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科普】脾胃病:认识、预防与调养
胃病患者可以尝试艾灸调理脾胃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健康生活技巧# #胃病#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它们如同人体的“加工厂”,负责食物的消化吸收,为全身提供营养。然而,脾胃也是十分娇弱的,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脾胃病。了解脾胃病相关知识并做好防治,对健康至关重要。
脾胃病的常见类型及表现
胃炎
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胃炎通常起病急骤,多由饮食不当(如食用不洁食物、酗酒、食用过辣等刺激性食物)、药物刺激或感染等因素引发。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胀满不适,伴有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能呕血或排出黑便 。慢性胃炎则相对隐匿,病程较长,症状多为上腹部隐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这些症状可能时轻时重,反复出现。
胃溃疡
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慢性溃疡。其典型症状是具有节律性的疼痛,一般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发作,比如饭后半小时到两小时,之后疼痛逐渐缓解。除疼痛外,还可能有烧心、反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表现。若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感,即便进食量不多,也会感觉胃部胀满;早饱感,进食少许就觉得饱了,无法继续正常进食;还可能伴有上腹部疼痛、烧灼感,以及嗳气、恶心等症状。消化不良可由胃肠动力障碍、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
脾胃虚弱
从中医角度看,脾胃虚弱是常见的脾胃问题。脾气虚弱时,运化功能下降,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人也容易感到疲倦、气短、懒言 ;脾阳虚则会在脾气虚基础上,出现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等表现;胃阴虚时,胃的濡润功能受影响,会有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情况。
脾胃病的诱发因素
一
饮食因素
不规律饮食:三餐不定时,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会扰乱脾胃正常的消化节律。比如,长期不吃早餐,胃酸没有食物中和,会刺激胃黏膜;而晚餐过晚或过量,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其正常功能。
不健康饮食偏好: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如麻辣火锅、油炸食品、冰淇淋等。辛辣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酸分泌过多;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在胃中停留时间长,增加脾胃消化负担;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脾胃运化。
饮酒无度:酒精对胃黏膜有直接刺激和损伤作用,长期大量饮酒容易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二
生活习惯因素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不动,身体代谢减缓,胃肠蠕动也会随之减弱。缺乏运动使得脾胃的运化功能得不到有效激发,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延长,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作息不规律:熬夜、睡眠不足等不良作息习惯,会干扰人体生物钟,影响脾胃的自我修复和调节功能。夜间是脾胃休息和进行自我修复的时间,长期熬夜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
三
精神因素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紧张、压力大等不良情绪状态,会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干扰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比如,焦虑时可能会引起胃部肌肉紧张,导致胃排空延迟,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抑郁情绪会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造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四
其他因素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长期或大量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脾胃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寄生于胃内,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等疾病。
脾胃病的预防与调养
饮食调理
规律进食:定时定量用餐,每天尽量在固定时间吃三餐,每餐七八分饱。这样能让脾胃形成规律的工作节奏,更好地发挥消化功能。
合理搭配食物:遵循均衡饮食原则,保证摄入各类营养物质。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奶类等;少吃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
选择健脾益胃食物:药食同源,一些食物具有很好的健脾益胃功效。例如山药,富含淀粉酶等物质,能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可蒸食、煮粥或煲汤;芡实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可与大米煮粥;小米有健脾和胃作用,熬粥后营养更易吸收;南瓜含果胶,可保护胃黏膜,蒸煮后直接食用或做菜均可;红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可直接吃,也可泡茶、煲汤 。
注意饮食宜忌:脾胃虚弱者,应少吃生冷食物,如冰淇淋、生鱼片等;避免食用过多甜食,以免助湿生痰;忌暴饮暴食和食用不洁食物。
生活方式调整
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还可调节情绪。建议每周运动3 - 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例如,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后进行散步,能帮助胃肠消化食物。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每天尽量在23点前入睡,保证7 - 8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脾胃的修复和功能调节。同时,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
腹部保暖:脾胃喜暖恶寒,要注意腹部保暖,尤其是在季节交替和寒冷天气。根据气温增减衣物,睡觉时盖好被子,防止腹部着凉。
情绪调节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减轻精神压力。可通过听音乐、看电影、读书、与朋友聊天、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情绪稳定平和,能使胃肠的植物神经功能保持正常,促进脾胃健康。
中医调养方法
穴位按摩:足三里穴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四指并拢的宽度),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每天用拇指按压或按揉此穴位,每次10 - 15分钟,有健脾和胃、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此外,还可按摩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脾俞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等穴位,也能起到健脾益胃的效果。
艾灸:艾灸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借助艾草的温热之力,温通经络、散寒祛湿、补益脾胃。但艾灸需注意操作规范,避免烫伤。
中药调理: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用健脾益胃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调理。如参苓白术散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等;补中益气丸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者 。
脾胃健康关乎全身健康,我们要重视脾胃病的预防和调养。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心态,必要时借助中医调养方法,呵护脾胃,为健康筑牢根基。若出现脾胃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风湿病、脾胃病科
撰稿:李梦娇
编辑:曹凡喜
校对:关雪斌 朱继红
审核:曹 静
网址:【杏林科普】脾胃病:认识、预防与调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54879
相关内容
养生先调脾胃中国传统医学视角下的膳食养生书籍推荐:从脾胃调理到疾病防治
脾胃食疗养生:滋养脾胃,健康餐桌的艺术
控制糖尿病,把好“脾胃关”很重要!
吃什么养胃?10种健脾养胃食物效果佳
霜降节气养生小常识(3)四、饮食养生强脾胃
霜降养生:调养脾胃是关键 滋阴汤水最适宜
胃病防治小窍门
春季预防疾病 饮食调理很重要
八大健脾养胃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