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程乐松在北大哲学系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全文
:各位同事
,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其实我们绝大部分的生活看起来很有秩序和意义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周期性和仪式感
。之所以要用仪式感的方式来标定独特的周期
,是为了让人在完善的预期和稳定的情绪中完成角色的转换
。同时
,周期性则保证了在某个特定生活世界中的人保持一种可感的新鲜感
。对于大学的教员和学生而言
,开学典礼就是这样兼具周期性和仪式感的场合
。一般而言
,哲学系开学典礼的标准程式是介绍我们的学术传统和影响力
、学科领导力
,同时给各位同学一些关于读书和思考的提示与建议
——这些提示和建议往往都是以鼓励为主的
。我想我们这个学术共同体最不需要塑造和巩固的共识就是北大哲学门的悠久学术传统
、独特研究风格和雄厚学科实力
。况且
,读书和思考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事情
,无需刻板的统一
。哲学的价值在于用规范化知识的严格传递和高度开放的思想实践之间的平衡保护每个个体的思想风格和精神态度
。此外
,哲学的丰富内容也保证每一个尝试接近哲学的人都可以在如此风格迥异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世界中找到精神相契的心头之好
。哲学虽然是一个高度规范性的学科
,同时却是一个天然拒斥标准化的精神生活方式
。那种流水线式的标准化知识生产和复制
,让我们成为哲学家的复读机
,让同学们成为现代学术工业的标准产品
,是对哲学最致命的背叛
。不妨说
,北大哲学门是从规范走向个性
,以体系化的知识为基础塑造反思的习惯
。因此
,在我看来
,与其给大家一大堆的学术和学习建议
,形成一个空洞且并无多大价值的
“共识
”,还不如与大家说一些学术以外的生活经验
。就我自己而言
,生活的根本任务在于
,找到属于你的
、适当且愉快的生活方式
。具体到大学校园里的生活方式
,我无法断定心无旁骛的读书写作与心猿意马的上蹿下跳到底哪个更好
,因为那是你们自己的感受和决定
,而且最终的结果是你们来承担
。作为一个老师
,如果希望自己的学生无一例外地都是天生的书虫
,那在我看来是一种懒惰和不自信的表现
;当然
,如果希望自己的学生都无所用心地成为标准知识接收器
,又是不负责任且对哲学这一学科不尊重的表现
。我可以将何谓适当且愉快这一问题留给每一个在座的同学
。我自己的经验是
,在我们这个时代读哲学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学科的知识难度和持续学习的耐心
,而是无处不在的质疑
,特别是基于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的
、那种自以为是的精明带来的无知的傲慢
。学习哲学的我们
,需要在生活中封闭
、在思想中开放
。活得纯粹一些
,想得复杂一点
;选书的时候三心二意
,读书的时候耐心专注
。大学有时候比社会还要令人眼花缭乱
,其原因就是这里
,很多行为方式是高度理想主义的
,而且对后果懵懂无知
、无所畏惧
,这样的丰富和多元对于仍处于自我理解成型期的你们而言是难以驾驭的
。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这些纷乱且看起来十分多元的选择之中
,且去逐一尝试
,是比较笨拙且缺乏策略的
。持续的尝试和不断地变化
,不敢做选择
,从心灵状态上看
,无非是不自信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症状而已
。因此
,我给各位的建议是
,即使没有专注读书
,也不要像一个花蝴蝶一样出现在校园活动和社交的每一个场合
,太多的选项与没有选项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我将这种
“物理性参与 精神性游离
”定义为
“校园生活的渣男状态
”。你自以为自己是生活的主导者
,实际上
,你可能只是因为不自信和恐惧在拙劣模仿
、盲目跟随
。没有发自内心的肯认
,我们在任何热闹中都是局外人
。如果你发现你的大学生活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你就需要高度警惕并进行严格反思
:其一就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细想起来
,每件事情做起来并没有多少真正发自内心的愉悦
,而且连留给自己发呆和自由阅读的时间都成为奢侈
;其二进入了惯性的拖延
,大部分的时间和情绪都消耗在最优选择的陷阱里
,且在认真做事之前就想好了失败的退路
。这两种情况看起来完全不同
,但其内在机制是一样的
,就是缺乏清晰的自我认识
,且无法找到专注投身的状态和目标
。这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缺乏深刻感受力和果敢决断力的症状
,不能形成自信的笃定
。我认为
,如果学习哲学可以让一个人得到自信的笃定和笃定的自信
,就是极为成功的
。与此相对的
,如果你的确不知道你自己想要或者适合什么
,大可不必焦虑和着急
。真正可怕的
,不是自我认知形成的缓慢
,而是在这一过程里迷失在缺乏稳定自我理解的焦虑和恐惧情绪之中
。三十年前我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我一直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适合干什么
。很坦率的说
,我是一直到进入大学之后的十六年
,成为老师的第六年
,我才完全确立职业学者和哲学教师的自我认同
。实际上
,相对于不断涌向我们的无限丰富的不确定性
,任何高瞻远瞩的人生规划
,和十分精密的算计在时间面前不仅是脆弱的
,甚至是可笑和荒谬的
。卓别林说
,长镜头下的人生是喜剧
,以特写方式观察细节都是悲剧
。究其原因
,当下的精明算计与未来的人生回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想维度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
,当下所有的精明算计从人生的跨度出发都显得笨拙和短视
。因为精明实际上就是功利与急躁的代名词
,其前提放弃自主思考和选择的权利
,以流俗和从众的方式定义自我的价值
,逃避面对自己的责任
,最终牺牲的是稳定的自我认同
。看似精明的算计
,不仅会造成持续的浮躁和急切
,还会因为沉溺于想象出来的远大前程而消磨当下的专注和热情
。与其想着自己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不如想想今天准备看几页书
,明天打算去怎么锻炼…精明算计出来的远大前程和镜花水月一样
,毫无价值
——无论从现实利益出发
,还是从心灵平静来看都是如此
。我希望大家不要用精明的利益算计来代替深入内心的反思
,也不要用虚无缥缈的伟大前程来消磨投入当下的热情
。我自己的另一个重要经验就是
,大学或研究生的生涯是各位一生中最宝贵的
、塑造自我的机会
: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不断接触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心灵
,且在充满可能性且鼓励尝试的理想主义校园里以试错的方式发现自我的边界
。结合我们的学科特点
,各位的校园生涯是否有价值可以参照如下三个标准
:其一
,以有独到心得的哲学知识为基础形成的自我理解
,将持续的探索和反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确立下来
,保持好奇心的同时避免出现知识的傲慢
;其二
,如果不能清晰地确立笃定的自我理解
,那么至少明确自己不适合或者不喜欢什么
,且不会因此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
;其三
,形成一种稳定且克制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来自外部世界的喧闹和质疑
。当然
,还有一个很哲学的建议
:如果你们不能同意
,在未来无法落实上述建议
,千万别有任何意义上的自我否定和怀疑
,因为我们不需要毫无质疑地接受任何人的任何建议
。如果可以在保持当下的心灵平静
,且在未来不反复懊恼和悔恨
,那么任何一段时光都是值得的
。陷入焦虑和懊恼且无法自拔
,是我能够想象的
、唯一浪费生命的方式
。哲学是心灵的事业
,而且最终面对的是自己的心灵世界
。如果可能
,就一起尝试活得哲学一些
,涵养出直面内心的勇气和能力
,我想这才是对哲学门最有价值的回应
!祝大家开学愉快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