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现代生活指南

发布时间:2025-08-07 10:02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对生活哲学的现代解读 #生活知识# #家居生活# #居家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书籍#

人,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用了一种诗人的方式,去构建他的哲学语言。

语言的本质,是在于文明的传承和交流,它原本是无限的,但随着一个文明社会的建构成型,语言会从无限的可能性逐渐地坍缩到一些日常的模式里。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语言的应用,其实就是在有限的语言子集里来回走动。

诗人的重要性在于,他们可以跳出这些有限的子集,还原语言的本质。

此在与在世

从苏格拉底开始,到雅典和罗马的不同哲学流派,以及中世纪的上帝之城,阿奎那的存在之链,哲学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的本质的思考,对存在的追问,但从笛卡尔和启蒙运动之后,科学理性势如破竹,形而上学渐次寥落。

任何一种哲学模型都不会是完美无瑕的,即便是科学理性,也有它的缺陷。

海德格尔的出发点,就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从而接续了古典哲学的存在之问。

当你走过一座公园,看见了各种树木和狗,物理学家告诉你它们是原子和分子所构成的,生物学家告诉你它们是DNA所编码的,机械哲学家则告诉你它们都是你建构的机器模型,但是这一切,都不会是你直接的经验。你所真实触碰到的,是一个绿意盎然的公园,葱郁的树木,活泼乱跳的狗,这才是你的感受。

基于此,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的概念,即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意味着什么。“此在是这样一种存在者,它在其存在中,有所领会地对这一存在有所作为。”

在此之前的哲学思潮,对于存在的设定基本分为两条路线。在经院哲学里,人要融入到上帝之城里,在现代哲学里,人要自己去建构一个理性世界。而海德格尔的回答,是一种相对折中的路线,也是一种真实可碰的践行方式。

人的存在方式不在上帝那里,也不在抽象的思维本质里,而是在一个我们生存其中的,有特定事物和既定做事方式的地方里。我们生于此,长于此,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这个世界向我们敞开各种可能性,但也有着各种明确的限制。

在世,就是此在的一个基本特征,如果不在世之中,此在是无从说起的。

冷漠的宇宙,温情的世界

物理学家所建构的宇宙模型,是宏大而精密的,不会有丝毫的偏差,天体运动的轨迹,卫星发射的路线,中子星的坍塌,黑洞的形成,这些事情都在物理学家的模型里正常进行着。这个宇宙模型如此成功,也奠基了现代科学的范式。

但是这个模型是万能的吗?它可以应用到金融市场,可以解释人的本质吗?

答案是不行的。只有全知全能的上帝,才能理解和拥有这个宇宙。人是一种非常有限的生物,只能通过一块“幕布”去触摸宇宙,这块幕布就是他的世界。

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引力作用,会引发潮汐的现象,但要去理解这场潮汐,只需要知道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彼此的质量,然后通过一个万有引力公式,就可以充分解释了,并不需要去知晓月球上的地质构造,岩土分布,是否有外星人。

宇宙是无限的,它会坍缩成一些有限可能性构成的子集,这些子集就是人的世界。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穷尽对宇宙的理解,而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现身与情绪

从柏拉图到康德,都在尝试建构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性世界。海德格尔并不否认这个理性世界所取得的成功,他提出的问题是,当关切到人的存在和生活时,如果预设了理性才是正当的,合理的,那么人的感受和情绪,是否都是谬误?

物理世界确实是绝对理性的,但在人的世界里,理性和感性则永远处于一种相互斗争的紧张关系中。人的行动是做不到完全理性的,同时也不会被感性所完全吞噬。宇宙会以某种方式现身到我们的世界里,而情绪则是一种应对方式。

每个人所拥有的世界,是一个可以在其中行事和存在的有意义的结构化情境。在人的一生里,会不断地被抛入到不同的世界里,去哪里念大学,去哪个城市工作,从事什么职业。宇宙以一种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的方式现身到这些世界,与此同时我们也被抛入到这里,这是一种相互的现身。

现身是一种与世界牵连的方式,而情绪可以调和与平衡我们与世界之间的牵连,从而构成行动的基础。理性与感性的共存,才是一个真实的人。

领会和解释

人应该要如何直面他所身处的现实世界?

物理学家认为,世界是一个规整的,客观的物理实体,西方的康德,东方的禅学和心学则认为,人可以在这个物理实体之上,附加以主观的感受,构建一场盛大的幻觉。这样的两种回答,科学家和哲学家是可以做得到的,但不是普通人的实践方式。

海德格尔则认为,领会与解释,才是人在他的世界里的实践方式。

每天早上出门上班,关于从家到公司之间的通勤方式,物理学家会告诉你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地形与地貌分布,拥堵程度与平均时长,经济学家会告诉你,通勤这个行为本身只是一个物理移动,人们通过这种迁徙与流动,去完成市场分工与和合作。这两种逻辑都没有错,但一个真实的人是不会这样思考的,它们不是鲜活的行为逻辑。

面对从家到公司之间的通勤,你会打开地图App,比较一下公交,地铁,自驾,骑行之间的通勤时长,完成对不同通勤方式的“领会”。再基于当下的时间与心情,确定这一次的通勤方式,即做出“解释”。这才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里,真实的行为逻辑。

世界可以类比为一个地图App,物理学家生活在这个App的后端,经济学家通过这个App去建构经济系统,但每一个真实的人,是对其API做出领会和解释。

要领会的是这些API的函数与方法,它们构成你的行动的可能性基础。

不要做命运的提线木偶

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现代哲学就拐了个弯,往另一个方向疾驰而去。现代科学的大获成功,让整个社会趋向于规范和严谨,对独特个性和容忍和接纳程度逐渐变低。如同在一个清冷而孤寂的宇宙里,漂浮着一个个“我思”的孤岛。

“我思故我在”,这种思想更适合给哲学家或者创新者使用,若是回到对世界的普通而日常的体验上,海德格尔更想要强调的是,“与他人共在”。宇宙现身到我们的世界里,我们通过情绪与之牵连,不断做出领会和解释,始终与他人共在。

一份稳定的日常生活,是一套已经调试成熟的API,此在与他在可以使用这套日常的API语言进行互动,如果没有其它外生的变化,这个系统即是此在的命运。

海德格尔不希望此在成为“我思”的孤岛,也不希望此在成为命运的提线木偶,他更像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希望在现代社会规范化的同时,能发展出本真自我。

规范化的API,其目的是解放出日常劳动的生产力,但如果你沉迷于此,忘记了这些API的函数与方法,也放弃了对系统的反思与批判,也就失去了本真自我。

以终为始

在一个激烈变化的现代社会里,几乎每一个现代人,都会遭遇一次存在主义危机。你会在某天忽然被“抛入”到一个新世界里,过往所有的“领会与解释”的经验尽数失效,新世界已经现身到了眼前,但你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既然无法做一个笛卡尔的“我思”孤岛,动荡不居的现代社会又不允许你只沉湎于一套成熟的API,那么人要如何做,才能发展出一个良好的,本真的自我?

海德格尔给出的一个方法是,以终为始,做一个有觉知但不孤立的此在。

在一个周末的下午,你在家中无所事事,然后被告知等会有个朋友来拜访,你会敏锐地意识到要收拾一下杂物,并准备一些水果来招待客人。同样的,此在可能会经历不同的世界,进入到可能完全不同的规范里,这些规范本身是无法相互比较的。与此同时,此在却都会有一个终点,即“去世”,此后无法“在世”。

当这个终点的可能性现身到日常时,此在便会意识到要去发展本真的自我。

艺术作品让某些存在者闪烁

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真理,一种是陈述的真理,比如地月之间的距离,太阳的质量,另一种是存在者的真理,比如人们常会说,“他是真的朋友”,“这个商品的价格真的良心”。这两种真理有共同的特征,都是“无蔽”的。

物理学家的理论体系,会让我们知晓很多陈述的真理,与此同时,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可以让我们触碰到存在者的真理,这种真理更为根本。

世界敞开各种可能性,而艺术作品会把我们带入特定的结构化的情境中。“伟大的艺术作品的作用在于,通过让某种组织事物的风格闪烁,并使我们适合于它们,从而使某个世界成为可能。它建立了一种风格,并吸引我们去了解它。”

在海德格尔后期的著述里,他不再感兴趣于静态的存在与时间,在那个动荡不居的20世纪30年代,开始参与到一些动态的可能性的历史实践里。可惜的是,这些历史实践如此糟糕。经过这些教训后,他放弃幻想,重新变得温和。

源始语言和日常语言

文字和语言,是文明的果实,因为语言的出现,人与人之间得以进行深度的沟通,极大地促进了意识的生长,构建起更具有复杂度的社会。但语言也可能成为一座牢笼,一个人所掌握的语言的边界,可能就是他的世界的边界。

海德格尔提醒人们,要注意区分源始语言和日常语言。日常语言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衣食住行畅通无阻,但不能沉湎于此,不能忘记对源始语言的探索。日常语言是现实可能性的坍缩,源始语言则可以还原这些可能性。

不是我们掌握了某种日常语言,而是这种源始语言占有了我们。

现代技术

对于现代技术有过深刻批判的,一个是马克思,另一个就是海德格尔。

随着ChatGpt的迅猛发展,人的智能无可避免地将沦为一种“资源”,如果生物工程得以放开,那么人和“资源”之间可能会失去最后一道藩篱。当现代技术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生产力和生活便利时,海德格尔则在提醒其可能的灾难性影响。

一战之后,昨日欧洲的荣光被粉碎,二战之后,全球重组,经过战后复苏和繁荣的半个世纪后,世界又一次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现代技术和现代社会之间的纠缠,是难解难分的,现代技术是一种解放,也是另一种牢笼。

一个人如何面对和使用现代技术,将会影响他一生的命运。

人,诗意地栖居

在众多的现代哲学家里面,海德格尔的哲学,其实很适合一个普通的现代人。

面对着现代世界的巨变,尼采的哲学适合给那些天资聪颖的人,他们会成为世界的先行者,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超人”,并开创出一种新的生活范式;马克思的哲学适合给那些致力于改变世界的人,他们将改变世界潮涌的方向,在世界各地点燃另一种文明的火花。海德格尔的哲学,则给出了一份现代生活指南。

从如何理解自身存在,与他者共在,如何面对自己被抛入的世界,拒绝做命运的提线木偶,如何发展本真的自我,海德格尔的回答都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感。

“人,诗意地栖居”,是他给出的最后的回答,而他也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践行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留在弗莱堡大学教书,生活,偶尔回到山间的滑雪小屋度假,在人生的终点,选择安葬在故乡梅斯基希,这是他一生的栖居。

他说,栖居构建了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得以找回存在的本质。

人,诗意地栖居。

网址:海德格尔,现代生活指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23946

相关内容

《海德格尔
【朱海斌】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
海德格尔
面向信仰与生活的的哲学方法论——海德格尔早期思想地形
杰夫·沃尔:现代生活的绘画者
智能吸尘器选购指南 海尔智能吸尘器价格
《道德成长:儒家生活指南》Growing Moral
德国生存之穿搭指南
海尔智家:智能科技,智慧生活指南
德国留学节省生活费用指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