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邻里间的互动交流是丰富体验的一种方式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社区生活体验#
1.本发明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方法及装置。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方法及装置,其涉及一种显示器运动方法及装置,其能引导用户进行相应的跟随运动,以达到调节人体姿态,进行人体减压,引导用户回到正确人体姿态的目的。
背景技术:
2.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长时间面对显示器。在此过程中,显示器一般处于固定状态,人与电脑之间的相对位置也相对固定,人眼长时间盯着固定的显示器,人眼与电脑之间的视距长期处于固定范围内,会导致近视发生的几率大幅增加。同时,当人体处于不健康的姿态,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体位时,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颈部肌肉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颈后部肌肉和韧带易受牵拉而损伤,椎体前缘相互摩擦,容易增生。有的人会出现颈肩背酸痛的症状,部分人还在肩部、肩胛间区和上臂部有沉重麻胀感。
3.近视形成、颈椎骨骼病变等健康问题,大多数是不可逆的。针对这些问题,目前主要采用后期治疗的方式,多以手术等外部治疗手段为主,治疗费用高、患者需要忍受相应的痛苦。为此,最佳的方式应当是进行前期干预,减少相应病症的发生。
4.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显示器运动装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将显示器与支架相连,支架上设置有阻尼件,可以通过调节支架,改变显示器的位置,显示器的运动属于从动状态,需要用户手动进行调整,其运动并非连续运动;另一类是通过支架带动显示器按设定的方式进行运动,如支架带动显示器进行圆周运动,这种方式实现了显示器的连续运动,该方式能调整用户双眼与显示器之间的距离;但当用户处于错误的身体姿态时,其无法对用户进行相应的引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为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方法和/或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方法及装置,其能实现显示器与人体的智能交互式运动,通过显示器的运动,改变显示器与使用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引导人体姿态同步进行调整,从而达到人体减压,引导用户回到正确人体姿态的目的。本技术的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方法,通过基准确认、第一位置定义、第一阈值判断、第一运动、二次判断、反向运动实现对显示器位置运动的调整。进而通过显示器的运动,实现引导用户进行跟随运动,调节人体姿态,达到人体减压,引导用户回到正确人体姿态的目的。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01、基准确认采集正确人体姿态下的基准数据,得到第一坐标信息;
用户在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装置正前方时,其头部朝向身体正前方,眼睛水平直视前方,躯干保持与地面垂直,脊柱处于中立位,保持正常的曲度和平衡状态,其双肩自然下垂且双肩与水平面平行,此时用户的姿态即为正确人体姿态;在用户处于正确人体姿态下时,将用户双眼连线中间点设为第一坐标原点,建立第一空间直角坐标系,3个坐标轴分别为x轴、y轴、z轴;将用户右眼在第一坐标原点所在水平面的投影点记为x轴正值点,以第一坐标原点到x轴正值点的方向为x轴正值方向,沿水平面方向设置y轴,沿垂直于水平面方向设置z轴;通过姿态信息采集装置采集用户人体骨骼关键点在第一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将所得的坐标记为第一坐标信息;s02、显示器第一位置定义将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移动到第一坐标信息中用户双眼连线中间点的同样高度,显示器工作面位于用户双眼正前方,双眼连线中间点与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的距离为第一设定值,将此时显示器的位置定义为显示器第一位置;显示器达到第一位置后,进行第一运动;s03、第一阈值判断在显示器进行第一运动过程中,通过姿态信息采集装置判断用户的姿态是否超出第一阈值;若用户的姿态超出第一阈值,则控制显示器回到显示器第一位置;若用户的姿态处于第一阈值范围内,则显示器进行第一运动;s04、二次判断当显示器回到显示器第一位置后,用姿态信息采集装置捕捉用户此时的人体姿态;若用户此时的人体姿态处于正确人体姿态的第一阈值范围内,则显示器进行第一运动;若用户此时的人体姿态超出正确人体姿态的第一阈值范围,则进行步骤s05;s05、显示器反向运动以建立的第一空间直角坐标系形成8个卦限,这些卦限内的任意一点坐标(x1,y1,z1)中的x1、y1、z1数值均不为0;第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的x轴与y轴、x轴与z轴、y轴与z轴形成3个平面,每个平面有4个象限,这些象限内的任意一点坐标(x2,y2,z2)中的x2、y2、z2中的一个值为0;第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的x轴正负半轴、y轴正负半轴、z轴正负半轴形成6个半轴,这些半轴内的任意一点坐标(x3,y3,z3)中的x3、y3、z3中的两个值为0;判断用户此时双眼连线中间点所处第一空间直角坐标系内的区域,将此区域记为第一区域;将此时用户双眼连线中间点在第一空间直角坐标系内的坐标设为p1(a,b,c);以显示器处于显示器第一位置时,将显示器工作面的中心点设为第二坐标原点,建立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所述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的x'轴、y'轴、z'轴分别与第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的x轴、y轴、z轴对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空间直角坐标系内x轴的正值方向与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内x'轴的正值方向相同;将坐标p1(a,b,c)中的a、b、c数值,依次取相反数-a、-b、-c,将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运动至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坐标p2(-a,-b,-c)所在区域,此区域为第一区域在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内的相反区域,记为第一相反区域;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在第一相反区域内运动,用户视线跟随显示器工作面运动,从而带动用户头部做跟随运动,用户头部运动带动身体运动,即可实现显示器运动带动用户人体姿态改变,引导用户回到正确人体姿态;所述第一阈值采用如下方式进行设定:
以步骤s01中正确人体姿态下第一坐标信息为基础,计算用户两眼连线中间点的位移距离、两肩骨骼关键点连线中间点的位移距离、双眼连接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线面夹角、双肩骨骼关键点连接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线面夹角、双眼连接直线和显示器工作面之间的线面夹角、双肩骨骼关键点连接直线和显示器工作面之间的线面夹角,取以上数据中的一个或多个,设定为第一阈值。
8.显示器的第一运动包括如下操作中的一个或多个:s31、机械臂带动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沿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的x'轴方向运动;s32、机械臂带动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沿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的y'轴方向运动;s33、机械臂带动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沿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的z'轴方向运动。
9.显示器的第一运动包括如下操作中的一个或多个:s311、机械臂带动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沿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x'轴正值方向运动,至显示器所能运动到的最大值;s312、机械臂带动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沿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x'轴负值方向运动,至显示器所能运动到的最大值;s321、机械臂带动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沿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y'轴正值方向运动,至显示器所能运动到的最大值;s322、机械臂带动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沿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y'轴负值方向运动,至显示器所能运动到的最大值;s331、机械臂带动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沿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z'轴正值方向运动,至显示器所能运动到的最大值;s332、机械臂带动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沿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z'轴负值方向运动,至显示器所能运动到的最大值。
10.所述步骤s02中,双眼连线中间点与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的距离为30-120cm;优选地,距离为75cm。
11.一种用于前述方法的装置,包括机械臂、显示器、姿态信息采集装置、控制系统;所述机械臂包括底座、垂直方向升降装置、水平方向旋转装置,所述垂直方向升降装置与底座相连且底座能为垂直方向升降装置提供支撑,所述水平方向旋转装置与垂直方向升降装置相连且垂直方向升降装置能带动水平方向旋转装置沿竖直方向运动,所述显示器与水平方向旋转装置相连且水平方向旋转装置能带动显示器相对垂直方向升降装置旋转;所述姿态信息采集装置与底座或垂直方向升降装置相连且姿态信息采集装置能相对底座或垂直方向升降装置保持静止;所述垂直方向升降装置、水平方向旋转装置、姿态信息采集装置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所述姿态信息采集装置为深度图像采集装置。
12.所述水平方向旋转装置包括第一悬臂、第一旋转组件;所述第一悬臂的一端与垂直方向升降装置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悬臂的另一端与显示器相连且第一悬臂能带动显示器同步运动;所述垂直方向升降装置与第一旋转组件相连且垂直方向升降装置能为第一旋转组件提供支撑,所述第一旋转组件与第一悬臂相连且第一旋转组件能带动第一悬臂相对垂直方向升降装置旋转;
所述第一旋转组件与控制系统相连。
13.所述第一旋转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减速器,所述第一电机与垂直方向升降装置相连且垂直方向升降装置能为第一电机提供支撑,所述第一电机通过第一减速器与第一悬臂相连;或所述第一减速器与垂直方向升降装置相连且垂直方向升降装置能为第一减速器提供支撑,所述第一减速器通过第一电机与第一悬臂相连;所述第一电机与控制系统相连。
14.还包括第一角度测量器,所述第一角度测量器与控制系统相连且第一角度测量器能测定第一悬臂相对于其转动中心轴向的旋转角度信息并传递给控制系统。
15.还包括第二旋转组件,所述第一悬臂通过第二旋转组件与显示器相连且显示器通过第二旋转组件能相对第一悬臂转动。
16.所述第二旋转组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二减速器、第二角度测量器,所述第一悬臂与第二电机相连,所述第二电机通过第二减速器与显示器相连;或所述第一悬臂与第二减速器相连,所述第二减速器通过第二电机与显示器相连;所述第二角度测量器与控制系统相连且第二角度测量器能对显示器相对第一悬臂的转动角度进行测量;所述第二电机与控制系统相连且控制系统能对第二电机的转动进行控制以调整显示器相对第一悬臂的转动。
17.所述第一角度测量器、第二角度测量器为独立的传感器或同一个传感器。
18.所述深度图像采集装置为激光雷达深度成像装置、计算机立体视觉成像装置、莫尔条纹深度成像装置、结构光深度图像采集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
19.针对前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方法及装置。采用该方法,先对用户进行基准确认,并对显示器第一位置进行定义,并对用于是否处于第一阈值进行判断;当用户处于第一阈值范围内时,进行第一运动,即当用户处于第一阈值范围内时,显示器进行第一运动,带动用户跟随显示器的位置运动而同步进行眼部运动、头颈部运动等,达到人体减压的目的;当用户超出第一阈值范围时,显示器进行反向运动,即基于用户的人体姿态,显示器反向运动,用户会意识到自身姿态处于错误状态下,进而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回到正确的人体姿态范围内,达到纠正人体姿态的目的。
20.进一步,本技术提供用于前述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方法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机械臂、显示器、姿态信息采集装置、控制系统;机械臂包括底座、垂直方向升降装置、水平方向旋转装置,垂直方向升降装置与底座相连且底座能为垂直方向升降装置提供支撑,水平方向旋转装置与垂直方向升降装置相连且垂直方向升降装置能带动水平方向旋转装置沿竖直方向运动,显示器与水平方向旋转装置相连且水平方向旋转装置能带动显示器相对垂直方向升降装置转动;姿态信息采集装置与底座或垂直方向升降装置相连且姿态信息采集装置能相对底座或垂直方向升降装置保持静止;垂直方向升降装置、水平方向旋转装置、姿态信息采集装置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该结构中,垂直方向升降装置、水平方向旋转装置相互配合,即可实现显示器在三维空间内的运动,而姿态信息采集装置的设置则能实现采集人体姿态的深度图像,进而实现基准确认、第一阈值判断等操作。
21.同时,在旋转方面,本技术采用了电机、减速器的配合,即可实现显示器在水平方
向的运动;旋转的机械臂每一个都设置有角度测量的,通过角度测量器能够测量机械臂中部件的旋转位置。本技术中,姿态信息采集装置与底座或垂直方向升降装置相连,并保持两者的相对静止;本技术中,姿态信息采集装置的作用主要为捕捉人体的深度图像信息。
22.进一步,本技术的姿态信息采集装置采用激光雷达深度成像装置、计算机立体视觉成像装置、莫尔条纹深度成像装置、结构光深度图像采集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本技术的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方法不是机械性的反复运动,而是实时采集人体姿态的深度图像信息,然后将信息输入控制系统,判断用户人体骨骼关键点数据是否在正确姿态的阈值以内。如果该数据超出阈值,控制系统调整显示器的位置,让显示器相对用户进行反向运动,引导用户姿态跟随显示器运动进行相应的调整,让用户人体骨骼关键点数据回到正确姿态的阈值以内。
附图说明
24.本发明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图1为本实施例1中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装置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25.图2为图1的俯视图。
26.图3为图2中底座展开的俯视图。
27.图4为实施例1中垂直方向升降装置部分展开的状态示意图。
28.图5为图4中垂直方向升降装置全部展开的状态示意图。
29.图6为实施例1中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装置展开的俯视图。
30.图7为实施例1中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装置的示意图一。
31.图8为图7的俯视图。
32.图9为实施例1中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装置的示意图二。
33.图10为实施例1中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装置的示意图三。
34.图11为图10的俯视图。
35.图中标记:1、显示器,2、底座,3、垂直方向升降装置,4、水平方向旋转装置,5、中心支座,6、底座侧板,7、角度调节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6.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37.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38.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装置,其包括机械臂、显示器、姿态信息采集装置和控制系统。其中,机械臂包括底座、垂直方向升降装置、水平方向旋转装置,垂直方向升降装置与底座相连,通过底座为垂直方向升降装置提供支撑;水平方向旋转装置与垂直方向升降装置相连,通过垂直方向升降装置带动水平方向旋转装置沿竖直方向运动。
39.本实施例中,底座包括中心支座、底座侧板,底座侧板为一组且底座侧板对称设置
在中心支座两侧,底座侧板与中心支座活动连接,且底座侧板能相对中心支座转动。本实施例中,当底座侧板沿竖向折叠式,两个底座侧板之间构成显示器的盛放空间,显示器可置于盛放空间内。采用该结构,当垂直方向升降装置、水平方向旋转装置底座侧板、显示器均处于收纳状态时,能使得整体结构最小,便于用户移动和携带。
40.本实施例中,水平方向旋转装置包括第一悬臂、旋转组件,第一悬臂的一端与垂直方向升降装置活动连接,第一悬臂的另一端与显示器相连,通过第一悬臂能带动显示器同步运动。同时,旋转组件包括第一电机、减速器,第一电机与垂直方向升降装置相连,垂直方向升降装置能为第一电机提供支撑;第一电机通过减速器与第一悬臂相连。
41.进一步,本实施例中,旋转组件还包括第一角度测量器,第一角度测量器与第一悬臂相连,第一角度测量器用于对第一悬臂的旋转角度进行测定。
42.同时,姿态信息采集装置与底座相连,姿态信息采集装置能相对底座保持静止。通过姿态信息采集装置,能够对机械臂前的用户进行实时测定。
43.本实施例中,垂直方向升降装置、姿态信息采集装置、第一电机、第一角度测量器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本实施例中,姿态信息采集装置为深度图像采集装置;优选地,姿态信息采集装置采用计算机立体视觉成像装置。
44.进一步,本实施例中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5.s01、基准确认采集正确人体姿态下的基准数据,得到第一坐标信息。
46.用户在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装置正前方时,其头部朝向身体正前方,眼睛水平直视前方,躯干保持与地面垂直,脊柱处于中立位,保持正常的曲度和平衡状态,颈椎以及后背维持脊柱的肌肉保持正常的人体力学状态,其双肩自然下垂且双肩与水平面平行,此时用户的姿态即为正确人体姿态。
47.在用户处于正确人体姿态下时,将用户双眼连线中间点设为第一坐标原点,建立第一空间直角坐标系,3个坐标轴分别为x轴、y轴、z轴;将用户右眼在第一坐标原点所在水平面的投影点记为x轴正值点,以第一坐标原点到x轴正值点的方向为x轴正值方向,沿水平面方向设置y轴,沿垂直于水平面方向设置z轴;通过姿态信息采集装置采集用户人体骨骼关键点在第一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将所得的坐标记为第一坐标信息。
48.s02、显示器第一位置定义将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移动到用户双眼连线中间点的同样高度,显示器工作面位于用户双眼正前方,双眼连线中间点与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的距离为第一设定值,将此时显示器的位置定义为显示器第一位置;显示器达到第一位置后,进行第一运动。
49.s03、第一阈值判断在显示器进行第一运动过程中,通过姿态信息采集装置判断用户的姿态是否超出第一阈值;若用户的姿态超出第一阈值,则控制显示器回到显示器第一位置;若用户的姿态处于第一阈值范围内,则显示器进行第一运动。
50.s04、二次判断当显示器回到显示器第一位置后,用姿态信息采集装置捕捉用户此时的人体姿态;若用户此时的人体姿态处于正确人体姿态的第一阈值范围内,则显示器进行第一运动;若用
户此时的人体姿态超出正确人体姿态的第一阈值范围内,则进行步骤s05。
51.s05、显示器反向运动以建立的第一空间直角坐标系形成8个卦限,这些卦限内的任意一点坐标(x1,y1,z1)中的x1、y1、z1数值均不为0;第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的x轴与y轴、x轴与z轴、y轴与z轴形成3个平面,每个平面有4个象限,这些象限内的任意一点坐标(x2,y2,z2)中的x2、y2、z2中的一个值为0;第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的x轴正负半轴、y轴正负半轴、z轴正负半轴形成6个半轴,这些半轴内的任意一点坐标(x3,y3,z3)中的x3、y3、z3中的两个值为0;判断用户此时双眼连线中间点所处第一空间直角坐标系内的区域,将此区域记为第一区域;将此时用户双眼连线中间点在第一空间直角坐标系内的坐标设为p1(a,b,c);以显示器处于显示器第一位置时,设显示器工作面的中心点为第二坐标原点,建立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所述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的x'轴、y'轴、z'轴分别与第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的x轴、y轴、z轴对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空间直角坐标系内x轴的正值方向与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内x'轴的正值方向相同;将坐标p1(a,b,c)中的a、b、c数值,依次取相反数-a、-b、-c,将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运动至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坐标p2(-a,-b,-c)所在区域,此区域为第一区域在第二空间直角坐标系内的相反区域,记为第一相反区域;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在第一相反区域内运动,用户视线跟随显示器工作面运动,从而带动用户头部做跟随运动,用户头部运动带动身体运动,即可实现显示器运动带动用户人体姿态改变,引导用户回到正确人体姿态。
52.本实例设定做水平旋转运动的旋转臂最大长度为60cm,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的移动范围,不能超出旋转臂的长度限制和垂直升降结构的伸缩范围限制;本实例设定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运动速度为1cm/s。
53.第一阈值采用如下方式进行设定:以步骤s01中正确人体姿态下第一坐标信息为基础,计算用户两眼连线中间点的位移距离、两肩骨骼关键点连线中间点的位移距离、双眼连接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线面夹角、双肩骨骼关键点连接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线面夹角、双眼连接直线和显示器工作面之间的线面夹角、双肩骨骼关键点连接直线和显示器工作面之间的线面夹角,取以上数据中的一个或多个,设定为第一阈值。
54.所述步骤s02中,双眼连线中间点与显示器工作面中心点的距离为30-120cm;优选地,距离为75cm。
55.优选地,本实施例还包括角度调节组件,第一悬臂通过角度调节组件与显示器相连且显示器通过角度调节组件能相对第一悬臂转动。
56.本实施例中,角度调节组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二角度测量器,第一悬臂通过第二电机与显示器相连,第二角度测量器设置在第二电机的转轴上,第二电机、第二角度测量器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该结构中,通过第二角度测量器能对第二电机的转动角度进行测量,而第二角度测量器能将测定的角度信息传递给控制系统。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机转轴的中心轴线与第一悬臂相垂直,即显示器能绕其与第一悬臂的连接处旋转。
57.本实施例中,机械臂带动显示器,做一定范围内的多自由度运动;通过姿态信息采集装置实时捕捉人体状态,并实时获取人体骨骼关键点的三维空间坐标;通过控制系统对人体姿态进行实时分析,并计算出显示器应当处于的最佳位置,再由控制系统向机械臂发
出调整指令,让显示器运动到最佳位置。本实施例中,所有的连接支撑结构,连接的同时要起到支撑作用,所有承载的负重都是连接的支撑部分分担掉,相当于电机只是克服旋转的摩擦力。
58.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
网址:一种智能交互式运动人体减压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24945
相关内容
一种全自动叠衣装置及工作方法与流程一种交互式智能健身镜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一种出行方式的推荐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交互式智能健身镜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智能健身方法、装置及系统与流程
一种智慧城市交通指引设备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一种机械式快速浸泡装置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一种设备节能控制方法、装置及家用电器与流程
智能设备管理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一种老人辅助社交机器人运行交互方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