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为何离我们越来越远?
为什么星星看起来那么亮?因为它们离我们很远,但发出的光穿越了大气层。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轻松幽默的生活方式# #轻松笑话#
如果单单从缺少在森林里、草坪上、溪流边玩耍的机会来看,从小在乡村长大的孩子似乎与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互动机会,因而不可能面临“自然缺失”。
而城市孩子却遭受着严重的“自然缺失”,他们会更多地面临着近视、肥胖症、动作协调性差、语言表达能力差、忧郁焦虑、对自然界生物冷漠或恐惧、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等。
然而事实却不尽然。
自从2005年美国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振臂疾呼要“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自然缺失症”已经越来越被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界所认同。
谈及儿童“自然缺失症”的根源,大体上有如下三个共识:
城市化,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远离乡村田园,生活学习在绿地和公共空间缺失的“自然荒漠”;
教育分数化,以考分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体制,导致中小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业上,而过少关注与学习“无关”的校外活动。家长在这个潮流的裹挟下,也较少关注儿童与自然的链接;
娱乐电子化,度过塑料玩具充斥的幼年,又迎来电子产品触手可及的童年。有限的课余时间,交给了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由于陪伴时间受限,且有环境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诸多顾虑,家长也乐于让孩子用电子产品打发时间。
以上这些因素,无疑给孩子接触自然制造了多重障碍。然而,结合U然自然教育的多年实践,我们想尝试更加深入地探寻:何为“自然”?为何“自然缺失”?谁在“缺失”?
01
何为“自然”?
从广度上看,一草一木、一春一秋是自然,河流山川、花草虫鱼是自然,厨房里阳台上有自然,衣柜里冰箱里有自然。
尽管截至201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且未来还会更高,自然缺失只是量上的相对减少,与自然互动的机会和方式并不会有质的缩减。
参见庄主·庄主学院第十一期,木工及花艺体验课
在城市的普通家庭里,阳台上的花卉、盆景,鱼缸里的水草、游鱼,都是生机勃勃的自然。厨房里的米面油盐酱醋茶,酵母、香叶、豆蔻、桂皮、花椒、葱姜蒜,可做五彩面食的菠菜苋菜桑葚紫薯,可做电流实验的马铃薯,可测试是否有生命的鸡蛋,都无一例外的,藏着大自然的密码。
香皂盒里,是否可以有亲手制作的手工皂?书架上,是否可以有亲手制作的书签和文具?墙上,是否可以有自己制作的植物标本画框、枯枝枯叶装饰?
当自然体验的引导缺位,一切便因习以为常而被漠然视之。把自然教育带回家,玩转厨房里的自然、阳台上的自然,必然可以创意无限乐趣无限。
室内版萌宠乐园,已席卷20余个大中型城市
同时,在城市化的潮流下,除了植物园、动物园、昆虫馆、标本馆等专业科普教育场地外,越来越多的自然教育场景,已经被开发成为可以购买的体验式商品,比如市区常常可以在专项导师指导下的木工坊、花艺坊、陶艺工坊、皮具工坊等等,比如已经席卷中国20余个大中型城市、投资动辄数千万、拥有上万平米空间的室内版萌宠乐园。
在一些都市自然体验中心里,电子化、数字化、VR技术的综合运用,通过全方位、多角度、过程压缩,也为自然体验的跨越时空、身临其境提供可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城市化,为自然教育产品的丰富化、科技化、商品化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02
为何“自然缺失”?
如果单单从缺少在森林里、草坪上、溪流边玩耍的机会来看,从小在乡村长大的孩子似乎与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互动机会,因而不可能面临“自然缺失”。
而城市孩子却遭受着严重的“自然缺失”,他们会更多地面临着近视、肥胖症、动作协调性差、语言表达能力差、忧郁焦虑、对自然界生物冷漠或恐惧、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等。
然而事实却不尽然。
2019年10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首份《世界视力报告》显示,中国城市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达67%,他们推测这一现象源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和学校教育系统”。
在此之前的2019年8月20日,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报告显示,周末,乡镇农村儿童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108.18分钟)明显高于城市儿童(88.40分钟)。农村儿童的近视率正从城市孩子的一半,迎头赶上!
肥胖症也已不再是城市孩子“专利”,农村“小胖墩儿”越来越多。成都市疾控中心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成都农村地区儿童肥胖率不断上升,其中,在部分年龄段甚至超过了城市儿童肥胖率。2015年,在8岁儿童年龄段,城市女生肥胖率为8%,而农村女生肥胖率则为9.7%。相信这一趋势不限于成都,近些年也可能更加强化。
从小在乡村长大的孩子,在自然里无忧无虑玩耍的孩子,可能知道竹编草编,知道掏鸟窝,知道哪里的野果好吃,知道哪里的野菜可以采来喂牛喂羊,知道蚂蚁搬家预示着雷雨到来、知道新燕衔泥预示着又一年的春天。
但是,自然教育,还应引导孩子更加深度地探索自然,比如自然农法、自然文学、自然科学、自然艺术、自然时尚生活等等。
遗憾的是,很少有孩子知道牛羊的蹄印、野兔野獾野狼蹄印里的动物学奥秘;很少有孩子知道水蓼与古人的辣味情结,知道农田里常见的土豆、红薯、玉米、芝麻、胡萝卜、辣椒、西红柿等等都是餐桌上的“老外”;很少有孩子关注到,自然里有数学的对称、黄金分割,有科学和艺术的奥秘。
很少有孩子会去关注"蒹葭苍苍"里的芦苇,《采薇》里的野豌豆;很少有孩子会在随手扔掉的洋葱皮、石榴皮、核桃皮里、枇杷叶里,探寻乡间草木染色的智慧和传统;很少有孩子知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物候学原理。
他们很少会把野花野草枯树枝采了去,插花成艺术,或者把芒草选了去,把自己家门口种出一个勃勃生机的秋天;他们很少会去分辨,什么是馨香、清香、暗香、暖香、幽香,什么是牙白、杏黄、桃红、草绿、葱绿、橘黄、猩红、鹅黄、绿茸茸、蓝盈盈……
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把儿童放到自然中去,他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与自然互动、深度互动。自发的、浅表的、散乱的自然游戏,无法持续有效克服“自然缺失”。
03
谁在“自然缺失”?
与城市儿童、乡间儿童的“自然缺失”相似,我们这些成年人也同样面临“自然缺失”。成年人的世界里,和自然相关的元素也在日益减少,玩转自然的本领也一样缺位。
在U然自然教育的实践中,成年人、亲子家庭的出现,为这个结论给出了更多的印证。他们中有相当大的比例,不懂自然、不愿意玩、不会玩、不会有智慧有创意地玩。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儿童参与自然体验的热情,也会因为家长的不鼓励、不参与、不热情而受到削弱。
还有我们大量的在校老师,因为自然知识的欠缺,在自然教育基地里,也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不认识动植物还在其次,对自然体验的理解、参与引导的积极主动性也有待提高。
04
小结
自然,距离我们有多远?可能就在目之所及、唾手可得的眼前身边。
我们不缺自然,缺的是自然教育!
城市化、教育分数化、娱乐电子化是“自然缺失症”的表层原因。“自然缺失症”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教育的缺位!
对“自然缺失症”的愈加关注,源于大众对自然意识、健康意识、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这一“病症”的“患者”已经不限于城市的儿童,乡村的儿童,甚至还包括了学校老师在内的成年人。
要“对症下药”,便需要回归到自然教育本身。
自然教育,不仅仅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寓教于乐、实践感知,更是让孩子乃至成年人,在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奇妙、生命的多彩,从而获得个体生命最为宝贵的最初的感动体验。这份感动也是艺术的来源,是科学的启蒙,是他们人生路上的原始记忆,是他们感情丰富的基石。
简单的照搬国外经验和课程、用军训替代校外教育、用教官替代自然引导师,只能是骑驴找马的权宜之计。自然教育,要有系统化的人才培训、特色主题的课程开发、针对性的时间规划和项目规划。
所幸近三年来,我国教育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把校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考核体系。从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到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再到2018、2019年劳动教育的稳步推进,学生和老师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校园,将书本知识与真实自然、现实生活建立链接。
所幸2019年4月1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已发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面向公众开放的自然教育区域,做好自然教育统筹规划,打造富有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加强对自然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所幸越来越多的自然教育民间机构、NGO、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休闲庄园、特色乡村小镇加入到了自然教育的行列,探索自然教育的中国之道,探索治愈“自然缺失症”的中国“药方”。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中国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人,开辟自然教育中国化的有效路径。让我们一起期待,“自然缺失症”消失于中国的那一天!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杂志2019年11月刊第1期。本公众号引用时,对原文有改动。
网址:自然,为何离我们越来越远?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21127
相关内容
手机智能语音助手为何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手机智能语音助手为何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离不开手机?
【绿色低碳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近】
我们,越来越愿意为设计买单了
现在的人越来越自我
为什么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
让我们活得越来越舒服的5个小建议
“穿了三种鞋,人生不如意”,若想生活越来越顺,远离这3种鞋!
离我们越来越近的生活助手:电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