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看,才能看见大千世界;向内求,才能找到行动的支点;向前走,才能在不确定的生活中创造笃定。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只看到了自己身处的糟糕环境,毕竟只专注在问题本身,压根就找不到破解之法,只不过是内心里不断内耗自己而已。
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网络平台,都在晒各种豪宅、豪车,年收入动不动上百万,再看看自己,焦虑感就会不自觉的涌上心头。
别人轻而易举就能拿到的成就,普通人或许一辈子也无法企及。
那我们就该在屏幕外望尘莫及,然后每天不断地审视自我生活吗?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你想看,自然有人给你制造焦虑。
所以,你要学会分清楚外面世界的真假,能够有一套看清事物本质的逻辑,而不只是看到了这么简单。
在明白了逻辑的基础上,继而像内求,而不是碰到了问题就内耗,还没发生的事情就焦虑,这样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你长期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
停下来思考自己的生活与别人生活的差距,行动起来,建立一套自我成长的系统。
观察自己的生活,是每天碌碌无为被工作绑架了生活,还是明白没有意义,所以行动起来,把生活的决策权放在自己手上。
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会严格记录自我时间的分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会在了解自我行动的基础上,更好的看见自己,不会否定自己,而是在感知消沉后,更坚定的往前走。
1、向外看
那些成天看到别人自律生活时,就会觉得别人活得很累的人,其实自己才活得最累。
因为自我找不到生活的锚点,每天在重复的劳动找不到人生的价值,一方面习惯了所谓的悠闲生活,另一方面又恐惧危机的到来。
于是在稳定的生活里,心里早已波涛汹涌。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曾说:“阻碍我们看见世界的,往往不是高墙,而是脚下的方寸之地。”
向外看,是主动打破认知的“舒适圈”。
在自我的信息茧房中没有成就,就要试着走出来,看看别人怎么想,怎么做。
一味地坚持和重复,只会让你陷入自我怀疑,最后无疾而终。
在我看来,向外看的本质,不是让你模仿别人,而是在多元化的样本中,不断优化自我的方案,重构自我的成长系统。
打开自我认知的局限,你才可以在面对同一件事时,会有不同的新想法和念头,不至于让自己处于老化的思维中,无法出逃。
所以,比起成天呆在奶头乐的世界里,不如转换成去看别人的怎么生活,去深刻理解和思考一本书的含义,去参与跨行业的商业论坛,去跟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深入对话。
当你真的学会睁眼生活,脚下才会生成新的道路。
2、向内求
这个世界没人救你,唯一能够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把这句话焊在脑子里面,每天重复的告诉自己,你才能够更早的觉悟。
没办法,太多人在温水煮青蛙中麻木生活,欲望无穷大,在内心里早已挣扎了一百遍,却没有一次落实在行动上。
所以,在生活没有任何起色时,你就应该在心里给自己找一个答案,是甘于过一眼都能望得到头的生活,而是绝地反击去寻找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所有向外求的答案,最终都要回归内心去验证。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比知识焦虑更可怕的是:忘了跟自己对话。
在嘈杂的环境中,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停下来,冥想,正念,给自己泡一壶茶,听一听内心的声音,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才能更好的构建内在秩序。
思考哪些事情必须做,为什么自己迟迟都没有行动,想想为什么你一直未能成功一件事,思考为什么懂了很多道理,却还是没能过好这一生。
当一切,向内求,你才能看见自己内心最真实的自己,才能看清脚下的路。
3、向前走
当你看清楚了这个世界的节奏,了解了自己的内心,那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行动。
再完美的计划,停留纸上都是空谈。
想赚钱,那就逐一拆解自己,努力增强自我的强项,去输出,去给他人提供价值,在不断尝试中,自然就找到了赚钱的方法。
想写作,那就先写起来,哪怕写得不尽如意,也比什么都不写强,记录自己的一天的生活,加入自我的感悟,拆解别人的写作模式,了解读者内心需求,在长久地坚持和打磨下,不知不觉中就能够直击要点,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
想读书,那就不要只停留在阅读上,把看到的内容,吸收转换成自己的知识,构建逻辑理论,记录自己的观点,才不至于读完一本书,过几天就忘了。
行动本身就是能让人从模糊到具体的过程,能从旁观者变成建设者的思考。
当然,行动并不会一帆风顺,学会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行动法则,才能让你在路上不至于太落寞。
陷入瓶颈时,用最小行动出发;每天坚持写500字,跑3公里,联系一个新客户,会比你持续呆在原地更加靠谱。
当你学会向外看、向内求、向前走时,就给自己的人生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愿我们既有向外探索的勇气,也有向内深耕的定力,更有一路向前的执着——毕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