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空间”统筹的科学基础与优化途径探析
教育数据分析帮助学生学习路径优化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科技与教育#
关注我们,为您推送更多最新资讯。

文章导读
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三生空间”),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然而,目前“三生空间”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地方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研究和工作多侧重于政策及管理办法的制定或某单一空间的评价分析,如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缺乏全域范畴的“三生空间”综合集成研究,在“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的技术思路与应用实践上尚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江东、林刚、付晶莹等在 Land 期刊发表文章,聚焦“三生空间”优化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框架构建,以“三生空间”分类与识别、“三生空间”评价与优化为主题,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回顾,探讨了当前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创新提出了“三生空间”统筹的科学基础与优化途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内容及结果本文以“三生空间”分类与识别、“三生空间”评价与优化为主题,通过对2012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进行检索、筛选和整理,系统梳理了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三生空间”优化理论、方法与实践,并尝试提出未来“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及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1、总结了“三生空间”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三生空间”的分类与识别是“三生空间”内涵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不同空间尺度下的“三生空间”内涵差异性也造成了“三生空间”的分类与识别具有显著的空间尺度效应。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多为省级尺度、区域尺度或县域单元,较少关注多尺度下的空间格局分类与复合功能识别,且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精细化研究程度也不够。因此,难以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体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及优化建议。
2、分析了“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的不足与问题
“三生空间”优化问题属于国土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范畴,对其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是前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基础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相关理论起到了主要的支撑作用;从研究尺度看,主要涉及省级、区域 (城市群)、市级、县级、乡镇和村落等不同尺度,涵盖了城乡及其交错地带的不同区域,如海岸带、采矿复垦区、海岛渔村等。但由于尚未形成统一且不同尺度和地域类型的“三生空间”划分技术体系,且缺乏对于“三生空间”格局优化思路的系统梳理和总结,“三生空间”优化问题的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3、提出了“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的技术框架与发展方向
“三生空间”统筹优化应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导向,以国家战略应用需求为支撑,综合考量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多维度耦合关系,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地理巨系统。围绕该研究框架 (图1),在优化的理论层面,要充分考虑系统内部物质与能量传递机制,将资源代谢理论与“三生空间”地理格局相结合,深度解析“三生空间”协同演化进程中水、土、能、碳等关键要素的传递路径、流动过程及代谢机制;在优化的技术层面,要注重系统仿真模型及多目标优化模型的研发与应用,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地域空间因素之间的动力机制,结合“生产—生产空间”的演化规律和冲突与问题诊断的结果,设计不同的场景和参数。
图为“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的技术框架。
研究总结
中国国土空间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格局,“三生空间”承载着人们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必将是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最终优化目标。如何建立“三生空间”统筹优化方法,破解全域范畴的“三生共赢”难题,是面向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求的重要科学命题。未来“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系统应以美丽中国建设愿景为目标导向,以国家战略应用需求为支撑,以人地耦合系统理论为核心,综合考量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多维度耦合关系,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地理巨系统。
原文出自 Land 期刊Lin, G.; Jiang, D.; Fu, J.; Zhao, Y. A Review on the Overall Optimization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Land 2022, 11, 345. https://www.mdpi.com/1518200主编:Christine Fürst, University of Halle, Germany
期刊涵盖土地系统科学、地表景观、土壤-沉积物-水系统、城市研究、土地与气候相互作用、水-能源-土地-食物的关系 (WELF)、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健康关系、土地建模和数据处理、生态系统服务以及多功能性、可持续性等。现已被 Scopus、SSCI (Web of Science)、AGRICOLA、AGRIS、GeoRef、RePEc 等多个关键数据库收录,5-Year Impact Factor: 4.0 (2022)。
2022 Impact Factor: 3.92022 CiteScore: 3.7Time to First Decision: 13.6 DaysTime to Publication: 37 Days网址:“三生空间”统筹的科学基础与优化途径探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75681
相关内容
城市“三生空间”优化与统筹发展基于居民行为的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分析框架
江曼琦:城市“三生空间”优化与统筹发展
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三生空间”分区体系研究
零基础学西点与学徒,烹饪之道的不同路径探讨
传统家具的现代化创新设计途径探索
科学优化小城镇建设空间布局
运筹学在交通系统优化中的应用思路.docx
基于学习的运筹优化算法进展与发展趋势(一):优化观点、常见优化方法和概念澄清
[工作思考]构建科学空间布局,完善优化空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