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丨郁南县通门镇创新“拆用提赋”模式 “旧物新生”扮靓美丽乡村
推荐去云南的丽江古镇体验乡村文化,那里有美丽的纳西族村落。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乡村旅游推荐#
今年以来,郁南县通门镇创新构建“拆除-利用-提升-赋能”全链条工作模式,在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后,通过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腾退空间系统性规划、特色产业精准导入等举措,巧用清拆腾退空间打造乡村文化绿化特色节点和发展产业,实现变“废”为“宝”,推动环境提升、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多赢局面。
创新资源利用模式
实现变废为宝
在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过程中,通门镇创新实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构建“分类-回收-再生”三级利用体系,重点对具有文化价值的砖瓦、木材、石料等建筑材料进行分类回收、循环利用,特别用于修缮村内历史建筑,既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又延续乡村历史文脉。
玉堂村委新屋村古老大屋承载着村落集体记忆,在本次修缮中,全部采用清拆回收的砖瓦、木材、石料等材料。如今,这座大屋已成为村民议事、文化活动和游客参观的重要场所。
该镇创新开展“旧物新生”创意改造活动,累计改造废弃农具、生活器具等闲置物100余件。走进通门镇各村,随处可见废弃石磨、陶罐等物件改造的庭院装饰,以及废旧农机具打造的“农耕文化展示角”,这些创意改造既美化环境,又激活乡村文化价值,成为网红打卡点。
优化空间治理体系
彰显乡土特色
通门镇坚持“拆一片、清一片、美一片”原则,科学规划腾退空间,系统推进差异化提升与功能再造。各村利用拆除空地创建“美丽庭院”,建设“农村生态小板块”、小公园200余个,配套健身设备、休闲凉亭等设施,将杂乱闲置地块变为兼具生态、休闲、文化功能的“活力节点”。
在水系生态修复方面,该镇清理河道淤泥3.5公里,沿岸种植水杉等水生植物,形成自然和谐的景观带。同时注重文化元素植入,保留传统青石板路等乡土印记,融入现代设计建成“乡村记忆馆”,增强村民文化认同。
培育产业发展动能
促进经济升级
通门镇创新探索“环境治理+产业振兴”协同发展模式,建立“清拆整治+”产业培育机制,对闲置资源进行活化利用。
“我们村很多闲置旧屋地已种上百香果、番石榴等果树,发展‘庭院经济’。”村民黄伯说。针对零散地块,该镇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植,打造“一村一品”农业产业,既美化村庄,又增加收入。
玉堂村将占地1200平方米的原镇办企业危旧厂房改造为竹笋加工厂,延伸当地特色产业链条;百贤村将500平方米闲置场地出租建设桂枝加工厂,解决肉桂枝叶销售难题,带动10余名村民就业。
通门镇通过激活闲置资源,探索出“环境优化-资源增值-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推动乡村从“一时美”向“持续兴”转变,实现生态、文化、经济协同发展。
来源:云浮通
编排:朱清华
一审:葛思琪
二审:黎子明
三审:彭 婧
网址:“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丨郁南县通门镇创新“拆用提赋”模式 “旧物新生”扮靓美丽乡村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36498
相关内容
宜章县黄沙镇大元村:四类乡村建设扮靓乡村风貌 美丽家园焕新颜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浙江安吉探索乡村美丽庭院建设——扮靓乡村小院 创造幸福生活》
以“小美”庭院扮靓“大美”乡村,潮州市饶平县妇联组织共绘“美丽庭院”新篇章
“十百千万”工程让乡村绽新颜
【奋战“百千万工程”】荷塘镇禾冈村:老旧墙面焕新颜,绘就绿美乡村新画卷
旧门作画布,重塑美丽乡村
美丽湖南丨衡阳市衡阳县:乡村治理“梅花模式” 建设宜居宜业新农村
乡村染新绿 景美日子甜——韶关大力推进绿美乡村建设综述
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 “三改一拆”改出宜人宜居的美丽家园
【媒体视角】旧门作画布,重塑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