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黑客》1:黑进生活系统
《生活黑客:系统化生存及其反对者》(Hacking Life: Systematized Living and Its Discontents),作者是美国东北大学传播系的助理教授约瑟夫·里吉尔(Joseph M. Reagle Jr.)。
生活黑客是一个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英文中已经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 Lifehacker。
比如说,如果你特别讲究做事的效率,使用过像GTD之类的时间管理工具,或者你健身的时候会戴个什么运动手环,随时记录自己走了多少步,你做的就是生活黑客们推崇的事情。而如果再进一步,你经常研读“励志与成功”类的学问,并且发明了一套自己的生活管理系统,那你就是一个生活黑客。
不过里吉尔教授这本书可不是简单地讲讲“励志方法”。他仔细考察了生活黑客运动的历史,比较了各家的学说,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评估了各种方法都好不好使 —— 特别是,里吉尔还列举了人们对生活黑客的批评,提供了一些反思。
黑客思维是系统思维的升级:黑客破解系统。
高观点下的人生指南。
1.创新阶层
几十年前,可没有这么多人钻研“励志与成功”,大家读书都是读什么《傲慢与偏见》《红与黑》之类的文学名著。难道以前的人就不想成功吗?为啥今天的人都这么励志呢?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出现了一个“创新阶层(creative class)”,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跟以前的工人非常不一样。创新阶层的成员包括艺术家、工程师、设计师、教育工作者、演员、游戏娱乐业从业者等等。他们的人数在美国已经占到所有工人的30%,在中国也有很高的比例。
创新阶层既然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就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他们不是事事都根据别人的指挥去做,很多情况下根本就没有人管束他们,一般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都比较灵活,不太受朝九晚五的限制。创新阶层非常自信,他们无需为上班的衣着打扮担心,他们对行业的认同感超过对自己所在公司的认同感。
创新阶层中的很多人就像是“U盘式生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他们的工作非常独立,而且非常主动。比如一个现代的作家,他就不仅仅要写作,他还得会给自己推广才行,他除了写书还要写公众号和微博……他们都有点创业者的特点。
如果你多干的工作和省下的时间都是自己的,你会如何工作?创新阶层不抱怨工作多,只恨时间少。你会非常自律,你会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你甚至还会经常质疑自己现在做的事到底值不值得继续做下去。
你会琢磨自我管理。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那么流行成功学和励志书。相对于以前的人谈论普希金,现在的人谈论查理·芒格,这是社会的进步。我们非常庆幸生活在这个创新阶层崛起的时代。
而生活黑客,正是创新阶层中最有主意的一群人。
2.黑客思维
提到黑客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计算机黑客。黑客是能用技术手段入侵计算机系统的人。不过“黑客”这个词其实并不是起源于计算机,最早说的是麻省理工学院一个火车技术爱好者俱乐部里的人。黑客,泛指那些善于折腾技术,能“黑进系统”的人。
那何必非得是计算机系统呢?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也都可以是系统,而系统,都有两套规则。
一般人看到的是表面的规则。比如这有个应用程序,表面上的规则就是寻常的使用方法,这个按钮什么功能,那个文件怎么读取 —— 而在黑客眼中,表面之下,这个程序实际上是怎么运行的,另有一套规则。这两套规则之间有个巨大的裂口,使得黑客可以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能做的事情。
举个例子。你在商店买个什么东西,如果用着感觉不喜欢,想退货,一般商店都会要求你出示收据,对吧?那如果你已经把收据丢了,还能退货吗?这好像是个生活琐事,跟黑客没什么关系 —— 但是如果你把购物也看作是一个系统,你深刻理解商店的运作原理,你也许就能做些不一般的事情。
比如有个生活黑客发现,圣诞节之后,美国各个商店都会有很长的退货队伍。这个时候商家为了节省时间,对退货的要求没那么严格,所以这就是一个好的退货时机。他实验成功了,而且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分享经验 —— 就好像程序员分享技术一样。
里吉尔还举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美国威讯通信(Verizon)公司的一个工程师,私自把自己的工作“外包”到了中国。他用自己工资的五分之一,请了一位同样水平的中国工程师,远程做他的工作 —— 然后他每天上班就是刷刷网站、看看视频。在相当长的时间中都没有人发现……不过最后公司还是发现了,并且指控他把公司内部系统非法授权给外人。
这些事儿本身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儿,而且还有道德问题,但是它们体现了黑客的精神。里吉尔说,黑客精神包括四点 ——
第一,个人主义。我自己决定干什么和怎么干,而不是随大流。
第二,理性。理解原理,推崇技术,不急不躁不上情绪,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第三,实验。真正的黑客都爱折腾,他们不断刺激和试探系统的边界线,探索背后那套规则。
第四,系统。黑客把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身体,都看成系统。系统是模块化的,你可以把各个部分拆开再重组。系统是按照算法运行的,你可以理解这个算法。系统是可以优化的……而且是可以破解的。
黑客最重要的精神是敢干。也许你能想到,但是你不一定做到。生活黑客敢于不按照标准操作,会做一些非常极端的事情。当普通人穿着一丝不苟的服装,老老实实排队等着走流程的时候,生活黑客早已另辟蹊径。
黑客思维主要是“理工科思维”。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两种认知风格,一种直觉式的,从全局考虑问题,掺杂感情因素。而黑客这种系统思维则是另一种风格,注重寻找事物的规律,喜欢探索规则……他们沉着冷静地在黑暗中探索,眼睛和屏幕一起闪闪发光。
当然,黑客中有一些是坏人。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也只是一个力量,并不自带善恶属性 —— 拿这个力量去做什么事情,由你自己决定。
3.生活黑客种种
现在生活黑客已经出现在各个领域,可以说有各种门派。时间管理派大约是其中最经典的一派。你可能学习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用过“GTD”、听说过什么“每周工作4小时”之类,这些都是生活黑客倡导的生活方式。
“极简主义”也是一派。这一派的主张是把所有不是经常用的东西全部扔掉,可留可不留的东西全都不留,一切都要最简化,以期获得身心的健康。
有一派叫“量化自我”,走哪都戴个智能手表或者电子手环,随时记录自己的一举一动。
还有一种生活黑客要求自己家里所有的电器都上网,并且通过人工智能 —— 至少也要通过语音助手 —— 自动化控制。有人要求每天早上闹钟一响,家里的咖啡壶就开始自动煮好咖啡……如果市面上的智能咖啡壶不听苹果 Siri 的指挥,他就宁可花十几个小时黑进咖啡壶的操作系统,自己实现这个功能。
包括所谓“把妹达人”,也算是生活黑客的一门。这一门黑的是两性关系这个系统 —— 他们像钻研电子游戏一样钻研女性的心理,琢磨怎么和女生搭讪,如何试探、取得反馈。他们使用数据分析的技术手段寻找下一个“女朋友”。
总而言之,只要你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小窍门,以极客的精神钻研,特别是愿意把你钻研的成果跟人分享,你就是一个生活黑客。如果再进一步,你居然还总结出一套黑客的“道”,大张旗鼓地去宣扬和卖钱,你就是宗师级的黑客。
《巨人的工具》的作者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就是一位宗师级的生活黑客。费里斯的成名作是一本叫做《每周工作4小时》的书,这本书说的是生活黑客的钻研成果 —— 而且也是用生活黑客的手段写成的。比如作为一个第一次出书的作者,怎么推广自己的新书?费里斯使用了 A/B 测试。
他想了好几个书名,利用 Google 的 Adwords,只花了400美元就测试出哪个书名更容易吸引到来自搜索引擎的点击。什么样的封面能增加销量呢?费里斯做了几种设计,把书摆在公共书店里,他自己找个地方暗中观察,看看哪个封面更容易被读者拿起来。
试问有多少作者下过这样的功夫?而黑客就得舍得下功夫。一位著名的未来学家,《奇点临近》那本书的作者,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 这位老兄是 1948 年生人,为了活到 2050 年奇点到来的时刻,现在每天吃超过 100 粒各种养生药—— 包括什么维生素、鱼油之类 —— 而且据说这个吃法还是跟医生讨论过的。
你越是考察那些成功人士,就越会感到在当今这个世界要想做出一点成绩来,不走极端似乎是不行的。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都值得吗?事实上,我们后面将会讲到,把生活像算法那样优化,你的视野会被大大地限制住。什么都看时间表,你还是自由独立的人吗?量化自我真的有用吗?自动煮咖啡有意义吗?
你想要的到底是爱,还是依赖;你对别人到底是关爱,还是可怜;你处事的姿态是平静,还是冷漠?如果你身怀利器,你就需要知道,善恶只有一线之隔。
《生活黑客》2:高效能人士的一个习惯
你想不想做个特别有效率的人?你想不想完成更多的工作?你想不想每天比别人多出几个小时来?时间管理是生活黑客的热门领域。你想必已经听说过一些时间管理的方法,比如GTD、“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每周工作4小时”之类。
时间管理是个非常现代的概念。你能想到要时间管理,你就是在自己管理自己 —— 而以前的人大多都是“被管理”。自己管理自己是自由,但更是挑战:如果没人告诉你现在该干什么,你现在该干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现在已经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有书籍,有讲座,有培训班,有管理咨询贴身教练,有手机APP,人们发明了无数的方法和工具,帮你提升工作效率。早在好多年前,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有那么普及,我想看看网上有什么合适的GTD工具,一下子就找到了超过 100 种!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方法都有用吗?里吉尔不是一个“管理咨询大师”,而是一个学者。他做了一些中肯的调研,使得我们可以理清思路。
说三个时间管理方法:一个有效的方法,一个无效的方法,和一个真正有效的方法。
1.心止如水和要事优先
如果我要做的就是这么多事儿,拥有的就是这么多时间,那我做就是了,为啥还需要什么“GTD”之类的工具去“管理”呢?
时间管理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一个叫做“蔡格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的心理学效应。这个效应是说,没有完成的任务,会给我们带来精神压力。比如你有一个今天一定要做完的作业,同时你还想看个其实不看也行的电影,那你就应该先把作业写完,再看电影。否则“作业还没写完”这个想法就会一直困扰你,让你无法放松心情,看电影也看不痛快。而要是你有一大堆尚未完成的任务,你就会心烦意乱丢三落四。
这就好像打游戏的时候,你路过一个敌对地区,有些武力值并不强的野生小怪跑过来咬你。你要不理他们,你就会一直掉血。那你何不把它们杀死再赶路呢?
这就是戴维·艾伦(David Allen)发明的 GTD —— Getting Things Done —— 系统的精髓:Done。把这个任务做完,done了,你就不用想它了。不用想是目的,done是手段。
可是任务太多做不过来怎么办呢?GTD 要求你用一个*外部系统*去记录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要做什么事情,而不要用自己的脑子记。脑子是用来想事儿的,不是用来记事儿的。有了可靠的任务记录系统,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不用担心自己还有哪些该做的事儿没有做,你就达到了心止如水的境界,你就可以好好享受工作本身,你的效率就会提高。
但是,效率 ≠ 效能。效率是怎么做,效能则是做什么。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里建议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这两个维度分类,认为应该优先做那些“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其实他这个思想不是原创的,艾森豪威尔早就说过,“重要的事儿都不紧急,紧急的事儿都不重要。”
这个道理是如果你整天光想着“done”,你可能会被当前的任务蒙蔽双眼,而忘了考虑那些更重要的事情。所以时间管理的第二个理论基础是“要事优先”。
传说早在1918年,有个管理咨询大师叫艾维·李(Ivy Lee),就提出了这个概念。当时有个钢铁厂请他帮着提高工厂的生产率,李说我只要和你们每个经理人员谈15分钟就行 —— 三个月之后,你们看看生产率有没有提高,再决定给我多少钱。
结果三个月后,钢铁厂给了他 2 万 5 千美元 —— 相当于今天的40万美元。李其实只给经理们提出一个要求:每天下班的时候,想好明天要做的最重要的六件事,第二天先把这六件事做好再做别的……
使用外部任务列表达到心止如水,再加上要事优先,这就是时间管理的根本原则。具体的实现方法,比如用几个任务列表、是用电子版还是纸质的文件夹,每天做的“要事”到底是六件、三件还是一件,各家各派各有说法,其实大同小异。
当然知道该做什么有时候还不行,还有一个“自控力管理”的问题。单论时间管理,只要你能把握心止如水和要事优先这两个原则,你就会是一个效率和效能都很高的人。
现在效率已经挺高了,有没有一个特别科学的时间管理系统,能让我的效率再提高15%呢?我真诚地认为那是不可能的。记事本再厉害也不可能每天多给你一个小时。
……所以生活黑客们就想到,那我为啥不能每天多一个小时呢?
2.多相睡眠
一般人每天睡8小时,就只能有16 个小时的清醒时间。如果你希望多几个小时工作,唯一的办法就是少睡几个小时。费里斯在《每周工作4小时》这本书感叹,长颈鹿每天只睡1.9个小时,为啥人就非得睡8个小时呢?
每天连续睡眠 8 小时,这也不一定就科学。人们千百年来都是晚上睡觉,那是因为晚上没有阳光。现在有了人工照明,我们完全可以“黑进”睡眠系统。
现在很多人正在尝试所谓“多阶段睡眠”,也叫“多相睡眠”法 — 把一天平均分成若干段,比如说分六段,每段四个小时之中,睡 20 或者 30 分钟。这样加起来,你每天只需要睡两到三个小时。
这个睡法的理论支持是人只有“快速眼动睡眠(REM)”是真正有用的。你躺床上睡八个小时,有用的其实也就两三个小时。而短睡直接就进入快速眼动睡眠。在实践上,很多动物就是每天睡好几次,很多人睡觉其实也是时睡时醒……并没有一项特别有说服力的研究,说多阶段睡眠有什么大问题。
所以生活黑客们积极尝试。有的人坚持了七天就受不了了,但是科学实验似乎是说头十天是最难的,十天之后才能适应。有个生活黑客坚持了四个半月,证明多阶段睡眠的确可行……
但是他们也同时证明,多阶段睡眠是不可持续的。不是生理上不行,是生活上不行。别人没法跟你协调。每四个小时,有人甚至要每两个小时睡一次觉,同事和家人怎么跟你配合?会开一半大家先都睡会儿吗?办公室里都要准备床铺吗?而且你没有冗余度:只要错过一次15分钟睡眠,你就会感到非常难受。
不过那个坚持了四个半月的生活黑客最终放弃的理由还不是社会合作,而是他发现自己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清醒时间。哪有什么工作非得每天清醒 20 多个小时呢。
3.外包
任务列表不能解决大问题,多阶段睡眠也省不了多少时间,所以这个事实是,你根本就不应该指望有什么“时间管理法”能让自己以一当十。
要想真把效能提高十倍,你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请别人帮你做事。
这才是“高效能人士”的真正习惯。不过生活黑客是新时期的高效能人士,他们使用一些新概念来说这件事儿。蒂姆·费里斯在《每周工作4小时》这本书里用的词是“被动收入(passive income)”和“外包(outsource)” —— 你要把工作外包给别人去做,这样你就能享受不用自己动手的被动收入了。
而在数字时代,这一切应该尽可能在网上完成。里吉尔在书中讲了一个费里斯的追随者,他的业务模式是这样的。Google 的 AdSense 能告诉你当前人们喜欢搜索哪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带来很好的广告收益。但是其中有很多词,网上并没有很好的匹配内容。你可以做个网站,花钱请人专门为这些关键词去创作内容,你就会获得广告流量和被动收入。
当然包括费里斯在内,谁做这个都不可能每周真的只工作4小时,你要做很多网站推广之类工作。但是被动收入的确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这个做法似乎比收房租还是高级一些。
现在有些网站允许你把一部分个人生活琐事外包出去,像订机票、给信用卡公司打电话之类的事情,都可以在网上找个印度或者菲律宾的助手帮你做。上面说的那个做关键词网站的老兄,以每小时 2 美元的工资雇了一个菲律宾人,工作内容是每天10点准时打电话提醒他用牙线剔牙……有一次菲律宾发生飓风,网断了,那个人特意跑了 8 英里给他打电话。这人还用每小时 8 美元雇了一个真实的女孩跟他一起工作,女孩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唯一的任务是看见他不做正事就提醒他,不听就打他一个耳光……
所以说人,那是真的很有用。
但是里吉尔说,这里面似乎有个道德问题。你是高效能了,可是别人怎么算呢?历史上所有高效能人士的所谓高效能其实都是建立在别人的付出之上:包括时间管理的祖师爷本杰明·富兰克林,当初之所以那么高效,也是因为他的妻子和他的奴隶们在默默地帮他。
这公平吗?你说做饭太浪费时间了,所以我都是叫外卖,你看我效率多高 —— 但你这其实有点作弊的嫌疑,你购买了外卖送餐员的时间!你有这个用钱换时间的选项,他可没有。那这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这哪里是黑客精神呢?
所谓GTD、所谓“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都有一个隐藏的假定,那就是你自己完全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 你不但几乎不受别人指挥,而且可以指挥别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所谓时间管理,或者是善于交给外部系统,或者是善于交给别人 —— 首先你得是“君子”才行……就连生活黑客也不能超越这个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