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摆脱“高压”人生
摄影作为艺术,鼓励人们摆脱压力,追求内心平静的健康生活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生活艺术摄影# #健康生活理念#
健康生活,摆脱“高压”人生
■ 记者 诸丹萍 见习记者 张 柯
高血压,一个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隐形杀手”,无声无息中损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患病率逐年提升。本期健康大讲堂,我们邀请到绍兴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周妍科普高血压的相关知识。
警惕“连锁反应”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根据《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的成因并非单一因素,一般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周妍医生解释,遗传因素与生俱来,难以改变,但是环境因素可以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减轻其影响。环境因素更为复杂多样,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都是高血压的“幕后推手”。
周妍医生强调,高血压的危险之处并非是单纯血压数值的高低,而在于它引起的并发症。血压一时性的升高降低可以继续观察,但长期持续性血压升高则会引起“连锁”效应,损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导致冠心病、心衰、脑出血、脑中风、慢性肾脏病变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周妍医生曾遇到一些中年患者,入院诊断只有高血压,住院一检查,发现七八个症状,都是和高血压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并发症。因此,要极为重视高血压及其产生的并发症带来的影响,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效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科学服药很重要
高血压作为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疾病,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不过无症状不等于无风险,为了捕捉“隐形杀手”的蛛丝马迹,早期识别高血压尤为重要。
周妍医生表示,早期识别的关键在于定期体检和出现症状后的及时就诊评估。高血压易患人群,应增加筛查监测的频率,做到至少半年监测一次。同时,面对头晕、头痛、头胀等常见症状,也需要及时测量血压,实现早排查、早发现、早干预。要根据医嘱,确定是否需要服用降压药物。
在生活中,部分患者对降压药物治疗的选择存在误区。周妍医生对两个常见误区进行了科普。
“差一点”降压药并非首选。多数患者认为降压药开始要吃得差一点,否则以后就停不掉了。药品的价格不是衡量药效好坏的标准,尤其现在国家药物集中带量采购后,很多降压药品价格明显降低。实际上,高血压患者开始要选择“好一点”的降压药,主要是要考虑到降压效果及对脏器的保护作用。长效降压药可以减少血压波动,且很多药物有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一些患者吃着效果好的降压药并非对每一位患者都是“良药”,盲目跟风不可取。降压药物的选择应尊重个体差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既要确保降压效果达标,又要避免副作用的发生。血压的稳定控制需要持续的药物管理,断断续续地服药会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并发症的风险。绝大多患者需按医嘱长期服用降压药,不可随意停药。如果血压持续偏低,建议根据医生的评估考虑是否停药。
健康生活是良方
除了早期识别、降压药物的合理选择,高血压患者很重要的处方之一,是加强日常自我科学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改善高血压的行动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充足睡眠,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却是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周妍医生建议减少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这些都有助于降低血压。此外,自我监测是高血压自我管理的重要环节。定期测量血压并记录数据,有助于了解血压波动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但周妍医生也提醒,要注意降压目标值的设定,尤其老年人,要避免过度降压带来的风险,如脑梗塞等。
肥胖导致高血压频发。“我曾接触过一位中年肥胖患者,他减重了20公斤后,不仅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还可以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周妍医生说,这充分证明了生活方式改变在高血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网址:健康生活,摆脱“高压”人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50302
相关内容
高压氧让你摆脱亚健康摆脱网游沉迷,重拾健康生活
摆脱疲惫,拥抱生活:在高压社会中寻找平衡的艺术
摆脱亚健康小贴士
壹邦健康:5个生活小提示帮你摆脱疲劳
如何摆脱亚健康的困扰
摆脱生活减压 需知三大法宝
摆脱微信依赖:探索更健康、高效的沟通与生活方式
中年人如何摆脱内耗,真正迈向健康养生之路?
摆脱焦虑:掌握减压技巧,迎接更轻松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