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不停歇】第4期:艺术与设计学院张辉教授团队
《团队决策艺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教授决策流程 #生活技巧# #团队建设技巧# #团队管理书籍#
暑假以来,西安理工大学各教学单位、科研团队及各部门在合理规划假期生活的同时,积极作为、主动担当,高效利用暑假宝贵时间,深挖科研潜力、对接行业需求、攻关技术难题,多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校上下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举措诠释了西理工人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使命与担当,为学校谋篇布局、聚力攻坚、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宣传部特别开通【暑假科研不停歇】专栏,集中展示各科研团队假期攻关不停、奋斗不止的先进事迹。
艺术与设计学院张辉教授团队
如何将传统帝陵石雕艺术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7月15日,在西安理工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张辉教授针对2024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帝陵石雕艺术的数字赋能与创新传播研究》执行中的技术难题,正在和十余位师生集思广益。这个暑假,团队成员主动放弃休假,分兵三路投身科研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担当。
暑期伊始,团队持续保持高效工作状态。为确保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实现关键节点突破,核心成员组成攻坚小组,每日奋战在教研室进行数据处理与模型优化。与此同时,另一支小分队顶着高温,深入陕西佛坪、汉中、商洛等地的山区乡村,背着摄影设备开展 “红色文化遗产影像记录” 专项工作,在崎岖山路上追寻革命遗迹,用镜头捕捉珍贵的历史印记。
“暑期是科研攻关的黄金期,既能弥补教学期间的时间短板,更是实现跨项目协作、深化理论实践融合的关键窗口。”项目负责人张辉教授介绍道,团队暑期实行 “三组联动” 工作模式:第一组聚焦帝陵石雕数字化研究,已完成汉、唐、宋、明、清部分帝王陵墓石刻的三维模型构建,赴北京开展明十三陵、清东陵、西陵进行陵前石像生的数字化扫描、全景拍摄工作;第二组全力保障《大秦岭——生态与人文影像作品巡展》兴城站布展工作,确保展览于8月10日如期开幕;第三组成员完成陕西省红色文化遗产陕南段的野外信息采集。
团队深耕的三大课题虽各有侧重却协同互促,形成覆盖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生态文明传播与地方文化记忆重建的研究矩阵。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方面,帝陵石雕数字化研究创新了文化遗产保护模式,通过数字技术让古老文物 “活起来”,为中华文化传承提供了新路径;秦岭影像巡展则以艺术视角诠释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国家生态战略传播的重要视觉载体。对陕西地方发展而言,团队的研究成果正转化为文化生产力。通过挖掘帝陵文化、秦岭生态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形成的数字化成果为地方文创产业提供了创意源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陕西文化数字化产业的骨干力量,为地方文化产业链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团队开发的数字保护技术方案,还被多家地方文博单位采纳应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应用。
谈及下一步工作,张辉教授介绍了清晰的推进路线图。帝陵石雕项目将在完成明、清帝陵数据采集后,继续拓展研究范围,计划年内实现陕西汉茂陵、南京六朝帝陵、河南北宋皇陵主要帝陵石刻数据全覆盖。同时重点攻关人工智能风格识别系统和虚拟现实体验场景开发,构建集线上展览、学术交流、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数字传播平台。《大秦岭生态与人文影像作品巡展》在兴城站布展完成后,将开启全国巡展新征程,陆续走进平遥、郑州、丽水、济南、海口等八座城市。在展览过程中回应“何以中国”的时代命题,并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来自中国的视觉应答与文明智慧。红色文化遗产影像记录团队将在暑期完成全省扫描收尾工作,随后转入资料系统化整理阶段。计划联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制作系列红色主题纪录片,让散落乡间的红色记忆成为铸魂育人的生动教材。
网址:【科研不停歇】第4期:艺术与设计学院张辉教授团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13399
相关内容
我院张少华院长、张晓珂副书记带队参加第四届“创意河南” 艺术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展暨“设计创新 赋能河南” 高等学校设计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家居与艺术设计学院
【学术前沿】专家点评 Nature Commun丨李旻典/张志辉合作团队发布限时进食调节肝脏昼夜节…
破解城市停车难题,科研团队推出智慧化方案
艺术学院特邀邓嵘教授开展健康设计讲座
泰国艺术发展研究院专家团队来我院 开展美术类硕士招生面试
“停课不停学”——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思考与实施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李响教授团队近期在深度强化学习用于空间优化中的系列成果介绍
张惠杰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原创性临床研究成果
艺术设计学院第一周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