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深入了解社交媒体对生活的影响?这五篇论文带来新角度
科技带来的社交方式变化,社交媒体的影响加深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科技生活趋势#
社交媒体已经嵌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交、工作、获取信息、创作和消费内容。尽管我们早已习惯甚至依赖于社交媒体的存在,但或许我们并未仔细观察过它对我们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不同性格、不同状态的人与社交媒体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为大家整理、编译了5篇与社交媒体有关的学术论文,带你一探究竟。
《Instagram和身体形象:向Instagram理想身材靠拢的动机及其对年轻男性健康的影响》
Instagram and body image: Motivation to conform to the“Instabod” and consequences on young male wellbeing
作者:Elena Chatzopoulou, Raffaele Filieri, Shannon Arzu Dogruyol
DOI:10.1111/joca.12329
论文介绍:
关于社交媒体对女性身体形象认知影响的研究有很多。相关研究显示,沉迷社交媒体会对年轻女性用户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对自身外表满意度下降、自尊心降低、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加以及睡眠质量变差。然而,同样在身体形象认知方面,研究者在社交媒体对男性用户影响上的关注较少。
为填补研究空白,该论文研究者在Instagram上找到并采访了25名年轻英国男性。这些人全是平台上#fitfam等运动话题的关注者,年龄范围是18岁到25岁,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大不相同。例如:有的人受过高等教育,有的人是没有大学学历的全职员工。但大多数人都居住在英国东北部,这里的人出于安全考虑(户外有交通和犯罪问题),更喜欢在健身房锻炼。
受访者表示,#fitfam话题下高人气的身材形象帖子给新加入者设定了“门槛”:身体结实、手臂肌肉发达、肩膀宽和腹肌块块分明。
研究发现,那些对自己身体认同感低的受访者,即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不满意的人,相比身体认同度高的用户,会非常有动力和决心去改造自己的身材,往话题上“完美的”身材形象靠拢。
这种行为对他们的健康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们会跟其他用户进行比较,由此在内心上感到焦虑,身体可能也会因过度锻炼而受损;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会更有动力去锻炼身体和健康饮食,从而变得更自信。
相反,大多数对自己身材认同感高的人,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社交媒体上的图片,觉得这些图片不真实或者“被滤镜美化过”。除此之外,他们认为很多参与话题的人是为了涨粉、获得点赞和评论,简单点说就是想当红人。
延伸思考:你如何看待社交媒体上的好身材?你会因此而感到焦虑吗?
《Tinder就是洪水猛兽?探索Tinder使用与健康的关系》
Tinder blue, mental flu? Exploring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inder use and well-being
作者:Yu-Chin Her, Elisabeth Timmermans
DOI:10.1080/1369118X.2020.1764606
论文介绍:
Tinder是国外一款高人气的手机交友软件,但分析Tinder会对用户健康产生什么影响的论文并不多。
这篇论文具体分析Tinder用户的上瘾行为、使用动机、受欢迎程度和有意识的比较行为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的。
研究者邀请了296名Tinder用户参加网络匿名调查,他们都是青年人(18岁至29岁,该年龄段的人使用手机交友软件的频率最高),其中61%是男性,90%是异性恋,70%是单身。
研究结果显示,Tinder上瘾者在感到快乐的同时,也较容易产生伤心和焦虑的情绪,这说明这类人的健康状况更加糟糕。值得注意的是,情绪评估是由用户自己完成的,Tinder上瘾者可能会说服自己用Tinder会让自己更开心,从而合理化自己的上瘾行为。
研究者还发现,高频率使用Tinder来找到男女朋友的用户,更喜欢拿自己跟他人作比较,这会降低他们的愉悦感,增加负面情绪。
至于那些在Tinder上人气高的用户,他们可能会感到更开心,因为他们收获了成就感。相反,那些人气低的用户可能会为了管理情绪而删除账号。然而,人气高不意味着一定没有负面情绪,因为这类用户更有可能沉迷于Tinder。
延伸思考:你用过类似于Tinder的交友软件吗?它对你的身心健康有何影响?
《新冠疫情前后的孤独感和心理困扰:与社交媒体身份泡沫的关系》
Lonelines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before and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Relationships with social media identity bubbles
作者:Rita Latikka, Aki Koivula, Reetta Oksa, Nina Savela, Atte Oksanen
DOI:10.1016/j.socscimed.2021.114674
论文介绍:新冠疫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该论文基于两个针对芬兰的纵向研究,分析在新冠疫情前后,使用社交媒体对人们的孤独感和心理有何影响。
第一个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新冠疫情期间,芬兰人口的孤独感并没有增加,更多地参与到社交媒体活动中反而能降低孤独感。然而第二个研究显示,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本来就孤独的人会有更多的心理困扰。
在社交隔离期间,社交媒体能提供有意义的社会交往机会。人们可以在社交媒体寻找志同道合的网友,跟他们建立互助互信的关系,从而弥补线下交往的缺失。
但对于孤独的人来说,疫情减少了他们可能本就不多的线下交往机会。孤独感还会影响这类人在社交媒体的参与方式。他们可能不会对上面的互动感到兴奋,在交往中表现得消极,自然享受不了社交媒体带来的乐趣。
尽管社交媒体能降低孤单感,但研究者提醒过度使用反而让人更加孤独,因为在上面花太多时间,不利于人们好好享受现实社交的乐趣,从而让人更加孤独。
延伸思考:回忆一下,在疫情期间,特别是不能出门的时候,社交媒体给你带来了什么?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求职中的不平等现象》
Inequality in online job searching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
作者:Gökçe Karaoglu, Eszter Hargittai, Minh Hao Nguyen
DOI:10.1080/1369118X.2021.1897150
论文介绍:随着招聘流程越来越多地在互联网上展开,良好的数字技能在求职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然而,数字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就意味着,人们运用互联网的能力有高低之分。
此前的研究表明,美国的年轻人更喜欢用脸书找工作,而年纪大些的求职者喜欢用领英。这篇论文特别关注人们在社交媒体找工作的行为,并研究哪种人最擅于利用平台资源,以及哪些技能可能与使用社交媒体求职有关。
研究者收集了799名社交媒体用户的数据,女性比例是48.7%。这些用户的平均年龄是41.2岁,大多数人有条件在家或用移动设备上网,89.7%用户每天上网。
研究表明,善于运用互联网进行搜索的人更能运用网络资源来满足自己的求职需求。在种族方面,相对白人而言,非裔美国人和亚裔美国人更喜欢上网找工作,这一结果与之前的研究对应。
从教育水平来看,学历越低的人就越不会上网找工作,特别是不会使用社交媒体来找工作。原因可能是,发布在网上的工作对学历有更高的要求。像领英这种招聘平台更青睐学历高的人才。
不过,对于那些已经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人来说,其他的招聘策略可能还更有用,如人际关系网和内推。
延伸思考:你擅长在网上收集信息吗?你在线上求职过程曾经遇到过哪些困难?
《社交媒体仪式的价值:新年愿望的跨文化分析》
The value(s) of social media rituals: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New Year’s resolutions
作者:Blake Hallinan, Bumsoo Kim, Saki Mizoroki, Rebecca Scharlach, Tommaso Trillò, Mike Thelwall, Elad Segev, Limor Shifman
DOI:10.1080/1369118X.2021.1983003
论文介绍:许下新年愿望的行为并不新奇,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习惯于在社交媒体上许愿。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别人的新年愿望,还可以就此跟别人进行线上互动。
自2019年末开始,研究者在推特上收集了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和韩文的推文,并对这16多万条推文使用语义网络分析法,以及对其中2000条推文使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并展开以下三方面的比较:愿望主题、表达形式和内在价值观。
研究者在价值观表达方面,发现了三组彼此相对的概念,依次是:自我接纳(做自己)和自我提升(减肥或戒烟)、社会认可度高的观念(身体、关系等)和社会认可度较低的观念(金钱、超越等)、循规蹈矩的愿望(德文、韩文和日文的内容相对严肃)和特立独行的愿望。
研究者认为,愿望的不同跟东西方文化差异并没很大关系,且新年许愿这一仪式可以跨越不同文化,使得不同国家的人许下的新年愿望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大家普遍认为新年是新的开始、要求自己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以及希望自己能健康和快乐。
延伸思考:看来多数人都爱在新的一年立flag。今年,你为自己制定了哪些目标?
【今日互动】
本期内容分别设置了几个延伸思考话题,欢迎小伙伴们在评论区与我们交流~
【想要获取以上论文的小伙伴们,可以在全媒派公众号私信关键词“社交媒体”,就能收到派派为你打包好的论文大礼包啦~】
参考链接:
[1]Chatzopoulou, E., Filieri, R., & Dogruyol, S. A. (2020). Instagram and body image: Motivation to conform to the “Instabod” and consequences on young male wellbeing.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54(4).
[2]Her, Y.-C., & Timmermans, E. (2020). Tinder blue, mental flu? Exploring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inder use and well-be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4(9), 1–17.
[3]Latikka, R., Koivula, A., Oksa, R., Savela, N., & Oksanen, A. (2021). Lonelines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before and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Relationships with social media identity bubble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14674.[4]Karaoglu, G., Hargittai, E., & Nguyen, M. H. (2021). Inequality in online job searching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19.
[5]Hallinan, B., Kim, B., Mizoroki, S., Scharlach, R., Trillò, T., Thelwall, M.A., Segev, E., & Shifman, L. (2021). The value(s) of social media rituals: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New Year’s resolution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网址:帮你深入了解社交媒体对生活的影响?这五篇论文带来新角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95078
相关内容
社交媒体的双面效应:解析其对大脑的影响手机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网络社交媒体智能化对社交场景的影响
学术新声 | 李龙飞:回嵌乡土:社交媒体叙事网络对乡村居民社区融入的影响与机制
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社交媒体对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影响
社交媒体怎样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这里有一份报告
论微博对个人社交关系的影响与重构
拟剧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交媒体的自我呈现研究
幸福家庭课堂 | 青春期学生社交媒体孤独带来的不良影响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