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发布时间:2025-08-07 12:20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育元素:生活即课程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亲子生活互动# #亲子教育博主#

杜威的教育思想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即“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和“做中学”,陶行知曾师从杜威,是中国生活教育运动的发起者,他的教育思想也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即“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乍看之下,这两种说法没有区别,实则不然。这三句话是对杜威和陶行知一生的教育理念的高度浓缩,词的转换实则代表了两人对同一教育理念不同层面的阐释。本文选取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对这两个指导语背后深层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内涵

1.“教育即生活”

杜威是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即,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我们知道,知识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间接知识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精神文明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整个人类的整体成果。直接知识即单个的人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积累的个人经验,是个体与环境建构的结果。教育的本质是生活,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是个体在生活中直接经验的积累。在教学上,“教育即生活”表现在,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身的生活相吻合;学校生活应于学校之外的生活相吻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即生活”的“生活”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教育)和社会生活。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其实是一整套的教育体系,其中包括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在教学方法上,陶行知主张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二、两者的比较

1.相同点

“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陶行知师从杜威,他与杜威都注意到了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本身,学校与社会生活不可分离,重视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才是合理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杜威和陶行知都是实用主义者,都非常重视生活经验的积累,情调把直接生活经验作为教育的基础,根据个体的直接经验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2.不同点

(1)社会背景不同

杜威所处的社会现状是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高度发展,美国又是崇尚个性、强调实用的文化,西方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受机器大生产体制影响的强调划一的教育模式已存在问题,由此决定他对教育的新理解和新设想。这一新设想就是打破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尊重个体的兴趣爱好等,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教育。陶行知所处的社会现状是,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中,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形态之中,处于战乱之中,经济和政治水平低下,人民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教育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很多人连大字都不识一个。另一方面,中国学习西方半个世纪,所建设的新教育却又存在脱离社会生活发展、脱离儿童发展的缺陷,由此决定了他吸收包括杜威在内的西方当代教育思想,并加以改造,而提出面对实际的主张。“教育即生活”包含着陶行知对当时当地的社会教育背景的无奈,但陶行知并未放弃战火中的中国教育。作为一个爱国教育者,陶行知深刻地认识到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广大民众缺少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提出,生活就是教育。与之紧密相连的是“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这三句话中蕴含着陶行知最重要的一点认识,那就是,我国现在的条件不允许我们安安稳稳地坐在教室里搞教育,所以我们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教育活动。陶行知甚至说过,田间地头,都可以搞教育,没有笔,就用石头代替……

(2)对“生活”的理解不同

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他基于中国社会当时的现状,以及当时教育脱离实际的国情,提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实际生活需要什么,教育就为了生活的需要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杜威则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体现社会的民主,体现学生对生活的探索和热爱,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些是社会需要的人应该有的精神,也就是教育应该给予学生的内容与精神。

(3)对“教育”的理解不同

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我们穷国家,难以办好学校教育,陶行知就把教育的重任给了生活本身,让人们在生活中受到启发。还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机会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杜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希望学校教育更加贴近生活需要和实际,贴近儿童当前的生活。

(4)教育内容不同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重视个体在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的经验,他认为直接经验是适应学生生活需要的,也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教学还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但是他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陶行知却提倡知行统一观,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都得到了重视,要求教材心理化、社会化,他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

总之,“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产生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作用的结果。杜威处在美国发展的统一安定时期,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希望教育与生活的相互联系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而陶行知处在中国衰落时期,教育难以正常进行,他更看重生活中的教育意义,看重教育改造生活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应该看到,陶行知非常善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同时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以改造,使之适合我们的社会条件,促进教育的发展。另外,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中的提倡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拓宽我们的课程资源,生活中随处存在可以学习的东西等观点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网址:“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24258

相关内容

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理论辨析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教肓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考点辨析】教育即生活还是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
重要的教育发生在教室之外,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 (2)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教育连接生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