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这几种佛陀说法的方式,修学更获益!
对于空间记忆力较差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有益的训练方法。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记忆宫殿法#

明白这几种佛陀说法的方式
修学更获益!
常读佛经的朋友可能会发现,经中也有“看似矛盾”的地方,那么是佛经“弄错”了吗?为什么佛经里的说法有差异?
01
应机说法,受众不同

在生活中,母亲既会鼓励内向的孩子多和外界交流;也会让外向的孩子收敛一点,不要打扰他人。虽然都是“对外沟通”的问题,但针对不同的人,便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佛陀说法也是这样。
因为听众的智慧深浅、烦恼轻重、性情偏好、生活背景、当时的因缘等等情形不同,佛陀说法也都不同。



就像有一条路,两侧都是悬崖,佛陀看到你偏左了,就会叫你往右;看到你偏右了,就会叫你往左。但正确的方向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走中间。
这些看似不同的说法,都是为了引导不同根器的众生走向同一个目标——离苦得乐、觉悟成佛。
02
同权实二教,由浅入深


第二个原因是佛陀说法有两种方式。
一种我们称为“实教”:
是指佛陀直接、完全地阐述佛法的究竟义理——既然已经有了足够的智慧、机缘,那就把佛法最真实的义理告诉你们吧。
一种称为“权教”:
是指佛陀为了便于众生理解,用一些善巧的方式说法,这些说法在教理的意义上可能不是最圆满的表达,但却可以引导众生止恶行善,最终引入实教——既然太高深的佛法听不懂,那就“权且”先这样说吧,等时机成熟了再说高深的。

因为后者并不能概括前者,所以在部分内容上就可能有所出入。
比如《阿含经》称阿罗汉为无学,“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但按照大乘佛法,阿罗汉仅了分段生死,还有变易生死未了。
这里并不是说权教是错的,或者两者是矛盾的。
权教与实教都是正确的,只是佛陀因为听法者的根机只能理解到这一步,所以暂时只说到这一点,待其机缘成熟后,便可以由权入实。

《法华经》中著名的“三车喻”,就是由权入实的佳例。这个比喻大致是说:
面对着火的房子,为了先“哄”孩子们从房子里逃出去,长者就骗他们:“孩子们,你们喜爱的羊车、鹿车、牛车就在房子外面,快出去玩吧!”当孩子们飞奔而出后,长者就想这三车不过是哄孩子们逃出来的借口,既然孩子们都安全了,不如就给他们最好的大白牛车。这里的羊、鹿、牛三车比作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面对不愿出离的众生,佛陀先以“三乘”来诱导,让他们先开始修行、逃离火宅,随后再告诉他们最究竟的“一乘”佛法,共成佛道。
所以,虽然有些教义是不圆满的,佛教仍然承认是佛的教言,因为这些教言是通往圆满教义的准备阶段和必经之路。
03
真俗二谛,两种层面

佛陀说法时,有时是从我们常见的世间事相出发,称为俗谛;有时是从出世间的角度出发,称作真谛;有时两者也会穿插使用。
我们念经的时候,经常会用“俗谛”的视角来看经文,此时如果遇到佛陀用“真谛”角度说的部分,就不那么容易理解。
这一点在《金刚经》中尤其明显,比如那些熟悉的“三段论”——佛说......即非......是名......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从俗谛的角度看,基于我们的观察和认知,生活中确实有各种灰尘、尘土,就会认为“微尘”这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且有不少。
但从真谛的角度看,这些微尘的存在是依赖其他条件而生的,抛开这些条件,就没有一个独立、固定、永恒不变的“微尘”的实体存在。
所以在这里,须菩提先从俗谛的角度说有微尘。(“甚多,世尊。”)接着佛陀从真谛的角度说没有一个独立的微尘存在。(“如来说非微尘。”)但为了方便引导大家修行,所以用大家习惯的俗谛思考方式,用“微尘”这个假名来表述。(“是名微尘。”)
《金刚经》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破除大家对“有”的执著,进而讲述“性空幻有”的。
04
如何面对这些“不同的说法”?

我们在念经的时候,首先要理解“应机说法”的原则,要留意、思考这部经书是针对什么人、在什么情境下说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抓住这部经书的重点,所有看似不同的说法,都是为了诠释和实践这一重点。
最后,愿大家能够日日精进,福慧增长。
扫描关注华岩寺
华岩寺欢迎您
图片| 华岩寺
设计| 福 桔
责编| 照 瑛
审核| 德 信
声明| 文中图片为原创,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于重庆华岩寺;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文字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址:明白这几种佛陀说法的方式,修学更获益!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88815
相关内容
明真法师:佛陀的日常生活淡泊节省讲究卫生--学佛网一行禅师《故道白云》:佛陀的十大生命品质
《佛陀传》一行禅师著(55)终止内心的暴力 第二年的春天,佛陀给三百比丘在居楼的都城讲说了《四念处经》。这是一部关于禅修的基本经典。佛陀常说它是令人证得身心平和之道...
饮食节制是佛陀对治贪的方法
禅修是智慧的生活方式
揭开佛陀智慧之门:学习之路如何引领我们走向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饮食节制是佛陀对治贪的方法声音免费在线播放
解压的方法,解压的几种方式
人生最幸福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听听哲学家是怎么说的……
【智慧人生】学佛修行与健康生活:禅定、冥想及其他修行方法对身心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