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有策略 专家详解多维度支持体系
了解家族病史,特别是如果有前列腺癌患者,应定期检查。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健康生活技巧# #前列腺癌#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胡志全教授围绕前列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展开科普访谈,从生理康复、心理调适到社会支持,详解如何帮助患者在控癌的同时保持良好生活状态,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实用参考。
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多维影响不容忽视
前列腺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生理层面,更会波及心理与社会适应。一是生理困扰:术后超过一半患者可能会经历轻重不等的尿失禁,部分患者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晚期骨转移患者常有持续骨痛、乏力,治疗期间的疲劳感也是许多患者的共同体验;二是心理压力:确诊初期约半数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担心病情恶化或成为家庭负担。部分人因术后功能变化、自我形象受损而出现社交回避;三是社会适应困难:频繁就诊可能影响工作节奏,个别患者甚至因病隐退;年长患者如独自应对治疗,也易感孤独与无助。
胡志全教授指出,前列腺癌患者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能不能活”,而是“怎么活”,“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延长生命,更是改善生活质量。”他说,“一些低危患者通过定期随访就可以实现稳定控制;而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则要从诊疗到生活全链条进行干预和支持。”
治疗方案选择:兼顾疗效与生活质量
治疗的选择对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近年来,针对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的新一代治疗方案,在显著延长生存期的同时,也对患者日常状态的影响进行了优化。研究显示,该疗法的副作用大多为轻中度疲劳、皮疹等,3级及以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足3%。性功能障碍、尿频等生活影响相对较小,为患者的“带瘤生存”创造了条件。
胡教授介绍,治疗也可根据个体化需求调整策略:年轻患者可能更在意性生活质量,方案设计时会尽量减轻功能影响;高龄患者则重视耐受性和给药便利性,如选用注射频率更低或口服方案;如合并骨转移,需同步使用骨保护药物,预防病理性骨折、缓解疼痛。“前列腺癌是一个异质性很强的疾病,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对治疗的需求完全不同。”胡志全教授表示,“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MDT),不仅仅是泌尿外科医生做决定,还需要肿瘤科、影像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甚至营养、心理等多个专业共同讨论,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早筛与康复:贯穿始终的“软着陆”保障
胡教授强调,生活质量的提升,必须从“源头管理”做起。加强早筛,尤其在50岁以上人群中推广血清PSA检测,可大幅提高早期发现率,避免病情进展后对生活造成更大影响。“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年轻患者在一开始就属于高危类型,治疗周期长、副作用也更大。如果能更早筛出、早干预,就能用更温和的方式控制病情。”
在康复阶段,心理与社会支持同样不可或缺。目前,多家三甲医院开设肿瘤心理门诊,提供放松训练、认知干预等服务,帮助患者从“谈癌色变”的情绪中脱离出来。病友支持小组也逐渐成熟,患者可通过经验分享获得鼓励与陪伴,减少孤独感。
生活方式干预:让“治疗之外”成为加分项
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已被证实有助于改善癌症患者的疲劳、焦虑和免疫力。胡教授建议,饮食应减少红肉与高脂食品,增加富含抗氧化物的蔬果、深海鱼类和坚果,每周摄入2-3次可补充Omega-3脂肪酸,有助抗炎和调节情绪。在运动方面,每天30分钟快走、慢跑或太极拳等温和方式更适合中老年人群,既增强体能,又能改善心理状态。术后如出现尿失禁,可通过盆底肌锻炼(如凯格尔运动)来促进功能恢复。
前列腺癌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肿瘤,许多患者在规范治疗下可长期稳定生存。因此,社会对这类患者应给予更多理解与支持。医疗机构应强化“诊疗+康复+心理”一体化服务;企业可提供弹性工作制度,帮助患者重返职场;家庭则应成为患者最坚实的心理依托。在医生、社会和患者三方协同下,前列腺癌防治才能真正实现“从治病走向治人”。
网址:前列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有策略 专家详解多维度支持体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85920
相关内容
前列腺癌诊治管理指南(EAU)(6):前列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全程管理乳腺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如何维护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男性高发!拜登患上的前列腺癌,专家解读来了
乳腺癌患者共享决策的影响因素和实施策略
前列腺癌患者健康饮食和生活保健很重要
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策略
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策略
刘强教授:以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为核心,探索高质量生存之道
“健康起跳深度速度有态度”强生携手多方构建前列腺癌科普公益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