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昆明的雨
寻找雨后新出现的昆虫种类 #生活乐趣# #大自然观察#
一、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二、故事背景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三、理解词义
1.鲜腴:新鲜,肥美。
2.方比:比较,比得上。
3.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4.格调: 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②):由描述给宁坤的画入手,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点明主题。
第二部分(③-⑨):详细描写昆明雨的特点以及雨季的一些植物以及相关的人和事。
第三部分(10-11):描写雨中的淡淡乡愁,再次点明“我”对昆明的雨的想念。
五、问题归纳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给宁坤的画呢?
所画的倒挂而且开花的事物仙人掌、几朵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也是下面所要写到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二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本段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引出下文。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对“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叙写。
3.“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昆明的雨不连绵,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故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人喜爱动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4.“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如何理解句中的“格调”一词?
“格调”原指“人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
5.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这些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这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昆明的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6.作者写昆明的雨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还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的写法符合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从昆明的雨写起,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和人们的生活等,使昆明的雨变得饶有情味。
品析“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句中的“爬”“遮”字的好处。“爬”“遮”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网址:第17课 昆明的雨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01224
相关内容
昆明的雨课文赏析指导学生自学自读课文策略探索 ——以《昆明的雨》为例
[转载]昆明雨中情味浓——《昆明的雨》镜头点评 肖培东
【昆明很好在】在大墨雨村,他们找到了生活新境界
昆明送给世界的避暑“邀请函”
在昆明大墨雨村,找到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昆明空压机节能改造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区生活护理陪护第三方劳务合作招标公告
观点丨鉴定一下昆明工业遗存的转型与再生
三年级《信息科技》在线学习与生活 第17课 参与网络社交.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