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星臣|乌衣老街印象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5-10-23 10:47

晚上看星星时的宁静与思考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趣味分享# #有趣的生活瞬间#

乌衣老街位于安徽滁州市南谯区,其所在的乌衣镇是一个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集镇,早在宋朝德祐二年(1275年)就有“滁阳首镇”之称。而乌衣老街犹如一颗镶嵌在乌衣镇上的明珠,虽然历经千年风雨,但从残留的历史遗存上依然能清晰的感受到乌衣老街曾经的风韵与繁华。因此,还原历史,留下记忆,激活生命力,俨然已成为安徽农道乌衣老街项目的使命,也成为此次乌衣老街之行的契机。

还原乌衣老街的历史

一千人的心中可能有一千个老街,但一千个老街中乌衣老街却只有一个。因此,在安徽农道乌衣老街项目的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还原乌衣老街的历史,是乌衣老街项目应遵循的第一个原则。正如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冯骥才所言:“历史街区的文化意义,不只是一片建筑,更积淀着一种独特的人文,以及大量的历史记忆”。这些历史,既包括乌衣老街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制、生计业态等物质层面的东西,也包括乌衣老街的生活方式、民风习俗、社会结构等文化层面的东西。

而文化层面的东西,则又是还原乌衣老街历史的重中之重。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是时代社会经济变迁的反映,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其形态呈现其多样性;而文化层面的东西,则是乌衣老街与生俱来的基因,是乌衣老街的灵魂,是体现唯一性的标志。所以,在安徽农道乌衣老街项目的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还原乌衣老街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还原乌衣老街的文化传承。

所谓文化,是在一定时空背景下形成的为大家所公认的约定俗成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行为准则。乌衣老街作为一个千年老街,其文化的历史底蕴无疑是十分厚重的。而在这些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中,“码头文化”、“市井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等具有江淮地域文化,无疑是在还原乌衣老街历史的过程中最值得去关注的文化现象。

第一、“码头文化”体现出的是乌衣老街的地理特性、商业形态和生计方式,是乌衣老街历史文化的源头。贯穿乌衣老街的清流河不仅造就的乌衣老街的格局,也养活的乌衣老街的人们。因此,在做好乌衣老街“水文化”(“码头文化”)的同时,如何通过乌衣老街的新业态的重构、现代生产要素的注入,再现“大乌衣、小滁州”的历史辉煌与“小南京”的美誉,则是乌衣老街项目在规划设计上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第二,如果说“码头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的话,那么“市井文化”就是一种生活化的自然文化,代表的是乌衣老街的普通人最质朴、原始、纯真的生活方式。因此,在乌衣老街项目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如何在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生活美感的基础上,通过现代文明生活要素的注入,重现乌衣老街昔日的街头特色小吃、地摊杂耍、各种腔调的沿街叫卖、街头的茶歇、灯下对弈围观等市井生活镜像。将传统美感赋予现代气息,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更极具其商业价值。

第三,与商业味浓的“码头文化”和琐碎生活的“市井文化”相比,“士大夫文化”则是一种精英文化现象,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品质、学识、德行、操守和抱负。与乌衣老街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王(导)谢(安)两大家族,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最富盛名的士大夫家族,他们及其同一时代的士大夫群体在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所形成的“士大夫文化”现象,极大地影响到了乌衣老街及其周边地域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思潮。所以,通过某种物化(如博物馆)的表达方式,再现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中的正向影响,对恢复今天乌衣老街人的文化自信、生活自信,是乌衣老街项目规划与建设过程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

留下乌衣老街的记忆

如果说还原乌衣老街的历史是立足文化的层面,那么留下乌衣老街的记忆则重点在物化的层面。虽然人类社会总是朝前永续发展的,但这种发展不能割裂历史、也不可否定文化,这既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存在,也是乌衣老街项目在规划与推进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通俗地讲,就是在乌衣老街项目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连续性”与“原真性”的手法,从乌衣老街的空间结构、建筑形制和交通系统等物化的层面,留下乌衣老街的“发展脉络”和“记忆坐标”,给回来的乌衣老街人留下熟悉的方向感,给未来的乌衣老街留下曾经拥有的年代感。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个尊重”。

第一、是要尊重乌衣老街原有的空间构架。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地方的空间组织构架决定了一个地方的风貌、肌理与功能定位。因此,在乌衣老街项目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乌衣老街原有的总体风貌、街道肌理、历史建筑、文化景观等的营造理念、行制风格和建筑仪轨,这是乌衣老街项目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坚守的一条基本准则。尤其是对乌衣老街的建筑改造,更要慎重。乌衣老街作为一个千年老街,虽然历经风雨建筑的破坏程度比较大,但从现存遗留下的一些建筑中,人们依然还能影约感觉到明清时期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传统建筑的影子。这些历史建筑见证了乌衣老街的发展,是乌衣老街的记忆,也是乌衣老街的价值。因此,通过应通过采取整体加固保留、局部改造保护等方式,保留乌衣老街建筑的年代感,维系乌衣老街原有的机理与风格,以此重新唤起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归属感与自豪感。

第二、是要尊重乌衣老街原有的组织交通体系。一个地方的组织交通体系,体现的是一个地方的商业信息和生活品质。乌衣老街起源于清流河畔的水上交通,兴盛于陆路上的铁路交通,但也衰于水上航运和铁道交通。因此,在乌衣老街项目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如何重新激活这两条交通线的价值,尤其是在保持原有的乌衣老街的道路肌理的同时,通过适当调整步行街、车行道以及街边绿化的空间距离尺寸,给行人、绿化、小品足够的空间,是乌衣老街项目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第三、是要尊重乌衣老街原有的生活形态。乌衣老街是依托水运、驿站和小商贸起家的老街巷。因此,在乌衣老街项目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习惯,如,“前店后宅(院)”、“下店上宅”的格局,按照小空间、大肌理,小体量、大格局,小建筑、大意境的原则,重塑乌衣老街的烟火气、商业味和文化韵。

激活乌衣老街的生命力

同样,如果“还原历史”、“留下记忆”强调的是文化和物化方面的意义,那么“激活生命力”则重点在人的层面。正如英国作家欧文曾说过:“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中国今天的乡村振兴如此,由安徽农道规划设计与建设的乌衣老街项目更应是如此。以人为本,为人服务,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感,应为乌衣老街项目的初心和归宿。而要实现这一初心,活化乌衣老街的文化遗存,激活乌衣老街的内在生命力,应是乌衣老街项目的规划设计者与建设者们共同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让乌衣老街的建筑经得起时间沉淀。建筑是见证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发达程度的晴雨表。不同年代的建筑形制和风格,代表着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营造手法与工艺以及文化审美和伦理信仰。乌衣老街作为一个极具年代感的老街自然留有很多弥足珍贵的传统建筑,如何让这些传统建筑在这次乌衣老街项目中重获新生,应成为乌衣老街项目的规划设计者和建设者们思考的方向。为此:

一方面,活化乌衣老街的历史建筑。传统的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的历史建筑,只有活化才有价值。所谓活化,就是在尊重这些传统建筑历史的同时赋予这些历史建筑以现代的功能,让历史建筑“活过来”、“活下来”。如:在原来的“乌衣老火车站”改建过程中注入博物馆的概念,让老火车站成为一个记忆乌衣历史的博物馆。再比如,在“范氏祠堂”(范常,乌衣人,曾任过朱洪武的太常卿)的改建过程中注入书院和慈善的元素,激活祠堂原有的“蒙学”、“救济”的功能。只有让传统建筑成为还是“活着”的建筑,保留和修缮这些建筑才有价值。

另一方面,把建筑当艺术去做。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建筑(体),既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必需品,也是滋养人们的情趣、审美与品味的一件艺术品。由于乌衣老街的历史声望,如:与南京的关联、与王谢士大夫家族的关联、以及刘锡禹的名诗“乌衣巷”,让乌衣老街早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地名,而是一个极具现代商业价值的旅游“网红打卡地”,一种旅游品牌的代名词。所以,无论是历史建设的加固和修缮,还是新建筑的呈现,都必须用艺术的手法,通过注入文化因素以及传统的营造手法与现代的建筑工艺,打造一批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精品。如:典型的建筑物(老火车站、祠堂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使其成为乌衣老街的“新坐标”。让旅行者有年代感和方向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

第二,让场景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尺度。正如前面所言,人类的改造活动都是为了让人生活的更有品质感。而这种品质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尺度。

就乌衣老街项目而言,这些生活尺度:包括街道区划与功能的定位,人们衣、食、住、行、娱、购的便利,以及建筑空间、街巷、道路的比例、使用的材料、风格、高度以及色彩、形态、风格、功能等等。它们的功能定位是否合理?它们的空间感、视觉感、体验感是否现代人的生活品味?它们的便利性、通达性、现代性是否满足生活与生计的需求等等,这些都需要乌衣老街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者的综合考虑。

第三、让生活更具有时代的气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在乌衣项目中倡导“还原历史、留下记忆”的理念,并不是要让乌衣老街回到过去,更不是让规避现代生活。而恰恰相反,融入时代生活,推进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应成为乌衣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重要考量的内容。

第一,重塑乌衣老街风貌,让乌衣老街成为人们宜居、宜养的家园。这些风貌主要包括:老街的空间布局、人居环境、街巷组织和重要节点。(1)在空间布局上,乌衣老街作为乌衣古镇的核心部分,有着独特的地理资源禀赋,因此在空间布局上要考虑与乌衣老镇、南谯区乃至南京市的关联性、为乌衣老街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2)在人居环境上,乌衣老街地处江淮,依水(清流河)而居,据村而存,因商而活,因此建筑的形制和风格要体现江淮文化、乡野特色和生计特性,这也是乌衣老街项目能否成为亮点的关键要素之一。(3)在街巷组织与重要节点上,随着乌衣项目的推进,乌衣老街的业态也会发生深层次的改变,特别是基于传统老街风情的乡村旅游将会成为乌衣老街的重要产业,如何让老街的街巷组织和重要的景观节点适用这一新的产业发展的需求,亦是乌衣项目规划设计与建设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第二、优化乌衣老街产业布局,让乌衣老街成为人们宜业、宜游的田园。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乌衣老街的未来不能局限于当下的街巷生态,而是要把它作为一个具有江淮水乡地域特色的老街文化小镇来重塑。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要重新定位乌衣老街的产业结构。即按照“以农(业)为基,以商(商贸、加工)为体,以文(老街文化)为源,以游(乡村旅游)为本”的基本思路,农旅融合,商旅融合、文旅融合,形成一条有乌衣老街特色的吃、住、游、购、学、养的产业链条。

第三,提升乌衣老街的现代化程度,让乌衣老街成为人们农民、市民的乐园。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产业的兴盛源于人气的兴旺,人气的兴旺源于地方现代化的程度。对于乌衣老街项目来说:(1)整洁的环境。包括街道的整洁,灯光、绿化和公厕的完善,尤其是清流河河道的整治和美化;(2)便利的交通。如铁路、公交和水运的互联互通,生态停车场,以及适宜街巷使用的传统交通工具(如人力车、渡轮等)和现代交通工具;(3)现代化的通讯方式。主要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各种通讯手段,消弭乌衣老街于外界的空间距离感。(4)多元化的消费层次。主要是适合城市人尤其是青年人生活的便利生活场景。如书吧、咖啡屋、休闲小院、康养小屋以及银行(ATM)、电信(互联网)、快递物流,甚至包括简易诊所等。

“东葛城头晓月残,乌衣镇上水潺潺”。总之,在乌衣老街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中,既要留下老祖宗的历史记忆,又要创造现代人的舒适生活,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难的事情。但令人欣慰的是安徽农道在乌衣老街项目的规划设计思路已包含了上述的种种思考,并正朝着涵盖这些思考的方向努力。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作为一个体现江淮地域特色、兼顾生活与生计的网红打卡地——乌衣老街(老街文化特色小镇),不只是传统街巷打造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的示范样板之一而是唯一。

摘自廖星臣:《乡土村落的终结与重建》

廖星臣(廖星成),乾元乡村研究中心创始人。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访学专家及兼职研究员、北京绿十字副主任和半汤乡学院乡建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主要作品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合著)、《溪口古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合著,主笔)、《湖南省县域发展研究报告》(合编)和《湖南省城乡一体化研究报告》(合编)以及《农理》(合著、主笔)、《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理论篇)》(合著,主笔)、《重塑乡村》(合著,执行主编)、《设计 改变乡村》(主笔)、《乡村振兴农道方案》(执行主编)和《郝堂·茶人家》(主笔)。待出版的作品《中国乡建学概论》(合著,主笔)和《论中国式小农经济》(合著)以及《渭源模式》和《中园模式》。

网址:廖星臣|乌衣老街印象与思考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83085

相关内容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乌海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办法》的通知
对人生美学的自然思考
古人衣摆拖到地不怕脏?看他们的神操作,藏着千年生活智慧与巧思
阿城印象 王学信=文
廖晓义:为了环保当“土人”
中国书店副总经理刘易臣:旧书不厌百回读
谢美珍:对生活中废品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屈臣氏:个人护理用品行业品牌传奇秘籍
乌镇自驾游全攻略
乌鲁木齐十大购物逛街的地方 乌鲁木齐哪里购物便宜又好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