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依据本性过理性的生活 我的小女儿并不喜欢读哲学书,不过有一次,我无意间给了她一本哲学书,她居然读了下去,每天晚上睡觉前读一点,不久便读完了。此...
我跟女朋友说我饿了,她说那你亲我一下我就给你做晚饭。我亲了她一下,她说:现在你去冰箱拿个饭盒回来。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日常幽默故事#
我的小女儿并不喜欢读哲学书,不过有一次,我无意间给了她一本哲学书,她居然读了下去,每天晚上睡觉前读一点,不久便读完了。此后,她青春期的叛逆行为少了很多,整个人都变得平和了很多。这本书便是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的五贤帝之一。五贤帝时代是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堪比中国历史上的盛唐和北宋。当时,罗马帝国内部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外部四邻咸服,罗马帝国的疆域之广也达到了顶峰。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五位皇帝前后相继,但彼此之间并没有父子关系,后面四位都是自己前一任皇帝的养子。当时的罗马皇帝会在生前找好一位德才兼备的继承人,指定由他继承皇帝之位。换句话说,在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罗马皇位传承的原则不是血缘亲疏,而是任人唯贤。
奥勒留是五贤帝中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小的时候,他就被当时的皇帝哈德良注意到了,然后被哈德良的继承人,也就是五贤帝中的第四位皇帝收为养子。40岁时,奥勒留登基当上了皇帝。
奥勒留不仅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一位青史留名的贤明君主,还是古罗马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属于希腊化时期出现的斯多葛学派。虽然奥勒留平时要忙于国事,但在鞍马劳顿的间隙,他总是在不断读书学习,思考哲学和人生问题,并且写下了两百多篇读书和思考的笔记。后来,这些笔记被整理成十二卷文集,这就是《沉思录》。
《沉思录》一书影响了很多人。克林顿说,这是除《圣经》之外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乔布斯说,他在17岁时读了《沉思录》的一则格言影响了他的一生。我向很多人推荐过这本书,但凡读了的,都说很有收获。和一般深奥的哲学书不同的是,这本书既充满了人生智慧,又写得非常浅显易懂。而且,因为它是奥勒留对自己各种人生感悟的片段记录,所以各卷甚至各段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关联,你可以随便翻开一页读起来。
我有时也会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每晚睡觉前翻两三分钟。《沉思录》在形式上看起来有些零散,毕竟这是一本类似于日记、笔记的读物。不过,它有三条贯穿始终的思想脉络,即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又能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第一个维度是奥勒留对世界和人生的态度,我用“理性”和“本性”来概括。第二个维度是奥勒留对生死和永恒的理解,我用“灵魂”和“死亡”来概括。第三个维度则是奥勒留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的理解,我用“入世”和“出世”来概括。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来看一下奥勒留是如何论述这三个维度的。
维度1:理性VS.本性
《沉思录》的第一个维度是奥勒留对世界和人生的态度。总的来讲,奥勒留认为,世界是理性的,世间万物都是合理、和谐且彼此关联的。在这样的世界背后,应该有一个神存在。
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接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一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因为,有一个由所有事物组成的宇宙,有一个遍及所有事物的神。
不过,奥勒留所说的神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上帝,而是类似于自然神论者眼里的神,或者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道,也就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背后的规律。对于这样的神,奥勒留不仅抱有敬畏之心,而且认为神明就在自己心中,自己做事要遵循心中神明的指引。具体而言,就是要在理性的指导下对待自己、他人、事情以及世界。
那么,理性又是什么呢?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理性的对立面——感性来理解。感性通常包括激情、欲望、放纵等,理性则与此相反,是要克制欲望、敬畏神灵、追求真理等。另一方面,奥勒留和其他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也认为,理性是人“本性”的延伸。需要注意,这和通常的理解有所不同。通常,人们会认为天然的激情和欲望才是人的本性,奥勒留和其他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则强调理性是人本性的一面。
《沉思录》一书中经常提到“本性”这个词,比如:
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
为发生的事情烦恼就是使我们自己脱离本性。
来自命运的东西并不脱离本性。
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
幸福在哪里?就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
可以看出,奥勒留希望过一种本性的生活,而这种本性来自自然,或者说来自奥勒留所说的神明,也就是万事万物背后的规律。比如,父母会照顾孩子,甚至会舍身保护孩子,这是人的自然本性。遵从本性做事就是理智的、道德的。而且,遵从本性行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对神明有所敬畏,对责任有所担当,对朋友仁爱,对同胞宽容,对欲望克制,对道德有所追求。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特别是当与他人发生冲突、产生不愉快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对待那些人呢?这可能是任何时代的人都要面对的永恒问题。
人总不免会感到焦虑和愤怒。其实,焦虑是我们对自己产生的负面情绪,愤怒则是我们对他人产生的负面情绪。奥勒留认为,我们之所以常常陷入焦虑和愤怒,是因为我们太在意外在的东西,以至于迷失了本性和自我。他告诫我们,不要对那些会让自己愤怒的人大惊小怪,毕竟世界上总是存在这样的人。他们有的忘恩负义,有的奸诈狡猾,有的自以为是;如果和他们争吵,无论结果如何,最后都会使我们自己感到烦恼、焦躁,甚至产生持续性的焦虑,失去平和的心态。奥勒留讲,我们要明白,他们也许沾染了恶习、不辨善恶,但依然是我们的同类,我们可能还不得不与他们合作。向他们发怒,和他们对抗,其实是违背了我们与同类相处的本性。对于这样的人,其实不必太在意,不妨静静地看着他们,不与之对抗,甚至可以对他们抱有一颗仁爱之心。
概括来讲,奥勒留认为,对待世人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保持仁爱之心;二是要明白很多人与我们不一样,要适应他们的存在,这样他们就伤害不到我们了。
奥勒留在书中多次讲到,你可以试图规劝一些人为善,但如果劝不动就算了,不要因此影响自己的情绪。回想我自己的经历,从大学进入职场之后,我遇到过不公正的领导、不友好的同事、不忠诚的朋友,这些人让我很烦恼,甚至让我很长时间不能释怀。后来读了《沉思录》,我就明白该怎么做了:我是要在与这些人的相互敌视、竞争和猜疑中度过一生,还是要尽可能适应他们,凡事就事论事,争取达成合作,把阻力降到最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人最终都不免一死。用一种对抗的心态生活,就算最后赢了,一辈子也会活得很辛苦;而尽可能化解矛盾,适应不理想环境中的生活,则会活得轻松很多。有了这样的心态,我发现其实跟身边七八成的人都能和平相处。
对于那些注定要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我们要真诚地爱他们。比如,生活中经常看到身边的人遇到各种夫妻矛盾、婆媳矛盾等。其实,这些问题根本的解决之道,就在于本着对彼此真诚的爱寻求问题的解决。毕竟,这都是我们生活中避不开的人。不过,如果真觉得无法做到真诚地爱对方了,就不要生活在一起了,这样也就不会再受到烦扰。正如奥勒留所讲,对于那些所谓有缺陷的人,我们可以提出善意的建议和劝解;但如果对方依然我行我素,就不要勉强自己了,我们还是我们,他们就是他们。这样才是按照本性行事,不至于在纠结之中迷失自我。
不仅在待人方面要保持理性和本性,对待世界也要如此。奥勒留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人需要心境平和,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当今的世界比奥勒留那时的世界更加复杂,因而我们更需要具备这种平和的心态。比如,今天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觉得会议特别多,而且很多会议似乎都没什么开的必要;每当想坐下来思考问题时,来自各种应用程序的信息就会把我们的思绪打断。其实,近2000年前的奥勒留也遇到过类似的烦恼——因为身份的缘故,他不得不参加很多无聊的庆典,各种信息随时接踵而至。对于这种情况,奥勒留的态度就是保持心境的平和,不过分投入情感,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事情上。奥勒留讲,一个人的价值可以用他所专注的事情来衡量。
奥勒留还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那些以快乐诱惑我们、以痛苦恐吓我们的事物,以及浮华的名声,都毫无价值。他在书中多次讲到,对于荣誉和钱财,不要看得太重,这些不过是身外之物;对于他人的诽谤和倒霉的事情,也不必太过在意。那些会干扰我们本性的事物,都可以放到一边。这样,我们才能把精力放在自己关注的事物上。
那么,怎样才能在这浮华的世界做到心静如水呢?奥勒留的观点是,坚守自己心中的神明。虽然奥勒留用了“神明”这个词,但前面说过,他讲的神其实是万事万物的法则,对人来说,就是人性中的理性。奥勒留说,如果一个人心中有神明就能摆脱感官的诱惑,不会放纵情欲,能够克制自己,超越享乐。一个不受欲望控制的心灵,可以战胜任何困难,敌人也拿他没有办法。
维度2:灵魂VS.死亡
《沉思录》的第二个维度是奥勒留对生死和永恒的理解,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理解死亡。
我们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生和死的问题。关于“生”的话题,我们平时谈得很多,然而对于“死”这个话题,许多人却十分忌讳。有人到了晚年,不愿意在还能清醒思考时留遗嘱,因为觉得不吉利;临终时,又会一时冲动或者糊涂地处置财产,结果亲属为了遗产纷争不断。其实,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很多人因为害怕、忌讳死亡,反而让自己活也活不好。
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多次谈到对死亡的看法,其中有两个观点特别值得注意。
首先,世间万物有生必有死。万物会在宇宙中消失,记忆会在时间中消失,这是所有可感知事物的性质。死亡就是物体的分解,物质的消散,一切又回归到大自然。死亡不仅是自然的一种运转,也是一件有利于自然的事情。既然如此,如果有人害怕自然的运转,他就只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如果人在死后会走向另一个生命,就无须担心;如果会走向一个无知无觉的地方,就也不会再有痛苦,坦然接受就好。
我在《硅谷之谜》这本书中提到过,一个企业的死亡,是它对社会做的最后一次贡献,因为它把资源释放出来了,可以让社会做更多事情。类似地,在生物界,有一种现象叫鲸落。巨大的鲸鱼死后沉到海底,它所提供的营养能让周围一大群物种受益。人也是如此,死亡是一个人对世界做出的最后一次贡献,因为这不仅为社会上的后来者腾出了一个位置,还让那些围绕在垂危的自己身边的家人得到了解脱。
几年前,我和美国著名作家凯文·凯利聊天,他也讲到,如果作为个体的人不死,人类就死了。他说得没错。人体内只有一种细胞有可能不死,那就是癌细胞,但癌细胞一旦壮大,整个机体就会死亡。这让我想起了一件小事。2000年,美国进入一轮股市泡沫时,在纽约找房子非常难,当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看讣告。虽然这种情况有点夸张,但今天很多历史悠久的大都市里,真的是走一个人才能给一个新人腾出社会上的位置。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到处都是在秦始皇登基时就出生了的人,后来出生的人可能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在那种情况下,后出生的人也许只有通过发动战争消灭前面的人才能得到机会。奥勒留讲,死也是一件有利于自然的事情,是非常有道理的。
其次,一个人就算能活几千年、几万年,也要过自己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最长和最短的生命没有什么区别。一个人看到怎样的事物,无论是在一百年里,还是在两千年里,抑或是在无限的时间里看到的,对他个人来说其实都是一回事。寿命的长短对人来讲其实意义不大,学识、地位、权势也帮不了什么忙。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寿命长不是见识多,贡献大吗?大家看看身边的情况就知道并非如此,人年纪大了,到后来积累的偏见会超过见识的提升,而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老龄化的社会里,养老总是一个负担,说明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贡献其实还抵不上他的消耗。类似地,地位和权势也不会给人带来更多的智慧,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昏君了。
即便是被看成伟人的那批人,最终也逃不出命运的安排。奥勒留举了几个例子。医圣希波克拉底治愈了许多病人,然而他自己最后也是患病而亡。占星家预告了许多人的死亡,然而他们自己也被命运攫走。亚历山大、庞培、凯撒频繁地把整个城市夷为平地,之后他们也告别了人世。因此,一个人真正拥有的只有现在,最重要的只有珍惜当下。
维度3:入世VS.出世
悟透了生死的问题,就容易理解《沉思录》的第三个维度了——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的理解。
从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奥勒留更强调精神层面的修行。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在物质世界生活。那么,该如何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呢?我总结了两个关键词—“出世”和“入世”。要理解这一点,就要说说斯多葛学派的基本思想了。
一方面,斯多葛学派的信奉者注重灵魂的生活,把财富、地位等物质的东西,以及痛苦、快乐等情感的东西都看得很淡,甚至将其看成虚幻之物。这种追求超脱于人间的生活态度就是出世。另一方面,他们又讲究埋头苦干,履行社会义务,为大众谋幸福,因为他们相信心中的神明。这就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联系,这种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的做法,就是入世。可以说,斯多葛学派强调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情。
奥勒留也是如此。他不看重名誉,不贪图享受,却每天兢兢业业地履行皇帝的职责,看护着罗马帝国的臣民,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以出世的态度入世”。
奥勒留在位时,已经是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的末期了。一方面,外部战乱不断,有与东方安息人的战争,北方的马尔克马奈人也已经逼近帝国多瑙河流域的疆域;另一方面,帝国内部灾害频繁,洪水、地震、瘟疫不断。奥勒留凭借坚定的意志和自己的智慧,夜以继日地工作,维系着庞大的罗马帝国,多次成功击退外族入侵。在奥勒留统治期间,他很少有时间待在罗马享受生活,而是将大部分时光都用了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最后客死他乡。
在生活中,奥勒留一直努力践行按照理性生活的原则,做一个正直、高尚、有道德的人。他把这种理性节制的行为看作遵循神明的指引,也是对神明的敬畏。奥勒留在书中讲到,德性是不要求报酬的,也不希望别人知道,人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还要使动机纯正,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奥勒留仿佛是专门为社会而生的注定要为社会劳动。奥勒留讲,不仅要思考善和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行动就是你存在的目的。不要谈论一个高尚的人应当具有什么品质,而要成为这样的人。可以说,奥勒留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以出世的态度入世。
读奥勒留的书,看他做的事,能让我们看到世界上确实存在身居高位却不贪图享乐、道德高尚、以国事为重的人。而读《沉思录》时,我时常联想到东晋名相谢安。谢安原本隐居山林、淡泊名利,和几位知己好友以山水诗书自娱,从不踏足政事。但他生逢乱世,又生在陈郡谢氏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世家大族,有义务为国家出力,于是出山操劳国事。在朝中,谢安先是挫败了权臣桓温意图篡位的阴谋,后来又在淝水之战中大获全胜。此后,位高权重的他怕皇帝猜忌,主动隐退到广陵避祸,不久后就因病重结束了辉煌的一生。谢安的行为,也是以出世的态度入世。
我一直认为,入世是我们生活的目的,否则生命就失去了意义。但是,想要达成这个目的,有各种做法和态度。我们可以变得俗气、势利,热衷于争权夺利,但我们也可以以一种冷静、达观的方式投入到生活中:对待一切事情既不争,也不躲,对待他人仁爱、宽容,对待自己理性、节制,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多做有益的事情,善待生命,看淡死亡。如果想要归隐其实未必一定要退隐于山林,只要归隐于自己的内心就好,因为自己的心中,有神明为伴。
本文摘自《境界:从此看得远、看得透、看得开》
网址:人如何依据本性过理性的生活 我的小女儿并不喜欢读哲学书,不过有一次,我无意间给了她一本哲学书,她居然读了下去,每天晚上睡觉前读一点,不久便读完了。此...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48193
相关内容
读完这10本最适合普通人读的哲学书,我彻底悟了!人生必读的哲学书籍
读哲学书观后感
幸福哲学书读书笔记
樊登读书《生活的哲学》
自我提升的20本秘籍,你一定要读一读
2025世界读书日最值得一读的五本女性必读书,评分9以上!
年过四十抑郁的她,用阅读哲学书籍获得了内心的缓和与平静
我的育儿焦虑,竟然被一本哲学书治愈了!
幸福哲学读书心得10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