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积极控制糖尿病,糖尿病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健康生活技巧# #冠心病#
认识早发糖尿病(<40岁)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糖尿病患者人数的90%左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存在营养过剩。长期摄入高热量食物(聚餐,夜宵,饮酒),加上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熬夜等多重健康危害因素,糖尿病发病人数剧增,成人患病率已经超过13%。然而,2型糖尿病也出现发病年龄提前,呈现年轻化趋势。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心血管死亡风险,不仅和血糖控制情况有关,还和糖尿病病程有关。因此,早发糖尿病患者在步入老年阶段,糖尿病并发症的患病形势非常严峻,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因此,对于早发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控制血糖,同时也要管控除血糖以外的其他健康危险因素,包括血压、血脂、体重,吸烟,饮酒,熬夜等。血糖仅仅是危害身体健康(或增加心血管死亡或肿瘤风险)的一个因素,仅血糖控制达标,远远不够。对于合并肥胖患者,必须强调管控饮食的重要性,但也不能走极端。低碳+高蛋白饮食,虽然可以有效管控血糖水平,但存在很多潜在的危害,其长期获益证据也仍然缺乏。低碳饮食可能导致日常精力不足,疲乏、头晕,工作效率下降。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脂肪分解增加,酮体生成增多,也可能对机体能量代谢、内分泌激素及营养产生不利影响。高蛋白饮食,导致肾脏负荷增加,可能加重已有的肾病。高蛋白食物也可能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很多患者对运动存在误解,运动本身可以带来心血管获益,也有助于减重,减轻胰岛素抵抗。但是,发现血糖偏高,单凭运动或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去降血糖并不可取。在饮食管控和适度运动基础上,血糖如果控制不佳,需要启动降糖药物治疗。对于肥胖患者,尽量选择不伤关节的运动。增肌的无氧运动可以起到增肌作用,但运动强度偏大,要权衡个人身体素质情况,循序渐进。应该以个体化为中心指导原则,而不是盲从,哪个药是新药、贵药,哪个药别人用了效果好就跟风。①有胃肠道基础病的,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和司美格鲁肽,这三类药物需要谨慎使用;②抑郁患者,司美格鲁肽类别的药物需要谨慎使用;③容易泌尿系感染的,达格列净类药物不适用;④对消瘦体型,或匀称偏瘦体型的中老年患者,启用二甲双胍、达格列净及司美格鲁肽类(降糖+减重作用)药物需要谨慎。⑤除了降血糖以外,如果合并有心肾并发症或危险因素,可以优选具有心肾保护作用的降糖药。①传统上,3种以上降糖药物,最大剂量使用,血糖仍然控制不佳,就是启动胰岛素治疗的时机。②随着医学进步,对于血糖控制差,尤其是新发糖尿病患者,需要第一时间启用胰岛素,修复胰岛功能,随后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和胰岛恢复情况,可以改用口服药长期控制血糖。③胰岛素治疗不存在依赖性,但对于胰岛功能差、糖尿病病程长的患者,必须依赖胰岛素救命。④由于新药的出现,特别是达格列净类药物,在胰岛功能差的患者中使用也可以起到良好的降糖效果,但是存在潜在的酮症酸中毒危险,治标不治本,不推荐用。应该半年左右复诊。除血糖外,肝肾功能血脂,眼底照相,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血压等指标需要定期检测。部分高危人群,还要查心电图,颈部血管超声,颅脑核磁共振。除此以外,肿瘤疾病相关检查在中老年人群,也应该每年做一次筛查(胸部CT,肝胆胰超声肿瘤标志物等)。①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②监测血糖,不仅测空腹,还要测餐后血糖③如何均衡饮食营养和适度运动④降糖药的正确服用方法,服用时间和剂量,部分药物要求餐前服用⑤如何应对低血糖中草药不能降血糖,但在改善糖尿病症状或者并发症方面可能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肝肾功能,注意有没有一些身体不良反应。糖尿病属于慢性病,一经发现,或即便糖尿病早期,理论上不存在绝对的逆转,也不谈治愈。干细胞疗法或者细胞移植也仅能作为探索性治疗,具备一定的修复作用,也不涉及治愈,潜在的副作用还属于未知。在发病较早,血糖水平轻微偏高的,通过改变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可能出现糖代谢显著改善和稳定。2型糖尿病没有进行疾病严重程度的分期。从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阶段。①胰岛素抵抗:血糖正常,但体重超标,空腹胰岛素升高,糖水负荷后胰岛素峰值高,峰值延迟。此阶段容易低血糖,尤其是餐后3-4小时。②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前期:血糖升高,空腹>5.6,糖水1小时>8.6,糖水2小时>7.8。如未做糖水,可参考:指尖餐后1小时血糖>9,指尖2小时>8。但未达到糖尿病标准。③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血糖明显升高,达到糖尿病标准(任选其一即可达到糖尿病诊断)。空腹血糖>7,餐后或随机血糖>11.1:;糖化血红蛋白>6.5%,糖耐量试验1小时>11.6,2小时>11.1。④胰岛素抵抗不明显,血糖明显或继续升高:此阶段胰岛素抵抗和分泌减少共存,血糖水平继续恶化。⑤血糖显著升高:如空腹血糖>10,餐后或随机血糖>20,糖化血红蛋白>9.0%。此阶段也经常发生于首次发现糖尿病患者。如伴随肥胖,近期高碳水饮食,有部分恢复胰岛功能的希望。如已经出现明显体重下降或消瘦,则说明糖尿病潜伏时间过长,胰岛功能损伤惨重,后续可能需要多种口服降糖药或长期胰岛素治疗。⑥血糖控制差,合并轻微糖尿病特异并发症: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糖尿病肾病。此阶段需要特别重视,避免并发症加重。⑦血糖控制差,糖尿病病程长,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心脑血管并发症。治疗效果差,花费高,生活质量差,预后差。①尽管糖尿病属于常见病,但优化血糖控制,防治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对内分泌医生也是一种挑战。②糖尿病是长期持久战,需要医生和患者长期合作和有效沟通,降糖方案需要动态调整。③糖尿病对医生和患者均提出了挑战。医生需要更新知识库,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不可照本宣科。患者需要提高自律,饮食管控非常关键,有个人特殊情况及时和医生沟通。④糖尿病不谈攻克,而讲控制,不需要惧怕。在这一场持久战中,个人的努力占据主导地位,医生的指导当然也必不可少!期待每一位患者都有专业医生为你保驾护航!
网址:糖尿病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97237
相关内容
糖尿病与糖尿病前期手册糖尿病:糖尿病的饮食治疗
糖尿病人的饮食(糖尿病食谱)
糖尿病病历资料:糖尿病与压力管理.docx
糖尿病=基因病
糖尿病食谱:正确饮食“吃掉”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怎样发病的,饮食疗法对糖尿病的重要性
糖尿病饮食,饮食疗法,糖尿病人食谱
糖尿病饮食疗法糖尿病症状是什么?
糖尿病健康生活:糖尿病防治指南.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