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案例丨携手同行:引导大一新生走出困境——1例新生不适应环境引发心理问题的工作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5-07-25 07:56

案例:使用开放性问题引导讨论,激发创新思考。 #生活技巧# #职场沟通技巧# #职场沟通案例分析#

新生进入大学后,往往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人际交往困难、学习模式转变、环境不适应等。面对这些挑战,新生们往往会感到迷茫、焦虑甚至沮丧。辅导员帮助大一新生走出困境是工作的重要一环,不仅能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环境,重新建立自信,更为学生们提供了指引,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案例简介

小文(化名),男,18岁,是一名23级本科新生。小文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在我校组织新生心理普查中,根据UPI筛选测试标准,心理普查结果为一类。由于刚进入大学对环境不适应,小文产生了应激心理,在军训期间情绪崩溃后私自离校。再次返校后,性格内向的他与班级同学交流较少,未能交到知心朋友,平常自己上下学,内心时常感到孤独。军训结束正式进入课堂,小文发现自己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感到无所适从,跟不上课程进度,使得他变得更加焦虑、抑郁,情绪多次崩溃。针对这一情况辅导员及时上报上级领导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经过心理中心访谈的反馈结果,确定该生为心理重点关注学生。根据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议,辅导员做了一个个性化辅导方案,进行情绪调节训练,帮助小文走出环境不适的困境。

二、案例情况分析

小文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情绪调控能力差,不主动寻求他人帮助

小文面对新环境的困难和障碍,短时间内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调控。同时他性格过于内向,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症,不能快速与他人建立有效的联系,在遇到问题时(如军训、学习不适应),不主动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仅与家长表达负面情绪和问题,一直循环往复,负面情绪不断积累,导致他无法排解,最终更加焦虑,甚至抑郁。

(二)认知能力出现偏差

小文对大学生活期待较高,但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对此一直感到迷茫无措。他就读计算机专业,课程专业性较强,在上课之初由于不能适应大学上课方式,未能跟上学习进度,而又想要将学业做好,导致给自己过大的压力。

(三)存在遗留问题,抗压能力较差

因没有遭受过较大的挫折,小文在面临中考、高考时,不懂得如何排解压力,也未能及时进行专业性的干预,因此再次面对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较差、学习困难等问题时,不能有效的自我排解,导致压力过大,产生情绪异常的情况。

三、具体解决方案

针对小文因学业压力、环境不适等导致情绪不稳定这一情况,辅导员通过多种方式、借助多方力量来为小文解决问题,帮助他建立合理的情绪调控机制,度过心理危机。

(一)全面收集学生信息,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

辅导员在了解到小文的情况后,首先查看小文的个人档案,了解他的家庭情况、教育经历、兴趣爱好等。其次,通过询问小文舍友、班委等同学、与家长进行沟通等方式,了解小文的日常生活表现、人际交往情况和成长环境。最后通过这些信息勾勒小文的性格特征和具体轮廓,寻找小文出现情绪问题的关键点,对小文目前的状态做一个合理的评估和预判,从而制定恰当合理的个性化辅导计划。

(二)定期与学生谈心谈话,做好追踪引导

针对小文的问题,辅导员每周至少一次与小文进行谈心谈话。谈心谈话需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列好谈话清单,做好谈话准备。在谈话之前,我根据之前的信息收集和评估情况,准备好常规性问题和针对性问题,并根据小文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问题,针对他的性格、经历等列出问题清单,做好相关方面的准备。

建立信任关系,拉进与学生的距离。首先,我会与小文约定好时间地点,并准备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在谈话过程中,我耐心倾听小文的表达,并通过微笑、点头等方式来鼓励小文继续表达,建立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感。同时在小文表达时,对他的肢体、语言、表情等进行关注(比如在聊到与班级同学关系交往时的沉默、学习进度跟不上时的焦虑、与家人关系的抗拒等),一旦发现影响他情绪的问题,及时对他进行言语开导和情绪引导,站在小文的角度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还时常拿出与他相似的经历进行分享,进一步拉近与小文的距离,获得他的信任。

做好价值观引导,树立正确的学业规划。在一次次地谈话中,我及时关注小文的改变,给予他积极正向的反馈,逐步提高他的自信心。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文遇到问题时,我会针对问题对小文进行正确的引导,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出现类似的问题能够及时调整解决。

(三)家校联动,做好家长、孩子沟通的传送带

在与小文谈心谈话过程中,我了解到他与妈妈的关系比较好,有问题会和妈妈提及,所以我与小文妈妈定期联系也是帮助他走出困境的工作重点。小文妈妈也非常的支持和配合我的工作,会主动反馈小文的状况。在小文妈妈的配合下,前期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我得以及时发现小文未能反馈的问题,并帮助他解决,从而提前消除影响小文的情绪隐患。

(四)发挥班委、朋辈力量,携手破解困境

班长和舍友也在平时生活学习中给予小文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让他感受到来自同学们的善意,消除孤独感。班委在班级里成立学习互助小组,让有学习进度跟不上的学生和成绩优异的学生搭配在一起,分享学习的方法,进行课程辅导。班长积极带动小文融入集体,为其分配到合适的学习互助小组中,室友也会进行日常的监督交流,一旦学习上有所欠缺,让他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同学们的帮助。

四、工作成效

经过将近一年的谈心谈话和追踪引导,小文逐渐消除顾虑、打开心扉,遇到自己解不开的事时会主动提及,寻求辅导员的帮助。在期末考试中小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信心。现阶段小文已经走出环境适应性问题的困境,专业课程也能逐渐跟上,找到了自信心,学习上取得不错的成绩。经过一个暑假后我与小文再次交流发现,小文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他的自信心。

五、案例思考与启示

(一)用好谈心谈话工具,提高信任感

谈心谈话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尤其对于新生来说,面对新的环境,难免会产生陌生感。在新生入学初期,辅导员应尽早安排时间,主动找每位新生进行一对一的谈心谈话,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和关心。通过谈心谈话让学生打开心扉,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基本情况和状态,深入倾听学生的困惑和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困惑和问题,提供自己的指导和帮助。

(二)关注特殊困难的学生需求

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辅导员可以探索构建心理评估分级预警机制,建立心理健康分级档案。同时在班委的协助下,在班级内建立起一个心理辅导小组,根据不同等级心理评估的学生特点实施不同的帮扶,为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三)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辅导员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制定帮扶计划,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四)加强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每周班会、班级微信群、公众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讲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应对压力、管理情绪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环境适应性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来解决,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和解决新生适应性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奔向美好的大学生活。

作者简介

潍坊科技学院

刘萌萌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欢迎大家联系文章原作者或评论区讨论。

责任编辑:邹孔月

投稿邮箱:young@bjtu.edu.cn

投稿请注明作者单位、姓名

网址:工作案例丨携手同行:引导大一新生走出困境——1例新生不适应环境引发心理问题的工作案例分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92826

相关内容

工作案例丨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案例分析
工作案例丨大学生不良生活习惯与健康成长的案例分析.docx
工作案例丨大学生学业释压案例分析
工作案例丨摆脱困境 重获新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工作案例丨 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一环
工作案例丨如何处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不适应校园生活申请退学?
适应大学环境案例
辅导员工作案例
零压力工作环境的构建策略与案例分析.docx
案例分析:吉姆的工作压力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