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里的七夕温度:唐代少年诗人笔下,华夏女性的 “巧手心愿” 与家庭温情--《小学必背古诗词》(连载133)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性会穿针乞巧,许愿爱情。 #生活知识# #小常识# #节日习俗介绍#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诗的作者林杰,字智周,是唐代福建籍诗人。他的生命虽短暂,却如流星般璀璨——仅活了16周岁(古代虚岁17岁),但年少时便显露出过人天赋:六岁便能赋诗,还精通书法、棋艺与绘画,堪称“琴棋书画”兼备(虽未明确记载其琴艺造诣,但诗、书、画、棋已足够亮眼)。可惜天妒英才,17岁便离世,《全唐诗》中仅留存他两首诗作,《乞巧》便是其中流传最广、最富生活气息的一首。
《乞巧》的文化底色: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
《乞巧》之所以动人,正因它扎根于中国民间最经典的“牛郎织女”传说。传说中,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外甥女,一手织布技艺冠绝天宫,天空中五彩斑斓的祥云,皆出自她的织梭之下。一次偶然的下凡,织女与凡间放牛的牛郎相识相恋,最终结为夫妇,生活美满。
然而,“神仙与凡人通婚”的事触怒了天宫,织女的外婆王母娘娘尤为不满,派人将织女强行带回天庭。牛郎发现后,急忙披着牛皮、挑着一双儿女追向天宫。眼看即将追上,王母娘娘情急之下,在织女身后划下一条天河,从此牛郎与织女被隔在天河两岸,天各一方。
或许是被二人的深情打动,王母娘娘后来心生恻隐,准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通过“鹊桥”相会——每到这一天,天下的喜鹊都会飞至天河之上,用身体搭起一座连接两岸的桥。也正因如此,民间传说七月初七这天很难见到喜鹊,人们总笑着说“喜鹊都去天上搭桥了”。后来,“鹊桥会”成为男女相会的浪漫代称,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也与正月十五元宵节一道,成为中国传统里象征男女相会的“情人节”。
逐句品诗:七夕乞巧的生动生活画卷
林杰或许曾亲眼见过家人(母亲、姐妹)参与七夕乞巧的活动,才写下这充满生活气息的诗句。我们逐句解读,便能看见一幅鲜活的七夕民俗图:
“七夕今宵看碧霄”——七夕的夜晚,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无际的蓝天,目光追随着天河的方向,期待能瞥见牛郎织女相会的身影;
“牵牛织女渡河桥”——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牛郎与织女会踏着喜鹊搭成的桥,渡过天河,完成一年一度的重逢;
“家家乞巧望秋月”——七夕不仅是牛郎织女的节日,更是凡间女子“乞巧”的日子。家家户户的女子都会对着秋月,默默许愿,期盼能像织女一样拥有一双灵巧的手;
“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女子手持针线,对着月亮尝试将红丝穿过针眼,若能成功,便被称为“得巧”。诗中“几万条”并非实指,而是形容参与乞巧的人极多,红丝穿梭的景象热闹非凡,也暗合了民俗活动的盛大。
这种“对月穿针乞巧”的风俗,在唐代、宋代已十分兴盛。对古人而言,女子的“巧”绝非小事——在农耕社会,男子需凭木工、手工艺等一技之长立身,女子则要靠一双巧手操持家务:织布、纳鞋底、做衣服、绣纹样……一家人的穿戴是否整齐、生活是否体面,往往取决于家中女主人是否“手巧”。巧手可让人“费力少而收工多”,做出的衣物甚至能成为融入审美情趣的艺术品,这便是“乞巧”背后最朴素的生活期待。
七夕的文化温度:节日是生活的希望与联结
为何古人如此重视七夕这样的传统节日?因为节日不仅是民俗的载体,更是生活的“希望开关”。就像春节让人们在忙碌一年后有团圆的期盼,元宵节有赏灯相会的热闹,端午节有赛龙舟的活力,七夕则让女子们在寻常日子里,有了对“巧手”“美好”的向往。
在物质并不丰裕的古代,人们靠一个又一个节日调剂生活:过节前,心中满是期待,再苦再累也有盼头;过节时,可暂时放下劳作,与家人邻里欢聚;过完节,又能带着这份暖意投入新的忙碌。这种“以节寄望”的方式,不仅舒缓了生活的疲惫,更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就像有些地方正月二十五有“捏灯管”的风俗:家家户户用面团捏成碗状器物,蒸熟后盛麻油、点灯芯,放在窗台;小孩们会趁主人不注意“偷灯管”,若家中有不孕者,吃了“偷来的灯管”,便期盼能得子。虽带点“矛盾”(既不让偷又要看着),却让全村人在欢笑追逐中其乐融融,邻里关系愈发亲近。
七夕也是如此:女子们围坐在一起,手持针线对月乞巧,欢声笑语中,不仅寄托了对“巧手”的渴望,更传递了对浪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有人回忆:小时候总在豆角架或葡萄架下仰望星辰,想象牛郎织女是否能看见自己,悄悄许下“心灵手巧”的心愿——这份纯真的期待,让七夕超越了“女儿节”的范畴,成为每个华夏家庭共同的文化记忆。
诗韵流传:在现代生活中重拾七夕之美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如今再吟诵这首《乞巧》,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追求。尽管现代社会不再需要女子靠织布纳鞋操持家务,但七夕所承载的“向往美好”“联结情感”的内核从未改变——它属于每一位向往浪漫与精致的华夏女性,也属于每一个珍视传统、渴望温情的中国家庭。
王自超简介
王自超老师被称为“当代劝学第一人”,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拜师清华大学彭林教授,从一名乡村教师开始起步,扎根,致力于儒学与家风家教的教育工作已经20年。曾受邀担任孔孟之乡曲阜国学中心书院院长,并被评为2014年曲阜十佳儒学讲师,感动济宁十大新闻人物。
点击即享!“养正国学宝”,一站式领略中华文化
进入“养正国学宝”收听收看中华文化大讲堂、经典诵读、中华故事、国学电子书、德音雅乐、有问必答、云读书、国学讲堂,尽享中华文化盛宴。点击下图即可收听,《小学必备古诗词》节目也在其中哦!
识娃宝《天赋密码测评系统》 深度读懂孩子,挖掘无限可能
解锁孩子无限潜能,从识娃宝《天赋密码测评系统》开始!识娃宝测评系统通过12项全面内容,深度解码孩子优势、思维、行为、习惯、性格与能力。立刻测评,发现孩子天赋!爱孩子,从懂孩子开始!
点下图 立刻测评!
从四书五经到家规家训,19 个品类, 养正国学宝书城藏尽文化精髓
网址:《乞巧》里的七夕温度:唐代少年诗人笔下,华夏女性的 “巧手心愿” 与家庭温情--《小学必背古诗词》(连载133)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21707
相关内容
宁德福鼎:巧手诗心承古韵 邻里礼爱续新风乞巧造句
古人的两性缠绵——九首爱情古诗词欣赏!
七夕情人节省钱过法 七夕节有趣的过法总结推荐
雅诗卫丹
七夕,如何续写“宇宙级浪漫”
古人过的七夕不是情人节而是女生节 是专属于女子的 “乞巧盛会”
形容心灵手巧的诗句
人民日报:中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承——以诗情滋养心灵
最闲八首古诗词,体味诗人笔下的“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