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橡胶要降价?中科院温晓东团队与北大马丁团队的这项技术突破如何让日常化工品更便宜? 2025年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温晓东研究员团队与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突破性研究成...
参加跨学科研究或团队项目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跨学科学习技巧#
2025年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温晓东研究员团队与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在费托合成反应中加入百万分之一浓度的卤素化合物,成功将二氧化碳排放量从30%降至1%以下,同时将烯烃选择性提升至85%以上。
烯烃,这个被誉为“化工基石”的物质,正是制造塑料、橡胶和合成纤维的关键原料。这项技术的突破,预示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可能迎来一波降价潮。
01 百年难题,一滴卤素的奇妙破解
费托合成,这个1925年由德国化学家费舍尔和特罗普施首次提出的工艺,已然走过了百年历程。它能够将煤炭、天然气、生物质转化而来的合成气变为液体燃料或烯烃等宝贵化学品,是现代能源化工的基石之一。
然而高碳排放问题困扰了这项工艺整整一百年。
传统铁基费托合成过程中,二氧化碳产率常高达30%左右。这意味着每投入100个碳原子,就有30个变成了毫无价值的二氧化碳被排放掉。这不仅造成碳资源浪费,还导致产物选择性下降,意味着更多的碳排放和能耗浪费。
中国科学家的解决方案出奇地简单而精妙——在反应气体中,加入百万分之一浓度的卤素化合物。
“微小的添加量,可以带来巨大的反应差异。”马丁教授形象地比喻道:“就像在烹饪中加入一滴‘分子级调味料’。”
这些卤素分子在反应中以“动态调控者”身份存在,在铁基催化剂表面不断吸附、解离、再结合,像“电子开关”一样调节催化剂的表面状态。它们阻断了水分子活化,从而切断了二氧化碳生成路径。
实验结果令人振奋:二氧化碳排放降至1%以下,而烯烃选择性超过85%。这意味着碳原子几乎全部转化为有用产物,不再白白流失为二氧化碳。
02 化工基石,烯烃与日常用品的隐形链条
烯烃,这个对大众略显陌生的词汇,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工基石”。
以上,是化工行业名符其实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长期以来,工业烯烃主要来源于石油裂解。但随着石油资源趋紧与“双碳”目标推进,开发以煤炭、天然气或生物质气化合成气为原料的绿色低碳路径成为国际前沿方向。
费托合成技术因能直接将合成气转化为烯烃和燃料,备受关注。然而,其高碳排放问题一直制约着这一技术的绿色升级。
中国科学院的这项突破,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烯烃选择性从行业平均水平提升至85%以上,这不仅是数字的游戏,更是成本的革命。
想象一下,生产同样多的塑料原料,需要的煤、天然气等原材料大幅减少,产生的废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对下游产业链而言,意味着成本结构的根本性优化。
03 成本传导,每吨烯烃降价800元的民生算术
技术的进步最终会体现在价格标签上。这项突破最直接的影响,将是每吨烯烃生产成本有望降低约800元。
这800元不是凭空想象的数字,而是来自效率提升的实在空间。
传统工艺中,30%的碳原子转化为无价值的二氧化碳被排放,这相当于每生产一吨烯烃,就有近三分之一的原材料被浪费。新工艺将浪费降至可忽略不计的水平,原材料利用率大幅提升。
同时,烯烃选择性的提高意味着后处理成本降低。从混合物中提取目标产物是化工过程的重要成本环节,纯度越高,分离成本越低。85%的烯烃选择性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分离纯化步骤大大简化。
更不必说环保成本的节约。在“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是有代价的。将二氧化碳排放从30%降至1%以下,相当于减少了97%的碳排放成本。这一项,就能为每吨产品节省数百元。
综合测算,每吨烯烃降低800元成本是一个保守估计。这对于年消费数千万吨烯烃的中国市场来说,意味着每年可能节省数百亿元的下游产业成本。
04 下游涟漪,从快递袋到汽车配件的降价空间
成本传导需要时间,但技术的涟漪效应终将触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最常见的快递塑料袋为例。其主要原料是聚乙烯,正是烯烃的下游产品。目前,原料成本占塑料袋生产成本的60%以上。烯烃价格每下降10%,塑料袋成本可降低约6%。
按照每吨烯烃降价800元计算,这意味着每生产一个标准塑料袋,原料成本可降低约0.5分钱。看似微小,但对于日均用量超过一亿个的快递行业来说,每天就能节省50万元成本。
汽车橡胶配件是另一个典型例子。合成橡胶的主要原料同样来自烯烃。一辆汽车有数百个橡胶配件,从轮胎到密封条,从软管到垫片。烯烃成本的下降,将直接降低这些配件的生产成本。
对于普通车主来说,未来更换轮胎或维修零部件的花费有望降低。汽车保养成本的下降,将进一步降低私家车的使用门槛。
家电、包装、建材、服装等众多行业都将受益于这次技术突破。从冰箱外壳到水管接头,从食品包装到化纤衣物,烯烃价格的下降将产生广泛的涟漪效应。
05 绿色红利,技术突破与消费降级的本质区别
这不是简单的消费降级,而是质量升级与价格下降的并行。
传统的降价往往意味着品质妥协或规模效应。而这次潜在的价格变化,源于技术革命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浪费减少。我们花的钱更少,但得到的产品质量并未打折,甚至可能因为成本结构的优化而提升。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绿色红利。传统的化工工艺以高污染、高排放为代价,其低价是建立在外在环境成本基础上的。而新工艺几乎实现了零碳排放,是真正的绿色技术。
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获得产品的同时,无需再为环境污染背负隐性成本。这是一种双重的福利提升——既减轻了经济负担,又缓解了环境压力。
这正体现了技术进步的本质优势: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多方共赢。企业获得更高利润,消费者享受更低价格,环境承受更小压力。
06 未来展望,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任何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都需要经过工业化放大和稳定性验证的考验。
目前,研究团队正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中试放大、长期稳定性评估,力争将这一绿色低碳策略快速推向工业化。
温晓东研究员表示:“未来,随着技术逐步推广,有望显著提升我国合成气利用、煤化工等产业的绿色转型水平,为全球能源结构优化贡献中国方案。”
这一技术不仅适用于煤制油和煤制烯烃,也可扩展至来源于天然气、生物质和废弃塑料等多种碳源的合成气转化过程,展现出极强通用性和可持续性。
预计在未来3-5年内,这项技术有望在大型化工装置上得到应用。届时,烯烃生产成本的下降将逐步传导至下游产品,最终体现在消费者价格上。
市场的反应往往迅速而直接。就在这项技术公布的同一天,多家券商发布研究报告,提示化工板块的投资机会。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更实在的可能是:明年开始,快递塑料袋会不会便宜几分钱?
.“就像在烹饪中加入一滴‘分子级调味料’。”马丁教授这样形容他们的突破。正是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滴,可能在未来几年内,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调味”出更多的实惠。
技术的进步不总是遥不可及的。有时候,它就藏在我们身边那些平凡物品的价格标签里。I
网址:塑料、橡胶要降价?中科院温晓东团队与北大马丁团队的这项技术突破如何让日常化工品更便宜? 2025年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温晓东研究员团队与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突破性研究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402789
相关内容
【科研不停歇】第4期:艺术与设计学院张辉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研究团队深渊狮子鱼研究取得更新进展
化学学院马丁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科学院团队取得突破 实现废旧塑料高效分解转化
家庭医生团队下家庭医生助理的服务模式研究
Science Advances刊发中国海洋大学团队深海细菌耐压机制研究新进展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材料学院王华平研究员团队
这支大学生科研团队不简单!突破技术壁垒,自主研发行业领先环保材料
世界顶级期刊《Cell》刊文!中国科学院全球深渊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揭秘深渊生物如何突破高压生存禁区!
能源学院“锂想生活”科创团队:让报废锂电池变成优质“城市矿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