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剧理论在艺术、日常生活和社交网络的呈现

发布时间:2025-09-13 01:29

网络艺术:利用社交媒体分享生活点滴,展现现代生活艺术化的一面。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日常生活艺术# #日常艺术欣赏#

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界限逐渐弥合的今天,梳理拟剧理论在戏剧舞台、现实生活、网络空间中异同,有利于我们拆开背后的心理动机。本文从表演艺术、前后台界限、观众关系比较不同之处,从表演框架、表演者与观看者双重身份转换、戏中戏比较相同之处,旨在揭示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说:“这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我们都是演员。”三百多年后,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了“拟剧理论”。他认为,人生是一个舞 台,我们每个人都在按照社会要求的形象主动进行自我表演,在意志行为的主我与社会评价 与期待的过程中塑造客我形象,这一过程被称为“印象管理”。在表演过程中,我们会主动 分为前台与后台,前台是观众能够看到,并且“演员”愿意展示的形象,后台是演员较为真 实的形象,后台一般不愿意被观众看到,舞台的物质存在很容易分割前台和后台,现实生活 的独处时空是“舞台”,互联网前的屏幕也类似于舞台的角色。基于此,笔者认为,拟剧理 论作为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内置于艺术与生活。

一、 拟剧理论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不同之处

(一)即时“光韵”艺术、现实舞台的永久、存储的表演艺术

在本雅明看来,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本真性关系到艺术的“灵韵”,艺术的仪式和膜拜 价值就体现于此。戏剧作为八大艺术之一,它的“光韵”只能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才能发挥 其价值,这就是舞台的重要性。同时,它的“灵韵”也是不可复制的,每一场戏剧都有不同, 或脚本、或台词、或音乐,这是戏剧的时间价值,因其瞬间,却得到永恒;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过基本的社会“训练”,个人的行为几乎是因时因地而模仿或创造的,几 乎不存在有一种人在早起就排练好自己要表演的所有语句和表情,大部分人也只是知道今天 的任务,但是到具体的情境中,一切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在人生这场舞台中,我 们几乎不可能脱离;但是在网络空间中,表演更加完善和艺术化,平台社区,尤其是社会网 络社区,提供的功能选项允许我们使用更多标签来完善表演、美化表演。以社会媒体的用户 的个人主页设计为例,用户在这里可以通过使用自己的喜欢的图片、有“意义”的网名、个 性签名等创建一个虚拟社交身份。用户在选择和处理自己的虚拟身份时既有内心愿意袒露甚 至放大的一部分,也有纯粹的表演,总体来看,这种社交身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概念性。

(二)前后台分明、全敞视表露、虚假的人设

戈夫曼提出前台与后台之分,在前台,演员进行标准的、机械的范式表演,在后台,演 员回归现实生活,进行放松、休息,平抚前台的紧张情绪;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我们每 个人都没有导演、编剧、摄影,在面对面的沟通中,即使我们“情商”的规范,我们也很难 完全把握自己流露了哪些信息;另一方面,考虑到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更多的人在进行语言 符号或非语言符号进行交流的每一个瞬间,已经化为无形于心的的情感劳动,更像是具有“现 场直播”的性质,在浸泡的社会里,很难跳出前台进行隔幕休息;社交网络的出现,再次让 人们有机会回到前后台分开的时代,场景被进一步淡化,由于在线环境允许用户(即表演者) 与观众实现场景隔离,再加上网络允许异步性互动的特点,使得个体更容易实施印象管理策 略,对于情境的构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演者本人的意愿,表演角色的扮演通过文字、表情 包、语音等简单形式就能轻松实现。这一点在网络诈骗的案例中屡见不鲜,据报道,很多“甜 甜的恋爱”是诈骗人经过培训学会的标准话术,诈骗人在网络上进行“钓鱼”,聊天也不会 是一对一的,更多的是一对多的复制--粘贴的模板。这一点,让我们想起来那个很久以前的 漫画:漫画上一只狗坐在电脑前,它对另一只看着它的狗说:“on the internet,nobody knows you’re a dog”。

(三)观众隔离、与生俱来的观众、观众凝视的困惑

所谓观众隔离,是指当我们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表现时,并不希望出现自己预判之外 的人出现,因为这些“局外人”变为“局内人”以后,我们的表演也要随之改动,在戏剧艺 术中,不恰当的观众互动是被认为是重大表演事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 母、亲戚、邻居,在人际互动中,观众是不可被隔离的。例如夫妻之间的矛盾与争吵是很正 常的,但是当儿女或者父母进入意见场,夫妻双方可能就会折中或者暂时休战,因为双方都 不愿意让自己的“丑态”暴露于第三人之外;在网络社交的观众隔离,我们虽然可以幻想自 己面对什么样的观众,但实际上,我们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观众,因为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 浓缩成一个个标签的。比如,虽然我们可以设置微信分组、仅好友可见、仅三天可见、不让 他(她)看我的朋友圈、不看他(她)的朋友圈,这么做不仅时间和精力成本大,截屏分享 的出现,也让我们还是不能发步自己的很多想法,所谓的观众隔离,不仅让我们进入社交倦 怠,也让我们陷入孤独感的恶性循环。

二、 拟剧理论在艺术、生活以及社交网络之间的相同之处

(一)基于表演框架的共同特征

戏剧艺术、现实生活以及网络社区的运行并不是无拘无束的,各个表演有自己的程式和 规则,这些程式和规则的意义由创作它和使用他的人共同定义。首先,框架基于各自文化习 俗的定义,具有历史性。这一点,无论是国际传播由于高低语境产生的“文化折扣”现象, 还是由于地理位置生成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风俗习惯的差异,我们都可以观察 到或者体会到,我们几乎时时刻刻在做到“入乡随俗”。其次,框架在遵循社会规范、准则 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未来性。事实上,每一代的人在沿袭原有的惯例的同时,也在自觉或者 不自觉的对原有的定义进行祛魅乃至重新赋予意义,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的代际性,每一代 人都在创造自己的文化,定义世界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是,世界上每一个客观事物都必然 经过忒休斯之船的悖论,文化产品也不例外。无论是京剧的“唱念做打”,还是在文化规则 里做到“说话办事得体”,还是被人们承认的“匿名”虚拟社区里发表个人观点与意见,这 些都是人们创造的文化游戏,转而这些文化规则又会对人产生影响,包括创作它的人;不仅 如此,每一个文化产品,都会增长出新的文化定义,因为人是编织在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比 如在疫情封校期间,大连理工大学多数学生自发选择在操场进行广场舞的娱乐活动,得到了 抖音的推送并顶上了同城热搜榜,我们是基于疫情情绪的排解进行理解,而东北财经大学的学生进行一定的戏仿,也在操场上进行广场舞的活动,我们的解读大概是东北财经大学学生 懂得流量密码。同样一件事情,文化游戏的表演规则没有变化,但是观众解读却变了,原因 就在于文化产品意义的流动性、发展性、未来性。 总结来说,无论是戏剧、现实还是网络生活,真正的“本我”都很难实现,每个人都会 选择修饰自己的形象。这一点在观众观赏戏剧死亡表演时候,并不觉着恐惧,而是看到了演 员演技的高深;在现实生活里,人们会以一个人是否懂得人情世故去评价一个人的情商;在 网络上,我们经常观察到,朋友圈的考试通过率是百分之百中(真实考试的通过率不会这么 高),有时表演是让别人信以为真,有时或许只是为了让自己得到心理满足等等不一而足。

(二)表演者与观看者双重身份互换

戈夫曼把不知道自己在表演称之为“真诚的”表演,而自觉的表演被他称之为 “玩世不 恭的”表演。事实上,在实际艺术、社会生活乃至社交媒体上的过程中,互动的双方很少出 现纯粹的表演者和绝对的观看者,基本上每一个人上一秒是表演者,下一秒就是观看者,甚 至表演者和观看者是合二为一的,如演员看自己的影像记录。值得一提的是,也几乎没有谁 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是在表演或是在看表演。从戏剧赏说,电影《霸王别姬》中提到,“不 疯魔,不成活。”疯魔是一种癫狂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演员不可能做到随时进入角色,又 能随时回归,这里的“活”一是说自己的戏剧工作,活好不好,票友给的评价高不高,另一 层含义则是说,没有癫疯的状态,演员就没有真本事,也就生活不下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真正绝品的演技,并不是二元论,有点偏向一种大统一的色彩;从生活上说,我们似乎只是 知道有一个本我存在,但是我们都没有见到过,于是乎,在某种程度上,生活中的表演甚至 比戏剧中的表演更能让人投入,也让我们进入曹雪芹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 还无”的状态,在真真假假之中,我们分不清虚虚实实,人类创造了文明,也让“本我”离 我们越来越远了;在网络上,人们通过美图软件对生活场景、个人形象进行美化,突出那些 自己更在意或者希望被别人欣赏的部分,在这种虚假的心理满足与自我涵化中,我们似乎更 愿意相信照片里的自己而不是镜子面前的自己,更愿意让自己像自己朋友圈里的人设一样, 而拒绝真实、粗糙的自我。在层层的表演中,我们已经不在乎戏中戏中的真实身份,只要能 让自己舒服就行,在艺术表演、现实生活以及社交生活的三层身份里,我们来回转换,却又 不敢叩问真实的自己在哪里。

(三)戏中戏内置于生活和艺术之间

戏中戏是戏剧艺术中的无与伦比之处,不仅可以呈现复线戏剧结构,而且还可以打破戏 剧艺术中的第四堵墙,更加直观的表达作者想要实现主题与意蕴。如在孟京辉在《一个无政 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中,扮演“疯子”的演员直接跑到下面的观众席,并且藏在观众中与 警察对骂,观众突然就与“疯子”站成同一条战线了,观众被纳入表演空间,提升了荣辱感, 更容易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符号话语,“我给你 说真的”“我刚才说的都是气话”“我不骗你”“你不相信我?”“我这人脾气直,一向对 事不对人”,这些话语不仅表明了这个社会的整体信任度在下降,人与人的交流要先保证不 骗人,而且带来新的疑惑,即,说这些话的同时,是不是又要开始新的“表演”了,以笔者 的经验来说,戏中戏在现实生活中是见怪不怪的现象了;社会媒体的戏中戏更多的是一种“重 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哲学,比如有些人会故意发原图的自己,让人反思,再比如一个教授 理论上应该会发学术上的问题,可他偏会发自己碎片化真实生活,会给观众常常不知所云, 因为,观众会认为这是人性人设或者是教授不懂社交媒体的游戏规则。实则是在社交媒体中 的人开始逃离朋友“圈”,试图回归最初的社交媒体状态。综上来说,无论是在戏剧艺术表 演还是现实生活中,人际传播者是带着戏中戏的框架的,很多时候,我们已无力去区分那个 为真实,那个为“虚假”,毕竟,我们看到的,也是在真实的一部分。

三、结语

拟剧理论作为传播学的经典理论,自身就具有艺术与生活的高度契合性。戈夫曼认为,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具有非常明显的表演特性,所以,对表演的理念及 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我们自己。在总结拟剧理论生活与艺术的异同上,可以看出,在新媒体时代,虽然艺术、观众、前后台均有所变化,但我们仍然在继续在人们表演自 我、观看与被观看、抽离与向心,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用拟剧理论的视角继续去观察这 个社会的变化。

网址:拟剧理论在艺术、日常生活和社交网络的呈现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94176

相关内容

拟剧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交媒体的自我呈现研究
从现实交流到虚拟呈现——“自我呈现”理论综述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美和艺术正在向日常生活回归——人民政协网
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
短视频直播:美和艺术正在向日常生活回归
棫朴读书会第65期——《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日常生活的电视景观呈现——《幸福魔方》节目的社会学浅析.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pptx
王晓红、许佳:美和艺术正在向日常生活回归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