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堂自然课:大自然教给我们的生存之道

发布时间:2025-09-09 00:20

农村教育:孩子们的快乐学习与自然课堂 #生活乐趣# #生活# #农村生活#

公众号·每日意图

洞悉人性的幽微和光亮

©Peter Barker

《八堂自然课》是一本跨学科的自然哲学书,堪称一部现代版的《瓦尔登湖》。书里不但有自然界的生灵,还有希腊神话、欧洲传说、北美原住民的生存之道和中国道教的养生之法。

盖瑞·弗格森(Gary Ferguson)美国“国家地理”系列讲座讲师,著有24本自然科普图书。他在各地巡讲,宣传大自然对生态平衡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盖瑞·弗格森《八堂自然课》

高环宇 译 / 中信出版集团

回家

很久很久以前,拂面的树枝是温柔的,滴水的声音是暖心的,鸟鸣如铃,蛙叫似语。

它们向我们重复着一个事实:无论发生什么,每个清晨我们都依然会站在这里,生机勃勃地迎接太阳的升起。

野玫瑰和无花果沾着露水,我们看到了;温柔的春雨淋在身上,我们感觉到了;我们迎接柔嫩的新枝,仿佛是我们的呼吸吹绿了大地。那时,很少有人知道生命在哪里结束,世界从哪里开始。尖叫、欢唱、呜呜声和嗖嗖声——各种神奇的声音都是在互诉衷肠。

现在看来,这一切都像一场梦。但是偶尔,不知缘何而起,这种古老的激情在我们的骨子里震颤。它唤醒了某种感觉,那是年轻的我们在睁大眼睛看世界时经常有的感觉。

我的少年时代在美国中西部、印第安纳州北部的一个小城里度过。

那里盛产玉米、砂锅和钢铁,一块巴掌大的地方就有一片自然:我家房后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园,大概有两个沙发相连那么大,那里是我第一次光着脚看蝴蝶和蜜蜂飞来飞去的地方。

在夏天的黄昏,我带着果酱罐子在狭长的草地上捉萤火虫;在4月某个天色阴沉的午后,我放学回家走到第27街的时候,大风在枫树间穿梭,轰隆隆的雷声震得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从那时起,我和这些事物就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概11岁的时候,我开始骑着我的紫色自行车去西边10个街区以外的帕塔瓦米公园。公园两侧的橡树和枫树高大粗壮,我连半圈都抱不过来。公园的附近有一个温室,里面种着一棵香蕉树、一些兰花和一棵鳄梨树。温室的旁边是一个袖珍动物园,里面养着一头年老体弱的狮子、6只爱叫的孔雀和一头打着响鼻的驴子,外加一个蟑螂标本展(是真的蟑螂)。

成年之后,我用了将近40年行走在堪称世界上最荒凉的一些地方,在人迹罕至的内陆走过了30 000多英里的土地。

你也许以为这和我小时候接触大自然的方式一样,既适度又有趣。事实并非如此。这些邂逅发生在广阔的天地间:充满活力的东非大草原、人迹稀少的黄石国家公园偏僻地带和寒冷寂静的北极苔原。

萤火虫、蜜蜂和帕塔瓦米公园里巨大的橡树是我的启蒙老师,它们带我见识世界的潮起潮落。每天听到的鸟叫蜂鸣、动物打响鼻和扑棱翅膀的声音,不但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还让我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我就是它们当中的一员。

卧室窗子下面开的菊花告诉我明媚的夏天到了;枫树上红衣凤头鸟耀眼的毛外套告诉我什么是红色;第一次听到卡尔和伊冯娜·威尔逊家的私人车道旁边的苹果树上哀鸠咕咕的歌声,我就感觉十分熟悉和舒畅。

不管你是谁,无论你在哪里长大,你都很可能是受到了自然的吸引才迈出了成长的第一步。这种吸引也许来自广阔的荒野,也许只是车库一角的蛛网,甚至是路边石缝里的蒲公英。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我们每个人。

事实就是这样的:无论你怎么想,这股魔力都没有消失,在我们永不可及的地方静静地飘浮。毕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只能对过往进行补充,而不能替换。无论你现在身在何处,是闹市还是家中,大自然都依然如故:坚定你的信念,激励并帮助你实现自己的目标。与此同时,我们可以从自然界获取最基本的素材,透彻地分析生命繁衍生息的真正奥秘。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地揭示大自然的运作方式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利用这些发现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同时,这些篇章也讲述了大自然往我们心里注入的友善和力量,让我们跟随它们走进人类最深沉、最愉悦的心境。

我无意间听过一个故事。

20世纪20年代,一个年轻有为的人类学家被哈佛大学派到加利福尼亚,为皮特河沿岸濒临灭绝的印第安文化写编年史。

他花了几个月记录当地人的语言,听取他们愿意分享的每一个故事,广泛地了解他们的社会习俗。他曾经和部落的老人们一起坐在村子边的灌木丛里,向他们请教对客人——从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来的白人后裔,比如他的亲戚和同事——的称呼。

当时部落的长者们面面相觑,纷纷摇头。最后,经过这个人类学家的一番软磨硬泡,其中一位长者深吸一口气,然后说道:“我们叫这些人inalladui。”然后他又重复了一遍:“Inalladui。”

不难想象年轻的人类学家一遍遍地念着这个词,是多么陶醉在它如水流一般的发音里。

“多么动人的表达啊!”他肯定这样说了。那些老人却不以为然。

“这个词的意思是流浪汉,”老人继续说,“指的是没家的人。你们这些人搬来搬去,总是匆匆路过,根本没兴趣和动物、植物、人建立联系。我们搞不懂这是为什么。我们觉得你们的身体里,有一部分死了。”

从某种程度来讲,皮特河沿岸的印第安人是对的:很久之前,我们身体里的一部分就已经死了,至少是失去了大部分维持我们精神和身体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活力。正如珍·古道尔研究所得,“我们似乎丢失了聪明的大脑和心灵的联结”。现在该做的不是争论新鲜感从何而来,而是唤醒静候多时的知觉。

我们就是自然本身。

当我们认同这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放弃“自然在那边,我们在这里”这个长期存在的错误观念时,一些最令人伤神、最顽固的问题将峰回路转。与此同时,我们将欣慰地发现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讲,我们已拥有我们所需要的一切。

我们完全可以修复和世界的关系,并且在修复的过程中释放大自然千万年来形成的智慧。修复之旅就从这八堂课开始吧,一堂课就是一扇窗,既可外观,亦可内视,让你看到和你沉湎其中多年的自以为是迥然不同的现实。

网址:八堂自然课:大自然教给我们的生存之道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83655

相关内容

自然之道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自然之道)
让大自然成为最好的课堂
我们属于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教育,自然成长—浅谈幼儿园自然课程的有效开展对策
“生活中的自然课堂” | 探索科学教育项目化实践之路
大自然的智慧:从自然中学习生存与适应之道
上海之鱼变“探索课堂” ,150组亲子家庭率先享受自然教育
生活的自然之道作文
自然的疗愈之道
基于“生活力”的自然教育园本课程构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