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4岁娃囤了一整架绘本,还有50多本没拆封,一位妈妈的自省之路...

发布时间:2025-11-24 09:04

两岁的小男孩跟妈妈说:‘妈妈,我长大以后要娶三个老婆。’妈妈问:‘为什么?’小男孩认真地说:‘一个陪你睡觉,一个给你做饭,还有一个帮你洗衣服。’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每日幽默段子#

今年 7 月下载小花生后,我像打开了新世界:能记录娃的阅读打卡,还能看到同龄娃的书单、读了多少本书;

再加上进了个育儿绘本群,每天都有绘本推荐、优惠提醒,群里妈妈们晒的 “满满书架”“月度阅读量”,一下就把我的焦虑和购买欲点燃了。

直到有一天,我看着家里还有好几套没打开的绘本,而我还在找新书优惠,忍不住自问:幼儿阶段(3-6岁)的孩子,真的需要并且能读得了这么多书吗?

图片

花友 @路亚 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图来源于网络

回顾我家娃,阅读起步不算晚:2 岁起就规律读绘本,他自己会点点读火火兔的 4 本生活习惯书 + 8 张大地图,我们每晚也会读 2-3 套习惯、人际交往类的绘本(质量普通,知名度一般、市面常见)

但娃的表现却有点 “惊喜”:3 岁时就语出惊人,表达准确、逻辑完整;到娃4岁的时候妙语连珠,特别是可以用抽象的词汇进行书面化的表达。比如玩具坏了说 “这个玩具报废了”,看到京剧配色的地铁说 “这两个地铁鬼鬼祟祟的”,遇到多余的东西会清晰说 “我不需要了”。

可即便这样,我还是忍不住囤书 —— 直到某天,看着家里没拆封的绘本堆在角落,自己却还在刷新书优惠,我突然停下来问自己:3-6 岁的娃,真的需要、也能 “消化” 这么多书吗?

由于已经明显感受到自己目前的购书已经处于焦虑状态,为了不盲目囤书,我试着做了以下调整。

一、梳理“已有”:清理过龄书、整理清单

先把娃已经过龄、或者明显不感兴趣的书挑出来 —— 有的挂二手平台出了,有的送给朋友,还有些保存得好的收起来留着备用;

剩下的 “当前在读” 绘本,全摆在书架显眼处。

接着我列了张 “已购书单”,打印出来贴在书架旁 ——没整理不觉得,一整理惊讶的发现:居然囤了五六十本没拆、没读的书!等书架清清爽爽,看着眼前 “能读完” 的书,心里的焦虑突然就松了一大截。

图片

二、不着急 “剁手”,试试 “借阅 + 打卡” 新思路

接下来列出那些自己心动的图书清单但不着急买。

书可以买,但是否要着急买?除了买是否可以尝新式借阅?有些书虽然很经典,但娃不中意买回来也是占地方。

我试着去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借阅了几本波西和皮普系列图书,发现娃兴趣一般,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还好没买!不然又是斥巨资买一整套回来占地方。

图片

图来源于网络

我们家能够陪伴娃亲子阅读的时间每天也才半小时到1小时不等,前面囤的书都还来不及消化呢。

另外,在小花生打卡时,我也改了记录方式:不只记 “读了哪本书”,还会写下娃的小进步 —— 比如今天他主动问 “为什么小老鼠要藏粮食”,或者发现了绘本里我没注意到的小细节,这些记录反而让我更关注 “阅读本身”,不是 “读了多少本”。

越想越明白:比起 “读得多”,“读得深” 才更重要

虽然已经进行了调整,但是当我看到有些群友晒满满当当的书架,还是没有办法抑制住对比带来的焦虑。所以我再次发出内心的疑问:别人家的孩子真的能读得了这么多书?以及市面上还有这么多优质且经典的图书,我是否该继续买买买?

直到我开始琢磨:幼儿读绘本,到底是 “广度” 重要,还是 “深度” 重要?

我们大部分都是普通家长,不是教育学专业,陪娃读绘本无非两种方式:

一种是 “泛读”:一本书读 1-3 遍,知道讲了什么故事、大概想表达什么,就翻篇了,甚至有些书买回家根本没读过;

另一种是 “精读”:顺着娃的兴趣来,一本书反复读 —— 可能读 5-6 遍,甚至 10 遍,不刻意玩绘本游戏,但每次读都会多问一句 “为什么”,或者跟着娃的目光关注他发现的细节。

图片

图来源于网络

哪种方式会更适合幼儿呢?试想一下,阅读一本书就好像交一个新朋友,刚开始先混个脸熟,判断喜不喜欢,再根据自己的喜好程度决定要不要深交,一旦深交了就会去判断对方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关注到对方的一些小细节、小习惯。因为足够熟络,从而和这个人建立起友谊带来某种温暖的情感。

对 3-6 岁的娃来说,“反复读一本喜欢的书”,就是他们吸收知识、建立情感的方式。所以我们家更愿意选择后者的阅读方式。按照这种方式,一套书已经够用好几个月,就算是穿插新书,买三五套也已经够用了。

还有个小纠结:过龄的旧书要不要收起来?

我家有套火火兔的生活习惯绘本,娃 2 岁就开始点读,现在 4 岁了,偶尔还会翻出那本《便便火车》读;

《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和 16 本火火兔故事书,更是百看不厌。之前总觉得 “书过龄了就该换”,怕娃总读旧书打不开新视野,但后来发现:旧书就像娃心爱的旧玩具,只要他还喜欢,就有留着的意义。

图片

另外群里晒自己娃喜欢读哪些书,其实无形中也放大了 “数量感”,但在一个优惠群里,又有谁会晒 “哪些书买了没读”“哪些书孩子不爱看”,所以“满满的书架”背后也有可能藏着和我家一样的 “囤书未读” 情况,只是没被说出来而已,而这种沉默洽洽是社群焦虑的来源之一。

最后...

道理想通了,可身处社群里,“对比焦虑” 还是会冒出来。直到我回到自己的信仰里,才慢慢找到答案:孩子是上天赐予的 “产业”,我们做父母的,不是 “主人”,只是 “管家”。之前总焦虑 “书单不够丰富”“没买够经典绘本”,却忘了问:此刻我的孩子,最需要从书里得到什么?

购书群营造的是一种“拥有即掌握”的错觉,这本质上是一种消费主义文化。买了优质的书,似乎就等于给了孩子优质的教育。但孩子的生命丰盛,不在于拥有满架绘本,而在于从所拥有的书中汲取了多少真理与生命。我是管家,不是主人。 即便我囤积了大量的书目,主若不喜悦又有什么益处呢?

现在我会这样做,也想分享给同样焦虑的妈妈:

1、为书架祷告: 在清理书架或下单购书前,先问自己:“这些书是娃真的需要,还是我自己的贪婪和焦虑?” 帮自己分清 “想要” 和 “需要”;

2、践行“一进一出”原则: 买新书前,先感恩这本旧书带给娃的快乐,然后把旧书转送或卖掉 —— 既不浪费,也学会节制;

3、看重 “读书的人”,不是 “读的书”:我想传递给娃的,是对阅读本身的喜乐,而不是对囤书的热爱。继续记录孩子阅读时的惊喜细节,捕捉圣灵在孩子生命中动工的亮光,感受智慧者赐予他的独特洞察力和生命力。养娃路上,我们总容易被 “别人的标准” 带偏:别人的娃读了 100 本,我家的是不是太少?别人的书架堆满经典,我是不是漏了哪套?但其实,没有 “完美书单”,也没有 “必须达到的书量”。比起满架绘本,娃能从一本书里读出乐趣、学会表达、感受到爱,才是阅读真正的意义。支持小花生持续分享真实教育好经验不要忘记点赞、转发、收藏哦!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给4岁娃囤了一整架绘本,还有50多本没拆封,一位妈妈的自省之路...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409598

相关内容

麦芽妈妈APP省钱攻略:母婴好物低价囤,宝妈省钱神器必备
当妈一年,分享几个让人惊喜的低成本养娃技巧
最近囤了不少绘本,这五大亲子阅读技巧让买书钱不白花
50岁妈妈做什么项目赚钱,50岁妈妈做什么工作好
一岁孩子如何轻松学英语?妈妈超省心法
我的25个带娃小妙招,新手妈妈一看就能懂!
广州宝妈将厨房切一半,为5岁儿子打造“3㎡卧室”,娃喜欢还实用
当妈第一年书单——看过50多本育儿书籍后,我最推荐的四本
3种绘本借阅平台的使用心得(书袋龙,书袋熊,博鸟绘本)
给妈妈设计养老房(一)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