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生命接力,半世纪家风传承 市北居民刘玉兰一家五口为捐献践诺
《呼兰河传》描绘东北民俗风情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睡前故事#
市北融媒爱市北10月24日讯(记者 崔冬妮)在青岛市市北区劲松一路社区退休居民刘玉兰的家中,相册里一张张全家福记录着这个和睦的大家庭过往的生活点滴。相册里还夹着三份特殊的“荣誉证书”——二姐的遗体捐献证书、大姐的眼角膜捐献证书、大姐夫的遗体捐献证书。这些照片和证书,共同诉说着一个普通家庭跨越三代的生命承诺,也见证着“诚实守信、爱心奉献”的家风如何从老一辈的言传身教,变成一家人刻进骨子里的行动自觉。2018年,刘玉兰家庭被评为市北区“孝亲敬老”家庭;2025年,刘玉兰获评市北区“文明市民”,被市北区推荐参评第二批青岛市“文明市民”。

(刘玉兰的家庭相册记录了家风传承的点点滴滴。摄影/崔冬妮)

(刘玉兰兄妹6人全家福。前排从左向右为刘福香、刘玉香、刘玉兰。受访者供图)
缘起感恩一场手术点燃生命之约
刘玉兰与遗体捐献事业的缘分,始于二姐刘福香的一场生死劫难。二十年前,曾是纺织厂医务工作者的刘福香患上肾病,后发展为尿毒症,每周多次的透析治疗不仅拖垮了身体,也让家庭陷入困境。“透析时要在身上造通路,一边抽血过滤,一边输回体内,好营养和坏物质一起被滤走,整个人脸色发黑,看着就让人心疼。”刘玉兰至今记得二姐透析后的憔悴模样。
幸运的是,在等待三年后,刘福香等到了匹配的肾源,在医院成功接受肾移植手术。彼时手术费用约十万元,国家政策补贴后,个人仅承担两万元,但在“万元户”都稀缺的年代,这笔钱仍是不小的负担。“这是别人给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要懂得感恩。”病床上,二姐含泪说出的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刘玉兰心中扎下了根。
术后十年间,刘福香始终记挂着这份重生之恩。她常跟家人说:“人的归宿不一定是墓地,把遗体或器官捐出去,帮医学生学本事、救更多人,才更有意义。”2015年,刘福香离世前,特意嘱托家人完成她的遗体捐献心愿。“当时二姐在中心医院去世,我赶紧联系青岛市红十字会对接医院,就怕错过遗体捐献中器官获取的最佳时间。”刘玉兰回忆,医院高效对接流程,最终让二姐成为医学院的“大体老师”,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了生命。
这场跨越生死的承诺,成了刘家家风传承的起点。刘玉兰说:“二姐用行动告诉我们,诚信不是说说而已,答应的事就要做到,哪怕是对生命的承诺。”

家风接力三代人续写生命答卷
二姐的捐献,像一束光,照亮了整个家庭的选择。2018年,大姐刘玉香离世,在儿子的支持下捐献了眼角膜,让两位患者重见光明;2022年疫情期间,大姐夫去世,同样选择遗体捐献,并应其家人意愿,定向捐给遗体资源相对短缺的济宁医学院。
“大姐捐献时,受赠者家属送来锦旗,我第一次红了眼眶。”刘玉兰说,看到亲人的生命以“帮助他人”的方式延续,她更加坚定了践行承诺的决心。2019年3月11日,她带着身份证来到青岛市红十字会,郑重签下遗体和器官捐献登记书。“我跟身边人说,遵守对生命的约定,就能给更多人带去希望。”刘玉兰说。
这份约定,很快传到了第三代。刘玉兰的女儿王婷婷是卫校医学专业毕业,上学时曾参与过遗体解剖课程。“当时全班二三十人围着一具遗体学习,老师告诉我们,这些‘大体老师’是用生命在教我们医术。”王婷婷说,母亲和姨妈们的选择,让她从小就明白“生命的价值不止于活着”。2023年,王婷婷在好朋友生日时讲述了捐献故事,朋友深受感染,当天俩人就一起到青岛市红十字会,签下了遗体捐献协议。“我妈当时还问我怎么不跟对象商量,我说这是我早就想清楚的事,是对自己、对生命的承诺。”
如今,刘家已有3人完成遗体或器官捐献(二姐刘福香遗体捐献、大姐刘玉香眼角膜捐献、大姐夫遗体捐献),另有3人签订了捐献意向书,分别是刘玉兰、女儿王婷婷及大姐家的外甥。每年清明,刘玉兰都会带着女儿到福宁园“奉献林”祭扫,抚摸着纪念碑上亲人的名字,她总说:“他们没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

大爱延伸从家庭到社区的温暖传递
在社区居民眼中,刘玉兰不仅是“捐献家庭”的代表,更是大家身边的“热心肠”。退休后,她身兼三职:家政阿姨、楼组长、社区志愿者,用行动把家风里的“爱心”播撒到更多地方。
作为楼组长,她管着两栋楼200户居民的“家长里短”。疫情期间,她每天在小区门口站岗执勤,查健康码、核实出入证,两小时一换岗,寒冬里也从没缺席;小区里的低保户老人、孤寡老人,她都记在心上,定期上门帮忙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甚至每天送去热乎饭菜。“三楼302户的老人,疫情时女儿在单位回不来,我给她送了一个月的饭,早一顿、晚一顿,因为我要上班,早饭给她准备得多一些,中午就让她热热吃。”刘玉兰说。老人的女儿后来专门上门道谢,但刘玉兰觉得“是应该做的”。
做家政的十多年里,她更是把雇主当成家人。照顾101岁的老人时,她会从家里带酱制食品、包子,甚至带着饺子馅上门做饭;逢年过节,不忘给楼下打扫卫生的师傅们送点东西;邻居老人想吃火烧,她路过就顺手买回去。“人家信任我,我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这是刘玉兰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对“诚信”的另一种诠释。

更难得的是,她还成了遗体捐献的“义务宣传员”。不管是跟邻居聊天,还是跟家政客户相处,她都会主动分享家人的故事,打消大家对捐献的顾虑。在她的动员下,邻居81岁的徐奶奶坐着轮椅让儿子带去签了捐献协议,身边的朋友也主动咨询办理流程。“有次青岛交通台采访我,就说了两分钟,记者后来告诉我,有好几个人打电话咨询捐献的事。”刘玉兰笑着说,她不过是“说大白话,讲真事儿”。
社区书记刘晓燕评价她:“刘大姐身上有种力量,能把‘小爱’变成‘大爱’。她的家庭用捐献践行承诺,她用志愿服务温暖社区,这种家风和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如今,刘玉兰依然保持着忙碌的节奏:白天做家政,晚上处理楼里的事,有空就去社区做志愿。她的手机里存着朋友咨询捐献的留言、在青岛雕塑园作为捐献代表讲话的视频,还有女儿王婷婷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月捐的凭证。“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门口来了要饭的老人,父亲就请进来让她们坐下和我们一起吃饭。现在我们做的,不过是把老一辈的善良传下去。”
从二姐的“感恩之诺”,到三代人的“生命之约”,再到社区里的“温暖之举”,刘玉兰家庭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诚实守信”的重量,也书写了“爱心奉献”的温度。这份跨越时光的家风,像一盏灯,不仅照亮了这个家庭的路,也温暖着更多人前行的方向。
来源:市北区融媒体中心
协助单位:合肥路街道办事处
记者:崔冬妮(图、视频/文)
审核:郑明德、刘笑言
编辑:戴慧慧
网址:三代人生命接力,半世纪家风传承 市北居民刘玉兰一家五口为捐献践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89179
相关内容
热心居民向青岛市北区档案馆捐赠十五件藏品王超华: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农民的仲夏节娱乐
热心市民向邹平市档案馆捐献旧物
广西千人口献血率居全国前列|热血滚烫!谢谢你们为生命“加油”
地方文献再添馆藏!文化名人捐赠图书仪式在石家庄市图书馆新馆举行
北京玉兰人家康养社区简介2024-北京玉兰人家地址_电话_收费情况整理
家门口的便民新选择!玉兰社区乐活巴士服务助力居民生活
“V蓝北京”首场宣传推介会举办,呼吁市民为北京蓝做贡献
安徽“00”后小伙捐献造血干细胞为生命“接力续航”
南丰千年望族北门刘氏源流传承考略====江西刘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