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微治理】范湖社区:脏乱荒地变身“睦邻客厅”,“微治理”缔造幸福生活圈

发布时间:2025-09-28 15:19

社会现象18: 社区治理现代化提升居民幸福感。 #生活常识# #社会现象#

春日午后,微风徐徐,江夏区金口街范湖社区院内传来阵阵欢声笑语,“金河管家”志愿者们在社区“金河小公社”社长的引导下,热火朝天地打理着自己认领的小花园、小菜园。

今年,为进一步深化社区自治、优化惠民服务,社区积极探索居民自治长效机制,以“湖韵小院”为载体,依托“金河小公社”议事平台,创新实施“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公益反哺”的社区治理模式,逐步形成社区“微治理生活圈”。

图片18.png

“金河管家”志愿者打理小花园

01志愿“小管家”,让老旧社区变“美丽家园”

范湖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郊开放型老旧社区,基础设施老化,居民房前屋后常有堆放杂物,巷道两旁环境脏乱问题比较突出,不仅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品质,也容易引发邻里矛盾。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提升社区“颜值”,营造干净、整洁、美观、文明的人居环境,范湖社区以“清洁家园”工作为契机,积极开展“我爱我家·美家美户”环境美化行动,从“小家”房前屋后到社区大街小巷,从清理生活垃圾到经营花园菜园,逐步引导居民共治共管,成为爱家、护家、美家的“小管家”。

图片清理前图片清理后图片清理前图片清理后

为有效推进居民房前屋后环境自治,社区将原有的3个大网格细化为14个“巷道单元”,明确各家各户责任区,实施“巷道长”带头、居民共管的环境治理模式。通过“最美小巷”周周比、月月评等活动,持续激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如今,“每天一小扫、每月一大扫”已成为家家户户的习惯,互相提醒、互助清扫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

图片23.png

“最美小巷”评比活动

02自治“小公社”,让脏乱荒地变“湖韵小院”

随着居民环保意识的提升,许多居民向“金河小公社”反映社区院内的花坛年久失修,夏季杂草丛生、蚊虫滋生,周边居民深受其扰,希望能对花坛进行修整。

图片24.png

“湖韵小院”改造前

社区院内的花坛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历经悠悠岁月,不仅失去了原有的环境美化功能,反而造成了卫生隐患,影响了居民生活品质。为充分问需于民、有效解决问题,社区依托“小公社”议事平台,组织4名社长、40余名社员代表先后召开湾组议事会4次、小巷议事会14次,经过广泛征求意见、集中协商讨论,最终确定将花坛分区改造成美观又实用的共享小院。

图片25.png

“湖韵小院”改造中

图片26.png

“湖韵小院”改造中

“我们社区是‘村改居’社区,虽然菜农变成了居民,但深厚的农耕文化始终承载着满满的乡愁,如今爱好种花种菜的居民依然很多,但只有菜园路附近的居民有自家菜地和门前花坛,这次不仅要改善小院环境,还要充分利用空间为居民创造一处互助共享的小花园、小菜园。”范湖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淑怡介绍。

社区邀请有施工经验的居民参与小院改造,鼓励周边自家没有菜地的居民在“蔬香菜园”区认领菜地种植蔬菜,发动有种花爱好的居民为“花香艺圃”增添花卉绿植,先后发动60余位居民志愿者参与除草、松土、种植等志愿劳动中,有效增强了居民“主人翁”意识,齐心协力打造这个属于“大家”的“湖韵小院”。

图片27.png

“湖韵小院”之“蔬香菜园”

图片28.png

“湖韵小院”之“花香艺圃”

03居民“主人翁”,让社区小院变“睦邻客厅”

小院“颜值”提升了,“人气”也旺了,不仅有前来观赏拍照的家长孩子,也有相约晨练的街坊老人。为持续留住“人气”,社区采用“地块认领+编号管理”模式,为“花香艺圃”区域划分了志愿责任区,引导居民志愿者们分区进行日常养护。社区胡大伯感叹:“平时在自家院子养花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在看着邻居们把各自认领的‘小花园’打理得绚丽多彩,我也不敢落下,每天都来花圃‘打卡’。”

如今的“湖韵小院”,不仅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还成为睦邻交流的“小客厅”。在“蔬香菜园”区域,居民志愿者们自主完成从搭架、种植、施肥到采摘义卖的全过程管理,目前已培育出辣椒、茄子、西红柿、丝瓜、冬瓜、秋葵、香瓜等10余种时令蔬菜。居民种植的农产品不仅可以邻里共享,也可通过社区线上公益平台实现价值转化。同时,社区组织开展多场种植技术交流活动,让“老菜农”“老园丁”的传统技艺与年轻人的创新思维碰撞出“火花”,短短几个月,邻里关系愈发融洽,昔日的清冷小院子成了如今的睦邻“大客厅”。

图片29.png

社区“老园丁”与志愿者交流花卉种养经验

04惠民“生活圈”,让公益集市变“健康驿站”

为推进“湖韵小院”的长效共管,持续出新,社区建立了可持续的循环公益体系,联合社工机构打造了线上蔬菜“公益集市”,由社工机构负责运营管理,将“湖韵小院”产出的有机蔬菜和居民捐赠的优质农产品进行线上销售。这个充满活力的公益平台不仅让周边居民与纸坊城区居民享受到新鲜健康的食材,更构建了一个循环爱心、便民暖心的“微治理生活圈”,所有销售收益全额纳入社区慈善基金,专项用于独居老人、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爱心慰问”活动。同时,许多居民主动为行动不便的邻居送去新鲜蔬菜,传递一份健康、一份爱心。

为持续激发居民自治活力,社区建立了完善的志愿服务积分机制,居民通过参与种植养护、捐赠蔬菜等志愿服务累积积分,可在社区“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和便民服务。

范湖社区这一创新实践,带动了治理成效的多元提升,促进了治理成果的有效转化,让社区群众的幸福感持续升温。

图片30.png

居民采摘蔬菜捐给社区“公益集市”

来源:江夏组工编辑:倪冲

网址:【社区微治理】范湖社区:脏乱荒地变身“睦邻客厅”,“微治理”缔造幸福生活圈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43931

相关内容

角落荒地变睦邻花园,幸福生活“就地升温”
邻里联谊心相连,社区治理添“栋”力
新模式网格微服务 精治理社区添幸福
旧楼道变身睦邻客厅!普陀这里探索治理新模式
广饶街道:“幸福睦邻坊”解锁社区生活幸福密码
“幸福睦邻坊”解锁社区生活幸福密码
“微治理”撬动民生“大幸福”,这些社区公共空间焕发新生
威海高区破解社区“治理密码”,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枫泾镇桃源居民区:社区治理“四步妙法”,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探索新型社区治理模式 完整社区让幸福感“原地升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