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下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提升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5-08-30 00:43

社会适应心理学还研究压力下的应对策略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社会适应心理学#

优势视角下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提升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研究
A Study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Left-Behind Childr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engths

1.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劳动力市场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约束条件,并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家庭监护和亲情需要,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生理问题,甚至发生儿童恶性事件,给他们的社会化进程造成负面影响。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学术界主要关注家庭功能弱化、社会支持网络缺乏、受教育机会不足等方面。然而,不能仅仅从问题视角看待留守儿童,因为“留守”只是一种生存状态,过分强调问题可能会忽视留守儿童自身的抗逆力。事实上,留守儿童在成长关键期与复杂社会环境的“对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的抗逆力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挥“防护栏”的保护功效。

因此,面对留守儿童多样化问题和多层次需求,提升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发展特殊时期的儿童群体,如果缺乏来自家长、老师、同伴等外部环境的支持,很容易陷入各种心理问题。儿童不仅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的希望,因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亟待关注的重要社会任务。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力量的一部分,应该运用专业方法及时干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对提升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心理韧性

韧性(resilience,又译为复原力、抗逆力、弹性等,其词源最早可追溯到拉丁文resilio,意为有弹性的)源自物理学中描述物体不易折断破裂的性质,后延伸至心理学领域,发展成为一种相关研究。心理韧性的最早的相关研究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部分处于不利环境的儿童在面对挫折与压力时表现出高度的坚韧性与复原力。目前关于心理韧性的界定有三种:结果性界定,即从结果上定义心理韧性,认为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困难面前仍能良好发展并积极适应结果;品质性界定,将其视为个人所具备的特征是一种能力或品质,即个体能承受高水平压力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过程性描述将心理韧性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即在逆境中,个体逐渐适应并展现出坚韧性的动态进化(古寇旭,牟昱睿,雷紫珺,田肖宜,刘星池,周丽琴,郑凤琼,2023)。综合以上观点,心理弹性强调在经历严重创伤或压力后,个体能够恢复原有状态,坚韧地承受压力,并在挫折面前实现自我再生。

2.2. 优势视角

1989年,在美国堪萨斯大学的Weick等人发表了《社会工作实践的优势视角》一文之后,优势视角理论(Strength Perspective)由此诞生。作为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优势视角专注于个人的内在资源和能力,将社会工作的干预重点放在个人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不是问题本身。这种方法鼓励案主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利用周围的资源和力量来改善他们当前的困境。优势视角理论强调在实际介入中专注于个性化特质。它认可个体自我成长的动能,关注当事人当前的行动、思考和感受,以及这些是否帮助他们识别需求。该理论认为不当行为并非心理异常,而是个人“认同失败”导致的不负责任行为。(史柏年,2014)强调在寻找解决方案时,要充分认识到个体的能力、价值、资源、兴趣及抱负的重要性,这些因素在帮助个人满足需求和解决问题时扮演着关键角色。社会工作者在评估和介入案件时应帮助案主建立责任感,发掘他们的优势、潜能和积极发展方向。鼓励案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获得成功经验和满足感,指导他们在未来做出负责任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3. 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现状分析

3.1. 心理特征

留守儿童处于个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期。由于与父母分离,他们缺乏必要的情感关怀,在形成思想和价值观的关键时刻,缺少父母的引导和支持,这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发展出两种极端:一种是变得异常坚强和勇敢,但也容易被忽视;另一种则可能在认知和价值观上产生偏差,心理发展出现问题(孙婉靖,白慧慧,崔换换,王雨晴,2014)。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挑战主要体现在性格发展上的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深感自卑、孤立。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内心脆弱和畏缩不前的倾向。遭遇挑战和逆境时,他们往往自我怀疑,感觉无力克服困难,这反映出一种对自身极端缺乏信心的态度。因此,他们经常情绪低落,内心满是消极情绪,处理事务时缺乏决断力,易于放弃。再者,这些孩子常常陷入焦虑,部分甚至陷入抑郁。一些孩子因为持续的焦虑和沮丧,选择与外界隔绝,自我封闭。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事务缺乏兴趣,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无论是与老师、同学还是家人,他们很少主动沟通,社交能力逐渐衰退。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负面情绪,并使他们在未来的方向上感到迷茫。

3.2. 外部支持现状

在家庭支持现状中,父母由于工作忙碌,难以及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心理需求,因此尽管他们愿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却往往忽略了精神上的关怀。同时,在学校方面,教师们面对教学压力,缺乏时间和资源关心留守儿童,加之家长对孩子表现的反馈不够积极,导致了教育支持的不足。此外,留守儿童在同伴间也面临挑战,一些留守儿童因内向和自卑难以与同学交流,导致了他们的社交圈受限,进一步影响其社交技能和自信心的培养(杨梦莹,2015)。最后,在社区邻里层面,随社会发展,农村由“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乡村间的互助精神减弱,邻里间不再像以前那样互相帮助照顾留守儿童,互信度也不断下降。

4. 优势视角下留守儿童支持因素分析

4.1. 留守儿童内在潜能因素分析

4.1.1. “留守”状态的正向解读

在研究身处困境中的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时,一些学者的发现表明,部分孩子不仅不会出现预期的心理问题,反而会展现出色的适应能力,这表明他们内在可能具备应对挫折的潜力(刘红升,靳小怡,陈洲,2021)。因此,当农村留守儿童陷入由于父母离乡外出务工而被迫留守的境况时,他们也可能培养出更强的抗逆能力。当他们积极看待父母外出工作的原因,即为了改善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就能更好地理解父母的家庭责任和选择。因此,当留守儿童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无法像有父母在身边时那样寻求他们的帮助,他们可以更理性地考虑家庭成员的各自分工,而不是怨恨,从而减少因缺乏安全感而带来的困扰。这种正向解读的观点有助于留守儿童在困境中更好地适应和成长。

4.1.2. 留守儿童自主性较强

自主性是指个体作为积极的主体,自我决策和自我规划的能力。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其中儿童需要经历从“自主与羞怯、怀疑”到“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危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勤奋和主动等优质品质可以推动儿童的人格发展,使其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规划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增强。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缺席,这为儿童形成自我决策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们被迫形成这些能力,因此更容易在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取得优势,实现“跃进”式成长。此外,许多留守儿童被教育帮助自己的(外)祖父母分担家务,这也是对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这种自主性的增强使得留守儿童在面对挑战时更有能力自我决策、自我规划并解决问题。他们学会了承担责任和独立处理问题,这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 留守儿童环境支持因素分析

4.2.1. 家庭支持

在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常常怀有对子女的亏欠感,他们希望能够积极协助子女克服成长和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尽管由于父母的外出务工而无法参与家庭活动,但他们极力鼓励并支持子女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类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成长和锻炼机会。尽管工作繁忙,他们仍然保持与子女定期的视频或语音通话以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令留守儿童感到亲情的陪伴,还表现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支持和理解。这些家庭支持要素不仅弥补了亲子互动的缺失,还有助于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出更强的抗逆心理。通过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和挑战,留守儿童将逐渐培养出理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独立性。这些都是有助于留守儿童顺利应对未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的重要素质。

4.2.2. 社区支持

农村社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不仅是地理上的归属,更是其文化认同和价值理念认同的深刻来源。他们身处乡村社区,与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对于文化和价值理念的认同感也根深蒂固。社区作为留守儿童生活的共同载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社区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环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亲戚和邻里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支持力量,他们的频繁互动可以有效地减少儿童的不安全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在乡村社区中,亲戚和邻里的互助和关爱是农村留守儿童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持。此外,社区内的文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优秀的社区文化可以帮助居民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为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农村留守儿童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在面对困境时,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社区文化中对于困难和挑战的积极态度,可以帮助儿童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的心态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面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

4.2.3. 朋辈支持

在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中,朋辈关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良好的朋辈关系不仅可以为儿童提供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榜样,还有助于他们积极地融入社会。研究表明,朋辈群体对个体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其保护水平占整体发展保护的高达68.4%。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朋辈支持尤为重要。当他们面临困境和挑战时,朋辈可以提供重要的情感支持。这种支持有助于缓解儿童的情感困扰,使他们感到自己不孤单,有人可以依靠。朋辈支持还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更有勇气应对生活中的问题。此外,朋辈关系也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朋辈群体可以成为社会化的平台,通过与同龄人互动,儿童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共享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这种社会化支持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技能,使他们更能融入社会。在面对人生发展方向不明确时,朋辈群体也可提供帮助,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和分享经验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兴趣和目标,他们可以从朋辈那里获取建议和指导,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对留守儿童的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提升策略

在探讨提升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时,从一个融合社会支持理论和依恋理论的综合视角出发。社会支持理论强调个人所处社会网络中的支持和帮助,包括家庭、朋友、社区等。留守儿童在面对困境时,需要感受到来自这些网络的支持和帮助,以增强他们的抗逆力。依恋理论则关注个体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纽带,这种情感纽带在留守儿童面对困境时能够提供安全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基于以上理论基础,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的策略包括提供个性化支持、促进亲子沟通等。个性化支持能够满足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困境。

5.1. 自我概念:增强个体自我认知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认知和评价,它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长期离开父母,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关注,他们的自我概念往往比较消极,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来帮助留守儿童增强自我认知,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以团体为单位的心理咨询方式,它通过创设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让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理解和支持,以达到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的。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合适的辅助技术,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逐步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同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探索和反思,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解决自己的问题(严梦圆,夏当英,2022)。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分享体验等方式,促进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他们在互相学习和借鉴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然而,由于每个留守儿童的个人和家庭情况都不尽相同,他们的心理韧性水平也各有差异。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先对介入个体进行深入了解,分析他们的心理韧性强度及其特点。然后,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采用个案辅导结合心理咨询的方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深度辅导。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并真诚、耐心地沟通,以找出他们的问题所在。通过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5.2. 家庭支持:增强亲情纽带链接

Cumsiell和Epstein的研究揭示了家庭环境与孩子情感成长的紧密联系。具备有效情绪管理能力的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时,往往展现出更强的心理适应性和韧性(江琳琳,王瑞,2019)。实证研究已经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支持和亲子关系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卢财英,梁伟霞,陈燕,2021)。因此,提高家庭支持和亲子关系的质量对于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减少,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因此,社工可以通过设置定期的电话或者视频通话,建立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提高亲子关系的质量。在通话过程中,社工可以引导留守儿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鼓励他们与父母进行沟通,增强亲子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此外,社工还可以通过开展亲子活动,让留守儿童和父母一起参加,促进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亲情感。其次,提高看护人的教养质量也是增强留守儿童抗逆力的重要途径。由于留守儿童通常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他们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社工可以通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亲子关系工作坊等方式,提供看护人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沟通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和教育留守儿童。此外,社工还可以通过链接社会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同时,社工还可以通过开展个案工作的方法,针对个别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跟进和服务。对于那些亲子关系极差的家庭,社工可以通过与父母和儿童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了解问题的原因和背景,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健康和稳定的家庭关系。

5.3. 同伴网络:培育朋辈群体支持

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同伴网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同伴系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认知和行为模式的形成以及社交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家庭处于困境时,同伴系统对留守儿童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在困难时刻获得支持和帮助,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培养积极良好的沟通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乐观感。社工在介入提升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他们建立、拓宽自己的同伴网络。这包括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促进同伴间的互动和支持等。社工可以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沟通技巧和情感支持等方法来协助留守儿童建立积极的朋辈关系。此外,社工还应促使留守儿童参与群体互助和社会参与,以扩展他们的社交圈子。这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社区参与项目和学校俱乐部等途径实现。通过这些参与活动,留守儿童可以结识更多的朋辈,拓宽他们的社交网络,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心理韧性。

5.4. 社会支持:构建三位一体支持网络

支持性的外部条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在这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扮演关键的角色,帮助建立一个以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为中心的支持体系。这一支持体系可以涵盖家庭、学校和社区,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以促进他们的心理韧性建设。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当“中间人”的角色,促进留守儿童、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建立有效的关系网络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非常重要。社会工作者可以促使这些各方建立紧密联系,共同致力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成长。他们可以建立沟通渠道,促进信息共享,以便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和挑战。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与学校和社区合作,开展家长班或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教授家长现代化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他们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家长提高其教育能力,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并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社会工作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倡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为家长提供支持和指导。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向学校、社区和家庭展示如何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他们可以列举成功案例,分享心理韧性的建设方法和策略。这样的案例可以为各方提供可参考的经验,激励他们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支持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与学校和社区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项目,教导留守儿童如何管理情绪、解决问题和建立社交关系。每个留守儿童都有独特的背景和挑战,因此需要个性化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进行评估,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具体需求,并制定适合他们的支持计划。

6. 结语

在传统观点中,留守儿童面临着由于父母缺席和祖辈抚养所带来的各种心理发展问题。然而,当我们从优势视角理论出发,重新审视留守现象,会发现这种情况实际上为儿童提供了独特的成长机遇。众多研究显示,通过自我概念强化、家庭支持增强、同伴网络建设和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四个方面,可以有效地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家庭联系、同伴支持和社会适应能力。使留守儿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更强的心理适应性和韧性。在留守儿童的研究中寻找积极资源时,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全方位支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应当与学校和家庭建立互动机制,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和支持。

网址:优势视角下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提升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研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55815

相关内容

探究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韧性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南京市线路新村社区为例
为留守儿童捐赠闲置物资再利用的策略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5年心理韧性在应对职场压力中的作用与提升策略研究报告.docx
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职场妈妈产后心理调适策略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解决策略》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策略探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青山村为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