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生死 | 生命、生活、生死与生活禅
生活哲学:理性看待生死,活得有意义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哲学与日常生活#
生活禅就是要解决生命的觉醒问题、生活的净化问题、生死的解脱问题。希望各位不论是修念佛还是修参禅,都不要想脱离现实生活;都要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净慧长老
◉ 本文为黄梅芦花庵第三届禅七法会开示,收录于《双峰禅话》(下)。
2012年12月22日晚
芦花庵的各位比丘尼大德,
各位居士:
这次是芦花庵第三届禅七。第一届禅七,我参加了起七的活动;去年没有来。本来四祖寺常住离芦花庵也不远,这边在打禅七,每隔几天来讲一次开示也是应该的,但是由于年老多病,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看来,人生修行一定要有一个好身体,要趁年轻的时候用功夫,解决生死大事这个根本问题。今天晚上,我要讲的题目是“生命、生活、生死与生活禅”。
第一是生命。在此特指人类的生命。生命的特征有三件事。第一个特征就是生命有一个过程,佛教专业名词叫“寿”。寿是生命从生到死存在的过程。第二个特征就是血肉之躯。这个血肉之躯还保持着生命特征就是因为有温度。身体有温度就有呼吸,血液就能循环。人的生命是否还存在,第一看是否有呼吸,第二看是否有温度。呼吸与温度是分不开的。有了呼吸和温度,生命才会存在,这两者是生命的物质特征。生命的第三个特征就是“识”。识就是心识,属于精神的范畴。有了生命的过程(寿命),生命过程中有了温度(暖),如果没有识,这个血肉之躯就没有任何灵性。血肉之躯之所以有灵性就是因为有识。五蕴讲色、受、想、行、识;六根讲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讲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不管有多少名称,都是一个识。有时说有六识、七识、八识,那是从功能上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识,这就是诸佛菩萨、众生的一点灵性,上天入地都是由这一点灵性所决定。
所以生命就是寿、暖、识三者的有机组合,由此形成了我们的生命。当然,一切众生的生命都具备这三个特征,只是在这一点灵性上有所不同而已。只有人类的这一点灵性具有作善作恶的功能,具有生天成佛的功能。因此在六道众生当中,人类是最宝贵的,所谓“人身难得”。得到了人身,然后才知道“佛法难闻”。有了人身,不能得闻佛法,不能超越烦恼,不能了脱生死,那我们将永远沉沦在生死苦海当中。所以有了人身,就要听闻佛法、思维佛法,按照佛法所指引的方向一点点地去落实。这就是讲我们的生命。
第二是生活。生命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的一切活动,都叫做生活。包括穿衣吃饭,乃至社会的种种活动、种种事业、种种作为,现代人将它叫做生活,佛教将它叫做三业的活动。这些活动分为两类,一是迷失的活动,那就是众生的生活;一是觉悟的活动,那就是诸佛菩萨的生活。在整个人世间,绝大多数人过的是迷失的生活。如果在生活中觉悟了,以戒定慧来转化贪嗔痴,那就把迷失的生活变成了觉悟的生活。
从古至今,人类都在追求生命的觉醒,其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追求生命的觉醒,一是追求生活的美满,一是追求长生不老。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的一些愿望,希望能在人世间多生存两天。尽管人生有很多痛苦,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得到人生的痛苦,但是当死亡到了眉睫,痛苦万分,依然还是想要生存下去,这就是生命的欲望。生命的欲望就是由于各种生活有诱惑力。从觉悟的生活来说,希望生命多延续几天,我们可以多做善事;从迷失的生活来说,我们的生命多延续几天,就能更多地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这两种生命所追求的目标虽不同,但是生命的欲望、要求是一致的。这些都是生活。
第三是生死。生死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一期的生死。从出生的那一刻到舍命的那一刻,整个人生的生活过程,这就是一期生死。第二种就是念念生死。实际上“生”与“死”这两者是一个整体,从来没有离开过,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念念都在生,念念都在死。佛教有时把这种生命的形态叫做生灭,念念生、念念灭,这就是我们生命延续的状态。在生命延续的状态中,生死究竟是什么呢?生死就是苦恼,人生种种的痛苦和烦恼就是生死。
如果仅仅把生死看作是生命结束的那一刻,那么我们就无法树立修行的迫切要求。死亡是不与人预约的,我们人类绝大多数人无法预知自己会在哪一天死亡,随时随地都有种种失命的因缘,死亡时刻都在等待着我们,时刻都在向我们招手,时刻都在邀请我们回到原来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要断烦恼?断烦恼者,就是了生死。烦恼即是生死,因为有烦恼才会有生死轮回,才会有生死流转。十二因缘法有“流转”与“还灭”两个相反的方向。迷失的生命处在十二因缘的流转过程;当我们觉悟了,才能够回归到十二因缘还灭的过程。生死是人人需要面对的一个非常现实、非常严峻的问题,所以我们人生才会有终极关怀。终极关怀就是希望在我们此生此世生命结束的时候,能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处,“终极”就是人生最后的一个答案、最后的一个归宿、最后的一个安顿处。
第四是生活禅。各种宗教,无量法门,都是在寻找人生的终极问题,也就是生死问题的解决方法。由于各种宗教的立足点不同,才有了各种各样的主张,各种各样的答案,各种各样的法门。这些主张当中有对的,也有错误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传播教义的人都能找到这个正确的答案,找到人生究竟的终极归宿。从佛教的立场来看,唯有佛陀找到了人生究竟的终极答案。佛教的答案,从五乘法门来讲,包括人乘、天乘、声闻乘、菩萨乘和佛乘。进一步归纳,那就是大乘和小乘。大乘有无量法门,小乘也有无量法门,都是针对和解决生命终极关怀而提出的各种主张和方案。
佛教源自印度,是印度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与中国文化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佛教传到中国后,必须自觉地进行调整,适应中国的国情与民情,这就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从佛教传入中国之日起就已经开始了。这个过程大约探索了七百年左右,在黄梅正式建立禅宗,才找到了一个适应中国国情与民情的新型的模式。这个任务主要是由禅宗的四祖、五祖和六祖三代祖师共同完成的:奠定基础的是四祖道信,发扬光大的是五祖弘忍,总其成者是六祖慧能。
当时四祖住在双峰山下,聚众参禅达到五百多人,首先要解决大众的生存问题和生活问题。五百多人吃什么用什么?修行与生活怎样统一起来?这是当时必须要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五祖得法离师后,在黄梅的冯茂山又建立一个道场,住众达七百多人。当时黄梅人口还很少,两大寺院住众千人以上,而且每月到黄梅来参学的“月逾千人”,来的来,去的去,都是来寻找如何解决人生的终极答案。从那时开始,就产生了修行与生活如何统一的问题。四祖提出了“坐作并重”的主张。一方面参禅打坐,解决人生的生死问题;一方面劳作,解决日常生活和生存问题。并且将“坐”与“作”这两者都统一在菩提安心法门之中。因此,四祖说:“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身心方寸”“举足下足”之间,就“常在道场”;一切“施为举动,皆是菩提”。只要我们随时能够管住当下这一念心,坐禅如此,种田如此,乃至运水搬柴,处处都能使这“身心方寸”不离道场,那就使修行与生活打成一片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遇到这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又要修行,解决生死问题;又要作务,解决生存问题。四祖大师提出“坐作并重”的安心法门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用这颗心,把禅修与劳作统一起来。管住了这颗心,在劳动当中能安住当下,在禅堂打坐也能安住当下。
我们的心念不是一个空洞的东西,它是有实际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的。心念活动的方式是“念念相续”;活动的内容,在念念相续中,前念与后念“不一不异”,不是完全相同的,也不是完全不同的。既是“念念相续”,就避免了断见;既是“不一不异”,就避免了常见。我们在静中可以观察自己的心态,前一念与后一念既保持了连续性,而前念与后念之间既非完全一致,也非完全不同。我们心念的活动非常微妙,不可思议。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来把握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不管将佛法讲得怎样玄妙,将真如佛性讲得怎样玄妙,实际上,都离不开当下这一念心;离开当下这一念心,真如佛性就没有依托显现之处。所以后来临济禅师讲:“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当下的这一念,就是真如佛性的显现,就是真如佛性的神通妙用。这是禅宗直截了当的说法,将众生与佛统一起来,将生死与涅槃统一起来,将修行与日常生活统一起来。这样,我们修行就有一个出发点,就有一个落脚点,就有一个抓拿,就不会是空对空。
因此关于生活禅的理念,从我个人的体会来看,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是讲的生活禅。中国的历代祖师中,没有哪一位祖师说我们要“离开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修行的,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不在三界之中,不在四大五行之中,我们的生命就没有依托了,又何谈修行呢?有生命,有生活,有生死,才要修行,才能够将修行觉悟的理念在生命中、生活中、生死中去落实。所以修行要解决的这些问题,从生活禅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让我们的生命能觉醒,让我们的生活能净化,让我们的生死能解脱。生活禅就是要解决生命的觉醒问题、生活的净化问题、生死的解脱问题。希望各位不论是修念佛还是修参禅,都不要想脱离现实生活;都要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收到修行的实际效益,才能真正解决生命的觉醒问题、生活的净化问题、生死的解脱问题。
今天晚上起七,就跟各位作这点法供养。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我会再来一两次,作佛法的交流和分享。今年看起来身体要好一点,就是咳嗽还没有完全控制,属过敏性咳嗽,只要换了一个生活的环境,嗓子就会敏感,就会咳嗽。虽说是作佛法的分享,也怕打闲岔。
长按二维码阅读
《净慧长老全集》电子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观照自己身心的实相,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处处提起正见、安住正念、观照当下,这便是生活禅。
——净慧长老开示生活禅法
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
点击阅读原文
网址:生活与生死 | 生命、生活、生死与生活禅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47293
相关内容
《心经》与生活禅 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禅悟生活】生命,在禅意中静谧
活着与死亡:社会矛盾下的生存困境与生命启示
死与重生
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
人生哲学:从生到死的智慧与平静
心经与生活禅:在生活中观自在
禅意生活:禅修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现代“生活禅”的理念与宗旨
禅生活;生活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