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历史名人学养生: 苏东坡的养生之道(一)

发布时间:2025-10-16 01:55

《养生之道:从古至今的智慧总结》:梳理历史养生经验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书籍# #养生之道#

一般意义上的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调养身体,以达到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这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所热衷追求的。然而,人的健康,绝非身体健康这么简单,因为人是“形(身)”与“神(心)”合一的统一体。养生还有更高的层次和境界,那就是“形神共调”,也称为“身心共养”。

在我国历史上,此类养生大家不胜枚举。但是,今天,我们跳出医学的圈子,来聊一聊我国历史上一位一流的文化名人——苏东坡的养生之道。

苏东坡儒家出身,博学多才,又对医、佛、道之学十分用心,他的养生思想和方法,综合了儒、医、释、道四家的特点。

之一:“和”“安”与“美”“适”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东坡

苏东坡向好友吴子野问养生,得二字箴言:曰和,曰安。顺自然之理,与天地合德,应万物之变,遇物而应,谓之“和”;随遇而安,“无所挟”而与时务相处顺,谓之“安”。也可以理解为:对内要思想安闲清静,外界或者外物的干扰和影响就会很小;对外要顺应自然,与外界或外物才能相处顺。如苏东坡读《战国策》见处士颜蠋巧贫之语,得“养生四药”就是对“和”“安”二字最好的注解。

晚食以当肉 无事以当贵

早寝以当富 安步以当车

苏东坡对此四位药很是享用,曾多次书写赠予友人分享。同时,苏东坡悟性极高,他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他说:“‘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是犹有意于肉与车也。夫晚食自美,安步自适,取于美与适足矣”。“美与适”的理念,将“和”、“安”的思想又升华了。

实际上,“和与安”“美与适”是养生之道, 同时也是涉世之道,其要义在于与道相融,求得身心与自然、社会相和谐。

之二:爱身节慎

“节慎”的养生观念,源自道家。道家养生,以啬养为首务和根本,这种思想也为后世养生家奉为圭臬。《老子·五十九章》曰:“治人事天,莫若啬。”苏东坡吸收老子以“啬”为本的养生思想,主张从饮食、起居、声色等方面节慎以养形神,并认为其功用在修炼、服药之上。

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节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药在已病之后。——王如锡辑《东坡养生集·第十一卷·述古·论齐桓公》

从苏东坡相关论述和事迹,归纳他的“节慎”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其一,守静笃,适动静之节,不妄作劳;其二,食饮有节,稍饱则止,不必尽器;其三,“思甚于欲”,省思虑之费,淡泊达观不为外物所扰;其四,爱身啬色,失意中不以声色自遣。其四,约己省费,不以物欲为念。

另外,苏东坡更以汉初枚乘《七发》中语,为修身、修心、养性的“四戒”,得“节慎”之精髓。

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浓,命曰“腐肠之药”。 ——王如锡辑《东坡养生集·第五卷·服御·书四戒》

对于这“四戒”苏东坡十分重视,并将其作为座右铭而时时提醒自己,他说:“此三十二字,吾当书之门窗、几席、缙绅、盘盂,使坐起见之,寝食念之。”

人若能守静笃、节饮食、省思虑、爱身啬色,不以物欲为念,性命之根得以稳固,则形神相得,是为健康长寿之道。

之三: 静而达

静、达,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苏东坡在《答毕仲举》中曾提到:“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 在《静常斋记》中说:“独漠然而自定,吾其命之曰静。”

苏东坡期望达到的“静”,超越了对“静笃”的追求,是一种“无古无今,无生无死,无终无绐,无后无先,无我无人,无能无否,无离无著,无证无修”的境界,亦即 “思无邪”的状态。苏东坡在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之后,对“静”的感悟更为透彻,他在与李方叔的书信中说:“若进退之际,不甚慎静,则于定命不能有毫发增益,而于道德有丘山之损矣。”“达”,是苏东坡潜心守“静”而所希冀达到的更高一步的境界。所谓“达”,简言之即达观,深言之就是达到因缘自适、“身心河岳尽圆融”的境界。正如苏东坡所说:“达人者不与我同欲恶”。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异曲同工之妙。

“静”、“达”的理念,于国家养生也同样适用。苏东坡认为国之长短如人之寿夭,同样在于修养。他以《周易》“何思何虑”、“仁者静寿”为论,十分推崇道家“以清净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的思想,主张“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总之,苏东坡“静”、“达”的理念,是返本归源的深层次的静达,于人、于国一样适用。但是,就人体养生而言,常人很难做到,若能做到相对的静达,对身体也是有益的。

之四:怡情养性

苏东坡经历过三起三落的跌宕人生,也曾有过志满意得,也有过痛苦和挣扎。但是,他宠辱不惊,得意之时,不耽于声色;失意之时,不嗟叹自怜。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充满了个人魅力的文人。这与他志趣高洁、才高性雅,善于怡情不无关系。

苏东坡游于山水间,将各种情怀寄于笔墨中,或豪放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或凄然如“嗟余老矣百事废”,或慨叹“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或开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淡然如“风自远来闻语笑,水分流处见江湖”。苏东坡是性情中人,触景生情,情随境迁,笔随心动,又随手扫灭各种情愫而归于达观。是以,在人生低谷时,他也没有在忧怨中沉沦,也没有在悲观中遁世,而是将各种际遇和心情,寄于山水,书于笔端,从而做到“有嬉戏而无恚怒,有感慨而无哀伤,有疏旷而无逼窄,有把柄而无震荡,有顺受而无逆施”。而终能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中“杂谐谑嬉游”、“超然境遇之中、飘然埃壒之外”。当然,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乐于此,却不可沉迷于此。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王如锡辑《东坡养生集·第十一卷·述古·论齐桓公》

游览、赋词,不是简单的赏景游玩和舞文弄墨,它能排遣情思,改易心志,怡悦心情,是一种调适身心、怡情养性的有益活动。在喧嚣的现代社会,回归一份安宁,这些方法是有一定借鉴价值的。

另外,苏东坡还选择了一些医家、道家、释家的养生方法去践行,有许多有趣之事,有的可以借鉴,有的就要引以为鉴了。我们下回分解。

(本文系广誉远医学博士团张立平文章,转载请联系qq2287619054)

想了解更多健康内容请关注健康医学微信号:jkyx01

网址:和历史名人学养生: 苏东坡的养生之道(一)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68369

相关内容

穿越千年品味苏东坡:历史背后的美食人生
天纵奇才——苏东坡的养生之道
历史人物诗人文豪苏东坡: 儋州文化底蕴的熠熠生辉!
苏东坡的“快乐之道”
《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品味人生,探寻“吃货”苏东坡的心灵之旅
苏轼如何在逆境中发现生活的乐趣?《苏东坡传》 历史传记解读.doc
浅析苏东坡诗词文中乐观的人生哲学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不懂苏东坡”李宗桂讲苏东坡人生哲学
东坡居士苏轼的养生秘笈
生活家苏东坡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