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我们迎来了第19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今年的主题“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筑牢家庭健康基石”,深刻揭示了健康与家庭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细胞,是我们学习、模仿和践行生活习惯的最初场所,也是塑造健康行为的最重要环境。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指出,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预防超过80%的心脑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然而,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不合理的膳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正悄然侵蚀着许多家庭的健康根基。本次活动月正是旨在唤醒每个家庭对健康管理的重视,将健康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更是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必然要求。让我们以此为契机,从家庭出发,共同学习、互相督促,将科学的健康知识转化为持之以恒的行动,为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健康未来打下最坚实的基石。
一、吃得合理:遵循膳食指南,打造家庭健康餐桌
健康的基石首先来自于每日的三餐。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科学建议,家庭餐桌应遵循“均衡营养、多样搭配”的原则。具体而言,应做到: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不少于300克的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克的新鲜水果;适量吃鱼、禽、蛋、瘦肉,优先选择鱼和禽类,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同时,要培养清淡饮食习惯,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烹饪油不超过25-30克,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家庭是实践健康饮食的最佳场景,家长可以通过共同采购、一起烹饪的方式,让孩子认识食物、学习营养知识,从小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让“减盐、减油、减糖”成为全家人的共识。
二、动得积极:告别静态生活,营造家庭运动氛围
身体活动是健康的另一个核心支柱。缺乏运动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明确指出,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活动如快走、慢跑、骑车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活动。对于青少年,建议每天至少进行1小时的中高强度活动。家庭可以成为打破“静态生活”的突破口。与其各自盯着屏幕,不如共同创造活跃的家庭氛围:晚饭后一起散步半小时、周末来一场家庭羽毛球赛或骑行郊游、假期共同登山远足。这些活动不仅能有效增强心肺功能、控制体重、预防慢性病,更是增进亲子感情、缓解压力的优质家庭时光。家长以身作则,减少久坐时间,引导孩子放下电子产品,是培养孩子终身运动习惯的关键。
三、调适心理与摒弃恶习:关注心理健康,共建无烟家庭环境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限于饮食和运动,还包括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摒弃有害习惯。家庭的心理环境至关重要。家人之间应保持积极沟通,相互支持,共同应对压力。可以建立家庭会议、共享爱好等机制,为每个成员提供情感宣泄和支持的港湾。同时,戒烟限酒是筑牢家庭健康基石必须采取的坚决行动。吸烟和二手烟暴露严重危害健康,是我国主要的可预防死因之一。创建“无烟家庭”是对所有成员最直接的保护。同样,过量饮酒会增加肝损伤、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风险。建议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克约相当于450毫升啤酒、150毫升葡萄酒或50毫升低度白酒。营造一个无烟、限酒、充满关爱和理解的家庭环境,是保障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长远之计。
四、主动健康管理:定期健康筛查,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防大于治”是现代健康管理的核心理念。每个家庭都应树立主动健康的意识,定期进行健康筛查。这包括:定期测量体重、腰围、血压等基本指标;知晓自己的血糖、血脂水平;根据年龄和性别,定期参与癌症筛查如宫颈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免费的健康档案、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等服务,家庭应积极了解和利用这些公共资源。将健康筛查纳入家庭计划,鼓励和监督家人共同参与,能够早期发现健康隐患,及时干预,有效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病风险和治疗成本。真正践行“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从被动看病转为主动保健康。
五、结语与建议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月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健康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藏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选择之中。它体现在餐桌上的膳食搭配、闲暇时的运动习惯、家庭中的和谐氛围以及定期的健康关怀里。健康家庭的构建,需要每一位成员的参与和努力,通过相互鼓励、以身作则,将科学的健康知识转化为长期坚持的共同行为。
从本月开始,家庭可以共同制定一个“健康家庭公约”,例如:约定每周至少3次共同运动、尝试一道新的低盐健康菜肴、设立一个无烟日、或计划一次家庭体检。让我们立即行动,从一点一滴做起,用爱与责任筑牢家庭的健康基石,共享健康、美好的未来。
数据支撑来源
1.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全球健康风险:特定风险因素造成的死亡和疾病负担》
2.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 国家卫生健康委. 《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慢性病防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