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无论在哪个年代,读书都是不是一件坏事。“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但是越想好好读书,越容易陷入“知识焦虑”:
年前买的书现在还在书架上没有开封,趁着读书日打折又囤了一波;
明明每天没有很忙,但就是抽不出时间来读书,只能用“碎片化阅读”来自我安慰;
读书笔记写的乱七八糟,即使书读完了也不知道书里讲的是什么;
在网络上看到别人一年能读几百本书,觉得自己像个“废柴”一样就更加没有自信了......
对于以上问题,你中招了吗?
其实,高效阅读并不难,“碎片化阅读”也不能算作”深度阅读“的代餐,每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其逻辑,只要我们掌握了好的读书方法,“阅读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一、高效阅读,掌握这三个步骤就够了
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相信是许多人读书的最终目的。不能仅仅满足于在豆瓣点个“已读”,收获有多大你自己也心知肚明。
读书是一个长久积累的过程,下面的四个步骤也许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1、带着问题去读
带着问题去读其实是读书前的准备工作之一,胡适曾说: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这里可以利用华罗庚的“思考书名法”:
读一本书前除了书名不要看书中的任何信息,包括目录前言,你只需要看完书名后抽出一刻钟的时间,闭目静思,想想如果这本书的作者是你,同样的题目,你会如何去写?
思考完毕后便打开书,对照一下书的目录和你思考的逻辑是否一样,如果一样的话基本可以放弃阅读,如果不一样就可以更加针对性地阅读,看看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除了找出原作者的逻辑漏洞外,你也可以想想看如果你来写,你会怎样表达你的观点,这个过程中能加深自己对观点的理解。
2、试着输出,读完之后讲给别人听或者写一篇心得体会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一步,其实就是对书的内容用自己的方式做一次整理,及时的输出,是掌握一本书的关键。
在《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中,作者秋叶大叔给出的一个读书方法就是:“对有感觉的书,记录足够多素材后,做读书笔记,形式包括做一个PPT,模仿作者思维写类似的文章等。”
你可以讲给别人听,像做一个演讲那样,把你从书里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口语化输出,还能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在这些过程中,能听取他人的想法,了解自己的思维幅度,深化自己的阅读成果。
3、尝试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到了这一步,也就到了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化为己用。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作者赵周提出了拆书的概念,核心观点是读者对一本书的一段话进行阅读和思考,由一个有经验的阅读者引导读者从这一段话归纳出思维方法,拆为己用。
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提升能力,不是为读而读。能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也算是最大化了读书的价值。
二、碎片化阅读也可以是一场有目的的学习
在这个阅读率极低的现状下,每个人都通过在各种平台阅读快文章来获取额外的知识,这也就是所谓的“碎片化阅读”。
那么,碎片化阅读如何做到高效呢?
彭小六在《洋葱阅读法》中指出,碎片化阅读就是有目的的阅读。
所以,当你对某一个话题非常感兴趣到时候,就可以把这个话题当作一个目的,在每天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时候搜集相关的信息。
比如,当你对如何做读书笔记感兴趣的时候,就可以在各个平台上搜索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认真研究,遇到实用的,就保存下来。
不管是通过IE收藏网络地址,还是通过WORD下载文档,甚至只是用个TXT记录下要看的几本书,都是要把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成体系化的整理记录下来。
当这些信息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提炼信息。把有用的留下,重复的删除,留下最精华的部分。
当你整理完了,就要把这些东西化为己用,用作自己的输出:比如知乎答题的素材、写作的源头、演讲的小故事,不管什么方法,要把整理的这些东西用出去,否则,看来何用?
综上所述,碎片化阅读输出的方法:找到感兴趣的话题、收集整理信息、提炼信息、化为己用。
写在最后
上面这些方法,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付诸实践,也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套自己的阅读方法。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你,提高阅读效果,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