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不耐受症

发布时间:2024-11-29 02:23

选择低敏或无乳糖食品,减轻乳糖不耐受症状。 #生活技巧# #居家生活技巧# #健康饮食建议# #饮食过敏防范#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治疗

预后

饮食

护理

预防

概述

食物不耐受症是一种对摄入某些特异性食物而出现的超敏反应,在进食后1h即可发生症状。可发生在各年龄段,与IgE介导的速发型食物过敏反应不同,IgG介导的食物不耐受属迟发性反应,常由多种食物引发,特异性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可引起肠道及全身多组织炎性反应。此病经过正规治疗后,患者能够恢复良好,但不排除复发的可能性。

就诊科室 儿科、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Food intolerance 疾病别称 胃肠食物不耐受症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皮炎、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水电解质紊乱 治疗周期 1个月 临床症状

肠易激惹、头痛、偏头痛、疲劳、行为异常、荨麻疹

好发人群 敏感体质的人群、6个月以上的婴儿 常用药物 氢化可的松、氯雷他定 常用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检测

疾病分类

食物不耐受症主要分为3种类型,包括体内缺乏分解酶、食物过敏、食物成分过敏。体内缺乏分解酶是患者体内缺少分解某些物质相应的酶所引起,食物过敏是由于患者对食物过敏,导致这些食物不能被肠道所接受引起的;食物具有某些化学成分容易造成过敏。

病因

食物不耐受症最主要的病因包括体内缺乏分解酶、食物过敏以及食物具有某些特殊的化学成分,如亚硝酸盐、柠檬酸黄、苯甲酸盐等。

主要病因

体内缺乏分解酶

食物不耐受症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内缺乏分解酶,包括乳糖酶、蛋白水解酶、脂肪酶等。

食物中成分过敏

引起全身反应的食物,有大比目鱼、米、虾、谷麦食物等。食物不耐受的发生机制可能涉及免疫反应、酶缺乏、药理作用等多个方面,但不包括致病微生物、化学毒物、刺激性食物的毒性反应及对食物的主观厌恶。常见的不耐受食物包括牛奶、鸡蛋、小麦、玉米、坚果、大豆和贝类等,目前可对90余种食物进行检测。

流行病学

据统计,人群中有高达至少50%的人对某些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婴儿与儿童的发生率比成人高。多数食物不耐受的患者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和皮肤反应,但不仅限于此,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种食物不耐受可能出现极不相同的症状。

好发人群

6个月以上的婴儿,饮食内容上从单一的母乳转而开始添加各种辅食,会首次接触到很多新的食物成分,容易患病。

敏感体质的人群容易出现对食物不耐受的症状,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和皮肤反应,比如腹泻、过敏等。

食用了具有某些化学成分的食物的人群,如食用了不符合标准的咸菜、小作坊生产的零食等。

症状

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肠易激惹、头痛、偏头痛、疲劳、行为异常和荨麻疹,部分患者可诱发哮喘发作。食物不耐受与多种慢性病有关,可累及消化、神经、心血管等全身多个系统及皮肤,其中以消化系统最为常见。

典型症状

循环系统

食物不耐受症会引起血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头晕等症状。

消化系统

食物不耐受症会影响消化道,产生恶心、腹痛、腹泻、口臭、嗳气、胀气等症状。

皮肤系统

患者会出现湿疹、面疱、指甲和头发脆性大、荨麻疹、皮肤干燥等症状。

神经系统

食物不耐受症会导致焦虑、困惑、忧郁、暴躁易怒等症状。

呼吸系统

出现气喘、慢性咳嗽、咽喉痛、鼻腔分泌物增多、鼻后黏液分泌、慢性鼻窦炎等呼吸道症状。

肌肉骨骼系统

食物不耐受症会累及肌肉骨骼系统,造成关节炎、关节疼痛。

并发症

食物不耐受症常并发皮炎、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常出现口唇水肿、血管性水肿、紫癜、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晕厥等并发症。

就医

当患者出现血压升高、腹部不适、慢性咳嗽等症状时,应当积极就医,通过血常规检查、血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检测等进行诊断,需注意和其他相似症状的疾病作鉴别。

就医指征

患者出现血压升高、肥胖、腹部不适、慢性咳嗽、口腔溃疡、湿疹、头疼等指征时,需要及时就医。

当突然出现头疼、头晕、偏头痛,伴随睡眠质量下降,出现持续性腹痛、急性腹泻等症状时,要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对于食物不耐受小儿患者可到儿科就诊,成人可到消化内科治疗。

医生询问病情

是在吃了某种食物之后出现的不适症状吗?

主要存在什么症状(如头痛、恶性、呕吐等)?

症状出现持续多长时间?

有无药物治疗史?

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

抽取血约2毫升,机器分析血液成分,检测嗜酸性粒细胞,明确是否存在过敏反应,及排除感染等其他原因造成的类似症状。

血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检测

抽取血液,检测血液中对相应过敏源产生免疫球蛋白E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对相应物质的过敏反应。

粪食物残渣检查

通过观察患者的粪食物残渣中是否有脂肪小滴,对食物不耐受症进行辅助诊断。

诊断标准

当怀疑是食物不耐受时,将通过患者做粪食物残渣检查、血液学检查,确认患者是否患有食物不耐受症。粪食物残渣为确定是否患有食物不耐受症的最主要检查手段。食物不耐受患者的食物残渣为脂肪小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查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不耐受的程度。

鉴别诊断

食物不耐受症要与其他相似症状的疾病作鉴别,例如腹泻、皮疹等。如腹泻一般是食用被病毒、细菌、寄生虫所感染的食品,因此激发肠胃炎而引起腹泻;皮疹一般由明确的过敏源或过敏物质引起。而食物不耐受症的病因不包括细菌、霉菌、病毒、刺激性食物的毒性反应和主观厌恶某种食物的心理反应,以此可以相互鉴别。

治疗

食物不耐受症是可以治愈的,但不排除复发的可能性。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调整饮食结构。

治疗周期

食物不耐受症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个月。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主要是为了减轻过敏反应、减轻体内炎症,常用药物有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

肾上腺素

主要是为了抗过敏治疗,严重过敏反应时,可以使用肾上腺素,常用药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补液盐

当出现过敏性休克时,需要给葡萄糖及生理盐水按比例配置的液体快速静脉滴注,以便扩充血容量,保证血压。如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避免脱水,需要少量多次口服补液盐,每排稀便一次,需要遵医嘱口服补液盐。

支气管扩张剂

主要是解除因过敏导致的支气管痉挛,一般通过雾化给药,常用药物有沙丁胺醇。

降压药

 主要用于缓解高血压症状,常用药物有卡维地洛片、缬沙坦胶囊等。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不需进行手术治疗。

预后

食物不耐受症经过正规治疗后,患者能够恢复良好,并不排除复发的可能性,需要注意随时调整饮食结构,如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后期的休克,甚至死亡。

能否治愈

食物不耐受症患者,经过正规治疗后,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食物不耐受症一般对患者的正常寿命没有影响。

饮食

饮食调理

食物不耐受症患者需避免食用不耐受的食物及其制品,避免让不适宜的食物持续损害机体,可选用其他耐受食品补充身体所需营养,保证营养均衡、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护理

食物不耐受症患者日常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生活中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合理膳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耐受的食物,严格遵医嘱用药。

日常护理

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患者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不得擅自停药或增减药物,避免病情复发。

预防

预防措施

婴儿出现食物不耐受时,要密切关注婴儿是否有腹痛、腹泻等症状。食用的食物在一段时间内尽量不要再次食用。

对敏感的食物要避免食用,如含添加剂比较多的食品、方便面等。

参考文献

[1]杨焦峰,王伟娟.新乡市258例体检者食物不耐受监测结果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0,37(3):251-254.

[2]李小雪,史立军,食物不耐受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哈尔滨医学大学学报,2019,53(5):517-519.

[3]江启钦,黄和,郑竞等.对903例人群食物不耐受相关症状调查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1,05(5):295-298.

网址:食物不耐受症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07371

相关内容

食物不耐受 ≠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食物敏感和食物不耐受,傻傻分不清
食物不耐受与食物过敏有什么区别
食物过敏VS食物不耐受,你分得清吗?
如何鉴别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
食物不耐受和过敏有什么区别
食物不耐受与普通过敏源检测的区别
食物变应性和不耐受性怎样预防比较好
食物过敏症状
口服耐受——食物过敏预防与治疗的变革之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