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C观察:操作失误不新奇、更多厂商追求软硬一体、消费级机器狗上牌桌
消费观念升级是个体追求更好生活的体现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改善# #消费观念升级#
"要摸秃了"一走进WRC傅利叶展台,工作人员指着最新发布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GR-3说,有人伸手摸它的头或肚子时,它就伸出双手,或者眨眨那双会发光的"眼睛"。乳白色的外观让它在人形机器人阵容里格外显眼,路过的观众几乎没有不想去"试探"一下的。
今年的WRC,人流量体感翻倍有余,不只是展馆里"热闹",连场外都是一出出活剧:烈日下打伞排队的长队弯出了几道弧,黄牛在人群里穿梭吆喝,路边举着自拍杆踮脚拍摄的观众把围栏挤得水泄不通。WRC被誉为"机器人盛宴"的大会,200+企业、50+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商、1500+展品、100+款全球新品齐聚一堂,各家机器人在舞台上"炫技",论坛里行业大佬隔空"交锋",核心零部件厂商则几乎没歇过手,不断接待前来洽谈的客户。
今年,有关具身智能模型的讨论明显更锋利。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主题演讲中直言,限制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最大瓶颈是"具身智能到现在完全不够用"。他对当下火热的VLA路线不无质疑,认为它依然是"傻瓜式架构",问题核心不是数据,而是模型架构——"不够好、不够统一"。
在另一场论坛上,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谈到,与阿里、华为等企业交流后的体会是"我们是选不到一个很好的‘身体’"。但对王兴兴提出的VLA质疑,他一定程度上表示认同: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闭环尚未闭合,必须重构VLA模型,寻找新的范式。
而展品形态也在肉眼可见地"进化":前年还停留在Demo阶段,去年少量机器人开始在展馆"走动",今年几乎每家都让机器人"上岗",只是岗位依然雷同——搬运工、服务员、表演者。在密集的表演与互动中,不少产品出现了小插曲:星海图的机器人在叠衣服时突然倒下,千寻的送水机器人"抓而不放",工作人员将其原因归结为模型推理过程出错。
在"走进家庭"的终极赛道上,四足机器狗似乎抢先一步。维他动力带来首个消费级智能伴随机器人"大头大头",可在呼唤下自主跟随主人;魔法原子的MagicDog同样无需遥控器操控,售价2.48万元。更"另类"的是乐享科技的WAWA,能搬20-30kg物品,还能变身移动音响、电源,双手呈铲形,甚至可以当"铲屎官",售价3.59万元。但在宇树、松延等小人形机器人价格已下探到4万元内的当下,WAWA也被观众直言——"值吗?"
追求软硬一体化
在大多人眼里,宇树是一家硬件公司,去年与王兴兴交流时,他也认可大家给宇树贴的这个标签。而今年随着具身智能的火爆,这家明星公司在具身方面是否有新动作,是大家一直好奇的。
今年6月,海外社交平台上,Reborn AGI宣布与宇树达成合作。Reborn AGI是一家致力于构建开放式、社区驱动的AGI机器人生态的平台,通过模拟平台、数据集和统一基准,加速机器人策略的训练与优化。
本次合作中,宇树将部署Reborn AGI的Roboverse框架,这是一套涵盖多种模拟器和机器人形态的综合基础设施,能够实现不同环境间的无缝切换,并将机器人策略训练速度提升至原来的30倍。此外,双方还将共同打造开源机器人社区、举办黑客松活动,并在零售、工业自动化、服务等领域探索更智能、更灵活的双足与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
今年WRC期间,王兴兴在论坛结束后与作者等人进行交流时透露,宇树目前在模型上的投入会比较克制,即使模型团队人数算多的,但相比于AI大厂算少的。
在具身大模型领域,绕不开的一家企业是自变量机器人,其是国内最早一批专研通用端到端具身智能基础大模型的公司。而这家原本因模型被广泛熟知的公司,在此次WRC上,首发了轮式双臂仿人形机器人"量子2号(Quanta X2)"和自研五指灵巧手,"这次希望把印象扭转过来,我们是一家面向终端的软硬一体的企业。"自变量机器人CEO王潜告诉作者。
从展台布局来看,自变量机器人分为两大核心区域:模型操作区、硬件展示区。在模型操作区,自变量机器人在现场展示了清洁收纳、分拣快递、移动补货等不同场景的任务执行,通过多场景展现大模型WALL-A的泛化能力。WAIC期间,自变量机器人展示的机器人"小量"制作个性化香囊,自主拾取对应颜色的香包和香材内胆,在本次WRC上也再次进行了演示。
量子2号则在硬件展示区和观众一一互动,打招呼、比心、握手等等,装配有夹爪版本的灵巧手量子2号,通过夹持工具后的自旋转功能,展现了深度清洁能力。王潜此前告诉作者,因为供应链无法跟上公司迭代速度,从而今年春节开始规模化做硬件,目前硬件团队人数占比已经超过软件团队,"大模型依赖少数精英的人,硬件是‘大军团’作战,需要多方协同。"
交流中,谈及当下具身智能行业的融资情况,王潜坦然表示,不仅是对人形、具身赛道,整个AI的投资都是"过冷"的。"横向对比自动驾驶,具身智能的融资总量、估值都没有那一波高。"即便如此,王潜对机器人整个行业的发展潜力非常看好,他判断机器人行业将来在人类历史上可能会是最大的单一产业。
在逛展过程中,作者也偶然看到了不少机器人操作失败的场景,比如在千寻智能的展台,由VLA自主推理机器人服务员Moz1在给观众递送饮品时,出现了抓着饮料不松"手"的情况,需要旁边的工作人员从抓夹中硬拽出来,"模型在推理过程中,仍有不确定性在。目前一个多小时就出现了一次错误,容错率正在提升。"
在星海图的展台,搭载了其新发布的VLA端到端基础模型G0的机器人演示了铺床,停留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它铺了3次床,稍有遗憾的是其中一次任务失败了,其创始人许华哲在旁边鼓励再给它多一点时间,这个过程中机器人也一直在反复尝试。相关人员告诉作者这是他们做的一个闭环的大模型系统,会在失败以后仍然反复去尝试,直到完成。
星动纪元也是目前少有的同时涉足硬件与软件的具身智能创业公司。在WRC的展台上,身高 171cm、体重 65kg 的星动L7在现场向观众展现360度旋转跳的动作,现场工作人员告诉作者,这背后依托其自研的关节模组,400·m峰值扭矩与25rad/s峰值转速,配合全身55个自由度协同控制,从而保证它的灵活性和爆发力。
搭载了端到端VLA具身模型ERA-A2的星动L7,在现场物流模拟场景,一台根据包裹大小、形状、重量等特征抓取分类,另一台专职智能扫码。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在与作者等人交流时,分享了他对VLA模型和世界模型两者关系的判断,他认为VLA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只要机器人具备视觉感知、语言能力,并能执行行为,就属于VLA模型。
"世界模型是VLA的一个发展路径,会在现有框架上提升精细化操作、泛化和认知等能力。"因此,他更倾向于把VLA理解为一种不局限于特定架构的端到端模型,能够与人类交流、有视觉感知,并能在物理世界中完成任务。
在穹彻智能联合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卢策吾看来,未来是否叫VLA,并不重要,"我不是很喜欢说哪种路线一定是对的,哪种是不对的。一个好的具身智能企业应该做到所有路线都非常强,知道好处坏处,然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很好地融合,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尽力寻找差异化
"卷"是从WAIC到WRC,机器人厂商明显可见的一个状态。一家知名人形机器人公司告诉作者,在WAIC看到了各家使出浑身解数后,紧急调整了WRC的策略,"希望展台不要太冷清,还提高了音响的预算。"
无论是机器人的演示、展台的布局设计、还是现场工作人员扯着嗓子介绍,在展馆内都能感觉厂商们尽力了。跳舞、打拳、写字、搬运物品、递送、接待……但是多名逛展的观众向作者反馈,同质化太严重,一是外观上长得差不多,二是落地场景无太多新鲜故事。
这一问题不少厂商早有意识到,因此也在产品迭代的过程中,努力让变化"看得见"。傅利叶最新发布的GR-3则是在外观上有了很大的反差,它采用莫兰迪暖调配色与软包覆材质,弱化传统金属感,带来亲和、可触摸的外观体验;165cm的身高与圆润比例,结合55个自由度,让动作更拟人化、肢体语言更温和自然。
据傅利叶工作人员介绍,GR-3配备了一个"能听、会看、会感受"的交流系统,像人一样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皮肤"感受触摸,再结合"大脑"判断,用更自然的方式应对从抚摸回应到多轮对话。续航上,GR-3采用双电池热插拔架构,单次续航能力在3小时左右,这意味着其能保障7×24小时连续运行。
在场景落地上,傅利叶CEO顾捷告诉作者,GR-3能够针对科研教育、导览咨询、效率赋能以及医疗康养四大领域进行适配。不同场景的客户需求差异明显:科研更关注技术开放性,康养则强调人机交互的安全性与温暖度。团队会持续聚焦这些差异化需求,在场景落地中不断迭代优化。尽管如此,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仍处于探索期,GR-3在技术成熟度和场景渗透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循序渐进推动。
对于"陪伴"这一目标,顾捷认为仍有多重难点需长期攻克。首先,机器人需积累足够的"聪明度",与大模型的深度结合至关重要;其次,交互方式需具备更多能动性,比如识别情绪并自主决定是开口安慰、保持沉默还是用肢体动作回应。此外,陪伴不仅在情感和互动层面,还应能承担实际任务——从送一瓶水到完成简单家务——逐步形成生活刚需。唯有在持续迭代和功能完善后,才能从早期尝鲜者扩展到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智能机器人产品。
相较于A馆和B馆的"肉身帖博",C馆的人流量要更小一点。不过在数字华夏和汉王科技的展台,作者3天每日往返不下3次,都能看不少观众在与他们展出的产品互动。数字华夏用"家族团聚"的方式吸引了观众目光——夏澜、夏起、星行侠、卫小鹿齐齐登台。
据介绍,升级版的夏澜不仅能做出7大类22种表情,还学会了模仿人类的神态:眼球会追踪、嘴型能同步说话,配合首次亮相的电子皮肤,甚至能感知手掌的温度与力度,让"握手寒暄"变得更自然。另一位焦点选手是全新IP机器人星行侠——本体与轮式双形态切换,既能优雅站立,也能快速滑行,续航超过10小时。
本次WRC,数字华夏还展示了最新的PAAS平台,据悉合作伙伴可以通过该平台调取机器人运动控制及交互多个接口,可以快速根据自有场景进行定制开发,帮助机器人迅速在新行业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正在打造全球通用机器人动作开发平台的桥介数物也来到了WRC,据其创始人尚阳星介绍,WRC上有16家人形、四足及轮足机器人厂商是其客户,主要是项目制交付,正在转向License+服务费+订阅制的商业模式。尚阳星也向作者展示了其动作平台的操作方式,"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方式降低更多动作厂商的开发门槛,让机器人具备运动能力变得像组装电脑一样简单。目前主要是内部使用,未来会推向市场。"
汉王科技则在业内打磨触觉、视觉、听觉能力时,开辟了"嗅觉"路线。这是汉王科技首次亮相WRC,其带来了两款核心产品——仿生机器鸟和安防巡检机器狗。仿生机器鸟采用轻量化仿生飞翼结构和先进导航算法,具备隐蔽、灵活、续航长等优势,可执行消防应急、安防巡查、边防巡检等任务。
安防巡检机器狗则融合视觉、听觉等多模态感知与高性能运动系统,可在楼梯、斜坡等复杂地形稳定运行,支持自主充电、远程通信和全天候作业,未来将配备仿生嗅觉系统,汉王科技总裁朱德永向作者表示,AI嗅觉识别将补足具身智能的五感。"背后的原理是用大模型把不同的味道和嗅觉蛋白发生的反应模拟出来,未来会在机器狗上装电子鼻,可识别毒品、炸药等安防场景,同时根据犯罪分子留下的气味线索进行比对。"
机器狗瞄准C端用户
机器人真正干活、走进家庭是行业最朴实且难度系数最大的目标。这次WRC作者发现,人形机器人虽然演示了不少在家庭场景的应用,比如做三明治、叠被子、整理桌面,但动辄几十万的费用,就已经把很大一部分C端用户"拒之门外"了,但是有几家做机器狗的企业已经目光瞄准了家庭市场。
Vbot维他动力和魔法原子各带来了一只面向家庭和个人的四足机器人,它们的定位虽然都是"陪伴型",但应用思路和技术路线各有侧重。Vbot的智能伴随机器人更像一只能干的小跟班,日常可以跟着家人一起出门,帮忙拿包、拍照,或者照看老人孩子。
它没有传统遥控器,用户直接用说话和手势就能让它理解指令,比如认出要帮忙搬的物品、确定跟随的对象。为了适应家庭和日常生活,它的外观做得比较简洁温和,不像工业机器人那么硬朗。基于看得见、动得久、听得懂、会思考的目标,维他动力设计了一套全新的Agent架构,Agent能先理解意图,再拆解任务,后调度技能与工具以交付结果。
技术上,它配备了双目摄像头和360°激光雷达,能识别复杂的家居和户外环境,避开障碍物;内部采用双系统架构,算力够同时处理视觉、语言和行动任务,续航可达6小时以上,还能加装机械臂、相机等外设,拓展功能。
魔法原子的MagicDog则更偏向"娱乐和互动"。它支持手机App和语音控制,能在家里陪伴、做些趣味动作,比如后空翻,或者在展会现场化身"送礼员",在人群中绕行避障,把小礼物送到指定位置。这只四足狗的核心是运动性能好——不仅动作灵活,还能在拥挤的环境里自主规划路线、避开人群,保持平稳运行,适合做活动互动、家居娱乐等场景。在京东平台中,这款消费级四足机器狗售价2.48万元。
除了MagicDog,魔法原子还带来了全尺寸通用双足人形机器人"小麦"、高动态双足人形机器人MagicBot Z1轮式四足机器人MagicDog-W,以及首次重磅登场的工业四足机器人MagicDog Y1。
作为投资人,首程控股董事会办公室总经理康雨表示,她在观展时会特别关注企业的应用场景,以及技术在这些场景中的实际表现。这次她印象比较深的是首程的被投企业——自变量机器人:在展台上,它的机械臂在制作香囊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抖动,看上去"笨笨的",但这恰恰是好现象——因为这不是预设好的丝滑动作,而是机器人在实时判断和决策,体现了技术迭代的过程。相比去年大量"预演式"展示,这种带有探索性的动作更能反映技术演进的真实状态。
另外一个有趣的观察是,她认为本届大会的"带娃率"很高,"这是个积极信号,意味着市场的关注度和容忍度在提升。哪怕当前的机器人还不够智能,但只要它们有趣、可爱,公众的接受度就会提高,这为未来零售端、B2C场景的拓展打下了基础。"
网址:WRC观察:操作失误不新奇、更多厂商追求软硬一体、消费级机器狗上牌桌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34472
相关内容
新消费观察|跨洋过海的中国吸尘器IFA 2024消费电子观察:新品不多,趋势却很明显
五个信号,看懂今年的机器人在“卷”什么
五个信号,看懂今年的机器人在「卷」什么
AWE2024观察丨硬实力打造 智能化小家电备受青睐
【重塑消费新价值】经济观察报2021美好生活新消费夏季论坛正式上线播出
把机器人玩成“养成游戏”,改造AI消费电子的时代来临……
家电消费误区知多少
消费新亮点:追求更高生活品质
消费新观察:史上最卷的双十一,足力健老人鞋受年轻人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