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江日报《读+》记者专访《中国方案: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100个故事》编著者,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韩晗,他在谈及工业遗产保护时表示,好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再利用项目一定是留有规划余地的项目。
韩晗。
韩晗举例,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摸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再利用之路,包括北京首钢园、上海杨浦滨江工业遗产群、景德镇陶溪川以及武汉平和打包厂旧址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再利用案例。
他在采访中表示,这些工业遗产在平衡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有两大共性经验值得重视,一是关注社区与遗产本体的共生,我国有企业办社会的传统,许多企业周边都有大量的居民区,西方处理这些居民区通常采取“绅士化”的做法,就是我们所说的“腾笼换鸟”,把原居民搬走,地产商哄抬地价,但这并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社会制度;二是在规划与运营上留有较大的弹性。
“不要一次将项目的规划做到不能后期调整,特别是涉及一些室内外空间规划时,一定要考虑到空间的物质规划要服务之后可能会改变的产业规划,这就是我前面讲到的规划应有预留。”韩晗说,规划不能束缚运营,而是为更好的运营服务。
(长江日报记者马梦娅)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