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妈妈:赴港15年养育两娃,我最感慨的是收获了「一个自己」
两个小孩儿在争论谁的妈妈最美,甲说:"我妈是天上的嫦娥!”乙不服:“那有什么,我妈妈可是银河系的!”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日常趣闻轶事#
关注
刚到香港时,很多父母可能会有这样的选择焦虑:到底是把孩子送去本地学校,还是国际学校?是不是去人气高的学校,走得坑会少一些?
当不少人怀有「名校敲门砖」焦虑时,Alicia 的故事却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这位曾带着北大法律硕士光环来港的母亲,起初也把「双语名校」「一条龙升学」视为一条安全绳,却在给两个孩子的择校中猛然惊醒:当孩子在课桌前日渐蔫萎,那些被追捧的教育光环,究竟是照亮前路的灯,还是一种思维牢笼?
从「焦虑内卷」到「从容择校」,她一路碰撞,却一路调整,最终走出一条适合孩子的路,或许能给很多赴港父母一些启发。

一家四口合照,启德国际机场的周末

名校幻灭,孩子在35人的班级煎熬
和很多内地背景的父母一样,Alicia最初也为大儿子选择了本地知名的学校。名气大、双语教学、内地家长圈口碑好,看起来是稳妥之选。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她一盆冷水。
“一个班35个孩子,就一位老师。规矩很严,作业量不小,模式跟内地传统学校很像。” Alicia回忆道。
对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的大儿子来说,在这样大班额、高压环境下,每一天都格外煎熬。
“身边有同学走过,他都会分心。再加上老师管理严格,孩子不开心,状态很蔫。” Alicia坦言,起初那种被「名校光环」笼罩的期待,很快变成了对孩子身心状态的担忧。

秋日的北京,小朋友捡落叶
意识到问题后,Alicia开始重新寻找出路。在家附近的学校跑了一圈,最终他们锁定了一所宗教背景的公立小学。
他们最初也有顾虑:会不会宗教色彩太浓了?孩子要念经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和孩子去见了校长。
“校长特别好,说可以先来试读,不合适还能回去。” 孩子进校后她才发现,学校并没有强制说教和仪式,只是会偶尔在课程里融入一些讲大爱的故事。
真正打动她的是学校的小班制教学。
“虽然是公立学校,但一个班就12个孩子,配两个老师!” Alicia强调,这对于像她儿子这样需要更多关注的孩子简直是量身定制:干扰少了,老师有精力更包容地引导。

周末足球运动
转学后,孩子变化是显著的。“课业压力没那么大了,人也少了,他在课堂也能更专注。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回来,不再是那种被压得喘不过气的感觉。”
这段经历让Alicia彻底破除了对名校的迷信:“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学校。光环再亮,孩子待着痛苦也没用。”

放弃升学“一条龙”
有了哥哥的经验,给弟弟选小学时,Alicia更加理性和开放。
当时孩子有两个不错的选择:一个是他们所在区排名顶尖的「一条龙」名校,另一个是林文灿英文学校。
在开放日的参观成了他们敲定目标的关键。参观林文灿英文学校时,Alicia和孩子感受到难得的松弛和宽容。
校长的办公室里没有那种让人紧张的「罚坐椅」,而是放着一个瑜伽球。校长说,如果有学生来他办公室,可以吃东西,只要吃完自己用吸尘器清理干净就行。
此外这所学校规模不大,一个年级4个班约120人,却容纳了来自31个国家的学生,国际化氛围浓厚。

赛马会屯门公众骑术学校,孩子们正在参加骑马喂饲迷你马活动
这些细节最终「俘获」了孩子和Alicia。他们最终放弃了可以一条龙直升中学、排名更高的顶尖名校,而选择了这所小而美学校。
进校后,小儿子适应得很不错,课程的丰富程度也出乎Alicia意料。除常规学习之外,孩子们低年级就接触尤克里里音乐课,体育课还有有游泳、轮滑等多种选择,高年级甚至能体验冰球。
此外,学校每周只要求有一天穿正装校服,其他日子孩子们可以穿运动服来学校。每天下午校内还有有丰富的课外活动 (ECA),不止让孩子们释放无穷精力,还让他们的热爱有机会培养成特长。
“感觉就是一所充满活力的‘Happy School’!”
这样的环境学费多少呢?说出来可能令人惊讶。这所直资学校,每月只需1500港币,一年下来一万多,相比一些国际学校,这个教育成本里的确称得上是「性价比王者」。


教育多元,在香港变得具体
很多新来港父母对本地非国际学校会有一些刻板印象:死板、只抓成绩、活动少。但Alicia两个孩子的择校经历却彻底颠覆了这点。
哥哥所在的公立学校对孩子像保姆式服务,尽管课程难度不像私立或直资学校加码得厉害,但每天孩子回家时,作业基本全完成,老师还会帮助检查。
弟弟所在的学校更是把运动和艺术融入日常。除了前面提到的特色课,学校还提供多种语言兴趣班,体育校队训练是常态。
“本地学校真的不是只会刷题!只要选对了,小班化、师资配比好、注重孩子兴趣发展的选择很多。” Alicia总结道。

周末爸爸带着孩子在香港单车公园运动攀岩
当然,兄弟俩也不是没有经历过波折,尤其是在语言关上。
比如在选校面试时,老师习惯会用粤语发指令,本地孩子很快就能听懂、反应起来。没有粤语基础,孩子自然就会在面试过程中慢半拍。尤其在群面试时,孩子就容易吃亏。
好在Alicia在幼儿园阶段采取了策略。弟弟在幼儿园时,曾有一段时间下午去本地幼儿园补粤语。仅仅大半年,弟弟的粤语突飞猛进,在幼儿园里也变得自信开朗,还被鼓励参加演讲。

小朋友们假期过关去内地去短途旅行
在Alicia看来,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初中,在香港总能找到让孩子融入的办法。除了语言,在一向被视作「分岔路口」的升学路径上,港校也给足了弹性空间。
Alicia两个儿子目前都走本地路线,未来升中主要看小五下学期和小六上学期的「呈分试」成绩,而不是一考论成败。
往高年级走,DSE(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成绩不仅可申请本地大学,也能用于申请内地高校(免联考)和众多海外院校(如英国)。
“香港的好处是路径多,DSE、IB、A-Level都行,不用在小学阶段就押上全部赌注。就算最后成绩没那么顶尖,选择也还是很多的。”
尽管自己从国内一路卷进北大,但Alicia并没有在孩子教育上怀有执念。在她看来,孩子身心健康和找到适合他们的节奏,比挤进所谓顶尖名校重要得多。

官塘海滨,爸爸带着孩子做休闲活动
Alicia给新来港的父母提供了几个实在建议:
1、选学校别只看排名。大班额、高压模式的名校未必适合每个孩子,尤其是个性敏感或好动的孩子。小班制、氛围包容的公立或直资校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参观开放日,多和校长、老师聊聊,感受细节(比如教室布置、老师态度)。
2、插班别硬挤,策略很重要。香港学校插班名额少,竞争激烈。考不上心仪学校,未必是孩子不够好,可能是名额有限。不妨考虑降级申请(如中二申请插班中一),成功率更高。
3、粤语早接触,生活更便利。 如果计划入读本地主流学校,尽早让孩子接触粤语环境,对适应校园生活和升学面试都大有帮助。
4、焦虑少一点,空间多一点: 香港教育体系相对多元,升学路径也多(DSE等)。相比内地「一考定终身」的压力,这里其实有躺平一点的空间。不必在幼升小阶段就过度焦虑,孩子的适应力和可能性往往超乎想象。

在港15年,我收获了一个「自己」
从高压的航运保险业转行,到时间相对自由的保险代理,再到创立自己的咨询和猎头公司,Alicia的职业转型始终围绕着「能兼顾家庭」这个核心。
事业风生水起的同时,养育两个精力旺盛的男孩,平衡是永恒的课题。
她有两个秘诀。
第一个是建立强大的家庭后援团。
Alicia会和丈夫打配合,比如在她出差时,丈夫会主动协调时间「留守」。家里老人也能帮上忙。“男孩子自控力还在发展中,总得有可靠的人盯着。”
她坦言,事业再忙,孩子遇到考试季她也尽量留在香港。有时业务太忙,她甚至会选择减少工作量,不接新增业务,以保证家庭时间。
“自己创业的好处就是能灵活调整时间。”她笑称,妈妈忙碌的身影,或许也是给孩子的一种榜样力量:生活可以有很多可能性。

一家人在旅行中荡秋千
第二个是「外包思维」。
无论是职业方向,还是育儿方式,Alicia有一个特殊的表单——「Not To Do List」。她会把不想做、不擅长的事外包出去。比如来不及的PPT委托给助理;孩子的补课则交给兼职大学生上门辅导。这种「外包思维」让她既能每月飞内地出差,又不错过孩子的成长。

孩子们回妈妈母校散步
回顾在香港的十几年,从两人打拼到成家立业、养育两个孩子、多次创业,Alicia最大的感悟是:“在这里,我收获了一个更从容的自己。”
相比内地同龄人普遍存在的「35岁危机」、「40岁焦虑」,她感受到香港社会对年龄和性别更大的包容性。
“四十岁从头开始?在这里好像很正常。”
在采访最后,Alicia的这份从容让我们颇为感慨。
香港给予她的,不仅是教育路径的多元选择,更是一种「解绑」的勇气:解绑对「标准化成功」的执念,解绑对「年龄焦虑」的恐慌,甚至解绑对「母亲」角色的单一定义。
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是把孩子塞进「最优模板」,而是在多元土壤里,让每个生命找到自己的生长节奏。
孩子们在坦桑尼亚动物Safari
编辑:萝拉
排版:王啾啾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北大妈妈:赴港15年养育两娃,我最感慨的是收获了「一个自己」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74353
相关内容
北京妈妈晒养娃清单,实力诠释开学=破产,网友:我不配养娃!我的25个带娃小妙招,新手妈妈一看就能懂!
贫民妈妈养出了两个亿万富翁,靠的竟是“家务教育法”!
二胎生活=手忙脚乱?留美妈妈告诉你如何轻松充实hold住两娃
职场妈妈的“双面生活”:一手工作一手娃 平衡太难只有取舍
妈妈的修养(再好的教育,都抵不过一个坚定的妈妈!)
宝妈不再‘宅’家!聪明妈妈的社交与养娃双赢秘籍,值得一看—顶端新闻
妈妈总是有办法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做一个60分妈妈! | 精选
育儿的门道与乐趣,看这届年轻爸妈如何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