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经验、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一个历史研究取向之探索.pdf

发布时间:2025-07-14 09:20

研究历史文化的深度探索:博物馆参观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生活乐趣探索# #乐趣来源探索#

身體經驗、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一個歷史研究取向之探索 余舜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前言: 本篇論文試圖從近年來史學與人類學界於感官經驗方面的研究出發,來探討 從身體經驗史的角度研究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可能。我將先闡述為何筆者認為 這樣的研究角度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並以近年來一些感官的歷史與舒適感的 史學研究為例,來說明一個社會之身體經驗原本即有其值得探討之歷史脈絡(是 一個合理且值得探討之歷史問題),而從這個身體經驗的脈絡入手研究物質文化 又如何能夠讓我們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本質。最後,筆者將以這個逐漸成形之研究 架構與其他兩個史學界常見的分析架構比較,以進一步說明研究身體經驗之歷史 的意義。不過在闡述身體經驗研究的方向之前,我仍希望從人類學家擅長之民族 誌的例子談起。 惱人之傳統家具的高度:舒適感的議題 台灣老家具的消費者都會意識到老家具高於現代一般習慣的高度。只要是傳 統形式(非受西方風格影響)之老家具,即使是清末民初生產者,桌椅高度一般 都較現代家具高五公分以上。以江南家具為例,市場上最常見的官帽椅、圈椅或 凳子,座位高度都在 50 公分左右;寫作用的畫桌、書桌及吃飯用的圓桌、四方 桌等高度約於 80 公分以上。若是山西家具,桌椅皆可較江南家具高個兩三公分。 對於習慣辦公桌及餐桌高度在 75 公分、椅子在 45 公分左右的現代人,老家具的 高度用起來的確令人感到有些彆扭,即使是過去設計給女性、型制較小的玫瑰 椅,現代人坐起來都嫌高。 古董店也積極解決這個問題。「截短」是許多古董商的對策,老家具因為保 存狀況不是很好,桌椅腿底部略爛掉的很多,台灣的古董商們有時就乾脆將最底 部切掉,以符合現代人習慣的高度。一些講究的業者為了保存桌腿底部磨損的痕 跡,更大費周章地於桌子腿部與桌面的接榫做手腳,請木工截短後重做接榫,因 而消費者不僅可以檢視桌腿底部以確認「真偽」,又覺得適用。而現代家庭較少 使用的方桌則常被改裝成置於客廳沙發前的矮「咖啡桌」,或放於日式榻榻米上 的「和室桌」;木工先將台灣習慣稱為「八仙桌」的四方桌截腿成炕桌的高度, 再於腿部加上馬蹄造型,以隱藏改裝的痕跡,以炕桌的名義賣出,或託言木腿潰 爛而需改裝。許多新製的仿古家具則乾脆改變設計,減低高度,另改變搭配,將 傳統的大案桌或畫桌改成西式餐桌高度,官帽椅或燈掛椅做成餐椅,以符合現代 家庭成套、長方形佈局之餐桌椅的需求。 老家具在消費者引進家中時被賦予新的功能的現象,一方面當然可被視為是 消費者的巧思,改變老家具的功能與角色,以融入現代建築空間之中,來製造一 個具中國味的生活氣氛;另一方面,亦和老家具原本的設計和現代人的「習慣」 之間的差異有關,使得它們較少直接扮演原來擔任之桌椅的功能。於實際參訪 時,筆者最常見的是,畫桌被轉變成飯桌,碗櫥成為書櫃,方凳成為客廳小茶几。 一些老家具更被賦予現代的名稱,明式的小畫案、翹頭案、酒桌等因為具有擺飾 的功用,常被通稱為「玄關桌」,成為古董店與顧客通用的名稱。有些老家具進 入家中雖然仍具有原本的功能,但實際上甚少被實際「使用」,而成為具有特殊 象徵意義或擺飾功能的「家具」。太師椅或貴妃椅即是最好的例子,它們常被擺 放在玄關及轉角等具有展示效果的空間,或與沙發一起放於客廳起眼的角落,並 施以明亮的燈光,讓人清楚可以感覺到一套老家具製造出來之視覺與空間的效 果。這種於現代建築空間中搭配老家具的布置是近十年來室內裝潢的一大主題, 不但有許多商業性雜誌與報導文章指導消費者如何應用老家具,亦有專書1利用 實例來介紹老家具於家中所塑造出來的”China style” ;而室內裝潢師也扮演推波 助瀾的角色,將老家具放置到都市中各種型式的消費空間中。 傳統型式的桌椅於現代空間中常扮演裝飾性(而非實用)功能的現象,加上 古董商處心積慮地設法改變它們的高度,都似乎說明著:老家具之高度比現代人 坐姿習慣高幾公分的差異,相當具有關鍵性。首先,古董商們常需為老家具的高 度向表現購買意願的消費者提出適當的解釋,「大陸北方人較南方人高」(如大陸 北方人較台灣人高或山西比江南地區的人高,因而家具也高)常是他們解釋老家 具為何較高的原因。這種說詞有時的確能夠滿足部分的消費者,但若略加深究, 即可發現身高並不是一個合理或全面的解釋,例如台灣清末的老家具高度和大陸 1 Sharon Leece, China Style (Singapore: Periplus, 200

网址:身体经验、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一个历史研究取向之探索.pdf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64512

相关内容

常建华:日常生活与社会文化史——“新文化史”观照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
日常生活史: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
历史街区日常生活空间的转向研究
深度探索:四川风情之旅与文化体验作文
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生活体验”的策略研究.pdf全文
刘永华 | 物:多重面向、日常性与生命史
让文物“活”起来 ——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拟人化创新设计研究
美国留学生活的独特体验与文化探索
日常生活的历史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