旬老人攥着调解书颤颤巍巍走进法庭。三个月前,他正是通过立案登记制跨过诉讼门槛。“没想到法院真会管我的事儿!”老人眼底的泪光让吕行菲彻悟:程序变革的背后,是“依法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庄严承诺。她开始放缓脚步,在快速结案与实质解决纠纷间寻找平衡,通过每份文书将“司法有温度”诠释得淋漓尽致。
2016年,吕行菲调至执行局,恰逢执行案款归集管理改革。面对“一案一账户”的全面推行,以及案款收发审批流程从线下到线上的变革,她把自己“钉”在电脑前钻研系统操作,与其他案款专管员逐项推敲流程,草拟的《延庆法院执行案款管理规范》及配套操作流程图,成为全局案款收发操作指南。
真正的考验在秋季来临——最高人民法院开展执行案款集中清理工作,原存于老账户的案款需逐笔录入案款暂存款系统。当时正值孕期的她仍坚持日夜奋战,最终使延庆法院首批通过第三方审计单位验收。
当北京高院执行局点名表扬延庆法院案款管理工作时,吕行菲正埋头撰写第四篇执行工作经验信息。那个被反复打开的文件夹,早已从文档集合蜕变为“执行规范化与技术化深度融合”的微型实验室。
庭审内外
当了两年“代班妈妈”
2023年,吕行菲审理了一起刑事案件。被告人李某因法律意识淡薄走上犯罪道路。案发时,她的儿子小童即将升入高三。庭审中,李某哭着说:“一直都是我们娘俩相依为命,现在孩子马上就要上高三了,我却不在他身边,这孩子该怎么办啊?”
案件宣判那天,吕行菲看见小童站在法庭外,眼睛直勾勾地望着羁押室的方向不愿离开。无论是以母亲还是以少审法官的身份,吕行菲都不愿看到孩子就此沉沦。她走到小童面前说:“孩子,别害怕。你妈妈回来之前,我替她照顾你。有任何困难,你随时找我。”
接下来的两年里,吕行菲成了小童的“代班妈妈”。她会经常与小童通话疏导心结,以“童医生”称呼激励其学医梦想;参加家长会时详细记录老师反馈;高考前研究各专业就业方向。
“这孩子现在很敏感,妈妈出事对他打击很大,麻烦老师多关注、多帮助孩子。”吕行菲与小童的班主任保持联系,推荐他阅读心理学书籍,用母亲般的细腻化解他的创伤。
当小童成绩从年级400多名回升至前150名时,他在母亲节给吕行菲送去了鲜花:“吕妈妈,幸好有您。”
小童回忆,最艰难那段时光,他的世界一片灰暗,心里仿佛压着千斤重担,充满害怕和无助,不知该如何继续生活。“法官阿姨的出现,像一束光,照进我最黑暗的日子。”
小童说,吕阿姨懂他那份说不出的恐惧与迷茫,也理解他绕不过去的心理死结。“她对我说,你妈妈回来之前,我来替她照顾你。”就是这句话,像一颗定心丸,稳稳接住了小童几近崩溃的心绪和压力,也让他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2025年高考首日,吕行菲与考场外的小童视频连线:“童医生,加油啊,看你的了!”屏幕那端,少年笑着举起准考证,阳光洒满肩头。
万字判决书与附信
在吕行菲帮助下走上正常生活的,还有13岁的女孩灵灵。
灵灵是一名初中在校学生。2023年初的一天,同学告诉她,同年级的男生小东编造了关于她的谣言,并在校园内散布。让灵灵最不能接受的是,谣言是包含性暗示内容的“黄谣”,用词低俗且极具侮辱性。
灵灵第一时间将“被造黄谣”这件事情告诉了老师。校方深入调查后,小东承认了自己造谣的事实,并接受了老师及家长的批评教育后向灵灵道歉。
但灵灵内心的创伤并未愈合,因此患上了童年期情绪障碍,甚至多次自伤,父母带其四处就医。
经过治疗后,灵灵返回校园,但她总疑心大家会私下议论她,依然情绪低落、难以入眠,只想着如何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2023年底,在父母的支持下,灵灵一纸诉状将小东及监护人告上法庭,要求他们承担法律责任。
开庭审理前,吕行菲曾与灵灵进行过一次谈话。在吕行菲的印象中,灵灵说话声音细小、语速缓慢,低着头不停地抠着手指,并尝试用头发遮住眼睛,但提及小东和那个“黄谣”的时候,她突然身体颤抖不能自已。“她的手腕布满伤痕。”这一幕,让吕行菲感到心疼。
开庭审理后,吕行菲迅速理清案件事实,赔偿项目和赔偿金额的计算工作也很快完成。“快速公正的判决并不是唯一的目的,这起案件的造谣者和受害者,均是13岁的未成年人,正处于价值观、是非观养成的时期,因此我需要用这份判决书向他们昭示司法惩恶扬善的价值导向,守护社会的道德底线。”
为说明谣言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伤害,吕行菲彻夜研读社会学著作、青少年心理学论文,分析数十起类似事件。最终在超过1.5万字的判决书中,她引入“谣言传播的涟漪效应”理论,论证侵权行为对校园环境的持续性破坏。
在判决书之外,附带给灵灵的信更是字字灼心:“希望你收到判决书和这封信的时候,已经摆脱了过去的伤痛,也请你相信,这段被孤独和痛苦铺就道路的尽头,一定是成长。”
收到法院寄出的判决书和判后书信后,2024年首个工作日,灵灵给吕行菲写了回信,感谢吕法官帮她走出阴霾,并表示要好好生活。
判决后,吕行菲还持续关注灵灵的恢复情况,联系家长和学校心理老师制订心理疏导方案。
2024年10月,灵灵寄来的第二封信让吕行菲湿了眼眶——曾经涂改错漏的字迹变得工整清秀:“我已走出阴霾,愿我们未来一直向阳光走去。”信中还透露,她不仅重返校园,还主动帮助有相同遭遇的人。这让吕行菲深感欣慰:“法律不仅要定分止争,更要治愈心灵。看到孩子重新拥抱生活,才是少年审判的意义所在。”
普法宣传
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
2022年,《家庭教育促进法》刚实施后,吕行菲发现《家庭教育指导令》陷于“无执行场所”困境。于是,她奔走于妇联、教委、团委之间,整合各单位专家资源,推动成立延庆法院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该中心也在后来被定为延庆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为全国法院系统唯一一家区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在琦琦的抚养权争夺战中,执法记录仪拍下触目惊心的一幕:父母当众厮打,孩子蜷缩墙角哭喊“别打了”。在后续案件调解中,吕行菲先向琦琦父母双方送达《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告知其家庭教育责任,随后播放了上述冲突的监控视频。双方当事人沉默良久之后,泣不成声。最终,夫妻二人达成调解协议并在《主动履责承诺书》上签字,保证正确履行监护人职责。
案件办结后,吕行菲带孩子来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配套的心理活动室。在专家志愿者的引导下,琦琦用沙具构建内心世界。当“法院大楼”模型被郑重置于沙盘中央时,吕行菲豁然开朗:孩子们渴望的,正是法律赋予的秩序与安全感。
截至目前,延庆法院累计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400余份,覆盖200余个家庭。
让法治精神浸润青春
“少审法官的使命不仅是裁判,更要让法治精神浸润青春。”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短片《回归》的剧本研讨会上,吕行菲坚持加入真实细节:判后回访帮教、法官深夜家访,家庭教育指导……
该剧主人公“李小强”的原型是一名因无法正确处理与父母关系,受人误导误入歧途实施犯罪的未成年人,通过吕行菲和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最终回归校园考取大学。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法治中国“三微”作品颁奖活动现场,吕行菲作为全国法院系统唯一代表,讲述其办案故事。演讲中,《回归》的剧照在背景屏幕播放,大学校园里少年抬头仰望蓝天微笑的镜头,是吕行菲设计的,她想告诉观众:“司法修复的不仅是过错,更是重启人生的可能。”
吕行菲曾参与创作30余个普法作品,其中“E法护未来”系列动漫获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微博话题阅读量达7000万。在延庆一中的沉浸式普法课上,学生通过“剧本杀”断案,她笑着看少年争辩:“这比背诵法条有趣多了!”
12年,从书记员到法官,从民事审判到刑事审判,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对使命的坚守。截至目前,吕行菲累计撰写80余篇普法宣传稿件,开展40余场法治讲座覆盖师生家长9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她对“向前多走一步”的执著。
这几天,利用暑假和同学开展志愿活动的小童总是给吕行菲发来照片。话里话外,吕行菲是满满的自豪。不久后,小童的妈妈即将刑满释放,小童也将步入大学,开始新的生活,说起这些,吕行菲就止不住地骄傲和开心。
文/记者张蕊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网址:做“代班妈妈”的少年审判法官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52068
相关内容
《哺乳期妈妈取保候审后的生活与工作平衡策略》官渡区法院试点家事审判改革一年 法官巧断家务事
职场妈妈不下班
80、90年代的妈妈们有多潮?穿一次妈妈的“旧衣服”,我终于悟了
妈妈育儿攻略游戏(妈妈育儿网)
离婚诉讼中 “全职妈妈”可要求家务补偿?法院:依据民法典,支持!
3460个!石家庄最新“妈妈岗”来了!
职场妈妈做到这3点,断奶快,妈妈更省心
大余法院:家事审判新模式 法官巧断家务事
麦芽妈妈2024官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