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美育知识体系的跨学科融合

发布时间:2025-05-05 20:12

科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学习成为趋势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科技创新与教育#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陈 霞(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文化和教育体系一直非常重视和强调美育的作用。从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董仲舒的“礼乐教化”,到王国维的“最纯粹之快乐”、梁启超的“趣味教育”,再到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都蕴含着中华美育精神所追求的完善人格与和谐人生的“大美育观”,从而也形成了中国传统美育区别于西方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既强调心性修养,也注重技艺传承。

  经过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当代中国美育一方面在夯实基础理论和拓展研究方法等层面深度推进,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当代中国美育研究的哲学根基,开拓出美育研究的教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美学等若干研究方法和路径,形成了美育研究理论的系统化和学科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在美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特别是在学校美育方面,教材编著、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不断取得新进展,并结合新兴技术媒介形成了很多学校美育的新路径。同时,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美育学科建设的元理论支撑相对单一化、思想文化发展与美育实践不均衡等。面向未来,构建中国美育的学科化理论支撑与学理性知识资源,应倡导跨学科路径,在革新过时的知识范式、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的同时,构建贯通古今、融合中外的跨学科美育自主知识体系。

  强调美育的跨学科研究,并不是说要“非学科化”“无学科化”或“泛学科化”,中国美育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学科化基础之上。这是因为,美育研究的学科化首先是美育理论研究的学科化,我们应该在新时代语境下自觉推动中华传统美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际上,早在20世纪初期,王国维就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了“美育”概念,其后,杨恩寰、蒋冰海、曾繁仁等都对美育学知识建构和学科建设进行过专门系统性论述,逐渐纠正了以往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的“小美育观”。时至今日,“美育学”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名词概念变为兼具理论与实践品格,并涉及美学、教育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融合的独立的交叉学科。而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美育学必须有自己的“本体”,也就是确定的研究对象、学科边界以及知识体系。同时,美育学又是一门实践性的应用学科,从这个角度看,又不宜过于强调逻辑的规整和理论的抽象。基于此,中国美育学的发展既要对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和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又要面对当下中国文化和教育的现实问题;既要葆有美育理论的元知识创造活力,又要面向多学科协同交叉的美育实践。换言之,既要从美育学的本体论、价值论、存在论等元理论角度取得新突破,又要从美育的实施途径、评价机制等实践角度有新应对,最终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由此可知,美育的跨学科化不是各个不同学科之间的简单相加或融合,而应是一种结构性的创造——跨学科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种知识变革,而且意味着其体系的多元化与可塑性。因此,不能简单地把美学、艺术学或教育学等学科固有的概念、范畴直接“拿来”,而应根据美育活动的性质、实施过程以及价值目标等具体情况,在借鉴和融合其他学科的基础上,确立起美育特有的概念和范畴。例如,优美与崇高、意境与意象等美学基本范畴,应结合美育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创造性改造后再引入其中;而对于教育学和艺术学中很多方法论层面的内容,同样可以放到美育学的教学实践中。对此,不少学界前辈已经做出了积极探索。例如,曾繁仁认为,中国美育学要走到社会与学科的前沿,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学科的范畴体系,他结合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中国传统美学的生态智慧以及中国学校美育的现实而提出的“审美力”“多元智能”“生活的艺术家”等美育概念,就是跨学科视域下美育学自主性表达的体现。为此,我们应结合当下中国教育文化现实和全球文化发展趋势,积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象的美育标识性范畴;在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同时,积极通过跨学科融合的美育实践锻造出新的美育学知识范式,确立中国美育的主体性地位和标识性概念。

  需要强调的是,在当前新技术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美育及其知识体系应当注重探讨如何培养一个更加全面、立体、大写的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对人文学科的介入,审美教育正在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传统美育的现场感、具身性等美育方式正在被数智技术所改写。当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再现《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过程时,观众所获得的不只是视觉震撼,更是对西方美育二元对立范式的解构。中国美育未来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技术工匠”,而是培养有温度的创造者、有情感的传递者和有责任感的公民。在数字技术的文化场域中,美育所要培养的除了人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审美批判力外,还应该包括人的数字媒介素养,从而使人们在虚拟空间中也能实现“诗意的栖居”。一些学者一直倡导运用数字云平台、大数据、跨界联网等新技术参与当下的美育教学实践,当下中国“数字技术+美育”的教育新模式如用当代技术激活传统美育符码,以东方智慧重构现代美育产业等,也正在通过技术赋能与实践教育的“双向解码”形成美育现代化的中国范式,这种技术赋能艺术不是多学科之间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技术的机械复制,而是通过算法逻辑与传统艺术的对话,在跨学科的赛博空间中重新建构独特表达机制。也就是说,新技术条件下中国美育应坚持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经典教育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目标。

  总之,推进中国美育跨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是实现美育知识从分化走向整体、从依附他者走向独立自主、从外在自在走向内在自为的转变过程。当然,我们在推进美育跨学科知识体系融合的过程中,也要防止为了强调自身理论的独特性和系统性而陷入“知识化”的惯性陷阱,从而忽略更为根本的育人指向。因此,中国美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坚持整体性、开放性和对话性原则,在拓展其内涵和边界的同时,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和全球视野的人才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5日 07版)

[责编:董大正 ]

网址:推动美育知识体系的跨学科融合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30028

相关内容

美育+核能科普,跨界融合点亮“绿色生活”
如何科学推进5G与教育深度融合?
跨界智融,共育未来: 叫叫与一线教育者共探科技教育融合新范式
呈现融合之美,培育审美品位
艺术史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
央行等四部门将联合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 倡导科学理财和合理借贷
跨界合作对传统工艺品创新的推动
跨学科学习方法论与实践.docx
科技与艺术的跨界融合
以评价改革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