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血压日丨谷医堂中医支招:从生活细节入手 科学防控高血压
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药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健康生活技巧# #高血压#
关注
红网时刻新闻10月8日讯(通讯员 罗清平)2025年10月8日是第28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健康体重,理想血压”,揭示了体重管理与血压控制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低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据统计,60%—70%的原发性高血压与超重或肥胖有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版)》指出,体重指数(BMI)每增加5kg/m²,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49%;体重每增加10%,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上升4.94mmHg和2.50mmHg。
中医视角:肥胖与高血压的内在关联
中医理论中虽无“高血压”病名,但其症状多归属于“眩晕”“头痛”“肝阳上亢”等范畴。谷医堂中医黎志清指出,高血压的发生与体质、情绪、饮食、劳逸等多种因素相关,其关键病机多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控制体重是稳控血压的首要步骤。黎志清认为,长期饮食肥甘厚味、久坐少动,易损伤脾胃。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输布,聚而成“湿”,湿凝为“痰”,形成“痰湿”体质。痰湿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犯头目则发为眩晕;痰湿郁久可化热,或上扰肝阳,导致“肝阳上亢”,从而引发血压升高。
谷医堂中医黎志清。
因此,“保持健康体重”在中医看来,不仅是外在形态的标准,更是体内“痰湿”得以化解、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平衡的体现,也是“稳控血压”的重要基础。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黎志清为广大民众提出以下中医防控建议:
一、饮食调养:健脾化湿,清淡为本
原则: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原则,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推荐:多食山药、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等健脾利湿食材;芹菜、山楂、海带、冬瓜等具有平肝、化痰、利尿功效的食材亦宜。
禁忌:严格控制高盐、高糖、高脂及油腻煎炸食物,以防助湿生痰,加重瘀堵。
二、运动养生:动静结合,流通气血
原则:“动则生阳”,适量运动可振奋阳气,促进气血运行,加速痰湿代谢。
推荐: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和缓持久的有氧运动。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导引术不仅能活动筋骨,还可调息养心,实现形神共调,尤其适合高血压人群。
三、情志管理:恬淡虚无,肝气条达
原则:中医认为“怒伤肝”,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易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引动肝阳,升高血压。
建议:通过静坐、冥想、聆听舒缓音乐、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保持情绪稳定,使肝气舒畅,血压自然平稳。
黎志清表示,“健康体重,理想血压” 绝非简单口号,而是可融入日常的中医生活哲学。如今高血压呈现日益年轻化趋势,他呼吁公众重拾中医“治未病”智慧,从体重管理与生活方式调整入手,实现身心的“轻盈”与“平衡”。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全国高血压日丨谷医堂中医支招:从生活细节入手 科学防控高血压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64137
相关内容
医声丨中国医大说科普——季节对血压的影响?精确防控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有妙招
高血压中医科普知识
【全国高血压日】从舌尖到心尖:饮食、微生物与高血压的“奇妙之旅”
高血压防治策略:从生活细节守护心血管健康
徐文伟:控制高血压 从日常细节做起
中国医师节丨高血压的生活方式干预
【AI+科普】全国高血压日
世界高血压日丨成人高血压食养指南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生活调养.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