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爱无能?!

发布时间:2025-07-07 13:23

不同型号无人机性能和价格差异大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无人机使用#

——所有逆来顺受的忍耐,都是渴望被爱

前段时间,蒋方舟在《奇葩说》中大方谈到,如何治愈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一时进入公众谈论的语境。

这是个自我隐藏和伪装的时代,很多人跟我一样,一直以为忍让是种被忽略的美德。然而,一个讨好型人格,如闪电一般让我这种逆来顺受的人突然如雷灌顶,我讨好父母、讨好爱人、讨好朋友,我有没有讨好过自己?如果,在这种亲密关系中,我都没有办法表达真实的自己,我算爱他们吗?我有爱的能力吗?

1)每次的体贴退让都源自恐惧失去

什么是爱的能力?在爱情里,简单说来,不就是喜欢你,我能勇敢追求,你爱我,我能许诺你未来,不爱了,我们能够平和地挥手告别。无论怎样,我,在这段恋爱关系中,都有能够主动表达、选择情感的自由意志。

这个时代,有太多方式、太多渠道告诉一群人——拒绝,是自我保护机制,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对他们来说,一句“NO”真的难以启齿,因为他需要我,委屈只是暂时。

“我们分手吧。”小钱终于发出了五个字。一小时后,电话第六次响起,面对男友的苦苦挽留,小钱想到其实他还是需要自己,他还爱着自己,如果分手了,男友生活会一团糟,双方父母会争吵,自己一个人决定让这么多人陷入困境,小钱没有办法拒绝,这五个字失效了。

在爱情里,相互满足对方需求,是促进感情亲密的润滑剂,这种讨好是可以看见两个人共同前进的脚步,是爱的能力不断增进的良性循环。

但对讨好型人格来说,并没有处在亲密关系的中心地带。他们站在对方画定的领地边缘,对方需要向前时向前,需要后退时后退,没有自己的期望与需求,就算有也不会轻易说出,更不敢贸然拒绝。迎合对方、讨好对方,将被动接受他人“内化”为主动表达自我,通过无条件满足对方的要求,满足自我爱的需求,是支撑着讨好型人格爱下去的信念。

但每一次次体贴的退让真的是爱情的样子,真的可以说是拥有健康的爱的能力吗?

“我错了,其实上午喝点热水,我就可以陪你去了。”

“没关系啊,我自己去买就是了。”

“我错了,其实也没那么不舒服。”

纠结了一下午,小钱终于忍不住向男友“承认错误”,自己因为经期不舒服,拒绝了陪男友去办贷款。

日常生活中,小钱一般不会拒绝男友,每次拒绝后都会陷入反思与自责,索性觉得还不如爽快答应,大家都开心,自己委屈一下不算什么。

讨好型人格一再退让,不是不在乎自己,而是更在乎感情,只要他在,感情在,我就是被爱的。只要他满足了,高兴了,我们就可以稳稳地走下去。

他们总能敏锐地觉察出爱人的需求,但对方如果有不满的行为、言语,甚至是表情,都会让他们主动反思自我,是不是我做错什么了?他会不会因此离开我?另一方面,他们害怕失去,一旦提出需求被拒绝后,也会不断责怪自己,为什么会提出这么“无理”的要求,他会不会就烦我了?再也不理我了?

讨好型人格无条件的退让,长此已久,会让对方误以为是个性格温顺平和、容易相处的人。其实,讨好型人格在无条件迎合的不健康恋爱关系中,由于长期忍受与压抑,对双方都会是极大的伤害。一方面对方无法获知讨好型人格的真实想法,一味索取,不断入侵人我界限;另一方面,讨好型人格无法宣泄日积月累的负能量,以至于出现无法弥合的裂痕。

另一方面,讨好型人格又极其敏感,特别善于察言观色,由于他们能够觉察出别人的需求,因此他以为别人也都是像他一样,同样能够觉察出自己的需求。一旦这种觉察力和迎合意愿不对等,讨好型人格会认为关系失衡,加之进一步讨好,不断确认关系的耦合度、亲密度、坚韧度,如果对方只是表达正常的喜怒哀乐,讨好型人格的玻璃心立刻就碎一地。

不断迎合、敏感脆弱,每一次的体贴退让都希望被深深拥抱,都渴望被深爱。由于对人与人关系的不确定、缺乏安全感,讨好型人格害怕拒绝,害怕失去,害怕孤独,在不断迎合中,忘却、丧失了主动选择的能力,主动爱的能力被消解,“爱无能”而不自知。

2)自我失语,他人即是地狱

Sherry Pagoto博士(Psychology Today许可心理学家)指出,讨好型人格是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而不是人格障碍。但这种不健康的行为模式却折射出不健全的自我,在爱无能中自我失语。

萨特在《自由之路》中谈到,我看见自己是因为有人看见我......,他人在这里不是对象,也不可能是对象,而同时,我又仍然是他的对象,但并不因此而消失。

自我的形成依赖于自我与他者的差异、依赖于自我成功地将自己与他者区分开来,而他者在凝视我的过程中又不断形塑自我,从而成为互为对象的存在。健全的自我与他者,是相互控制与相互完善,但讨好型人格在爱情关系中,由主体“我”完全沦为了对象的“我”,在同对方相互凝视、相互竞争的情形下,主动让渡了主体的意志,在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中,主动被对方的意识所支配,主动被客体化、对象。在这场爱的支配权中,讨好型人格深深陷于他者的凝视,将他者的感受、话语、评价作为重塑自我的准绳,主体失去了话语权,自我失语了。

同时,讨好型人格又在敏感的玻璃心中,不断否定自我,导致自我在反思中反复断裂,断裂的自我同一性,使得主体在爱中的能动性和自由意志遭受制约。在这场爱情中,“我”对“你”没有丝毫的控制权和所有权,你被无限放大,我习惯缩小自己,我无法表达,你也不懂我,我渴望被爱,你却不知道真实的我。在真实的我与你眼中的我的不断错位中,我以为我们越走越近,也许我们却背道而驰。

3)从一米阳光是自我的回望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于已经相对稳定和固化的自我来说,改变性格几乎是颠覆性的变革,涉及到要改变赖以生存的维系社会关系的方式,很大程度是自我否定。

但真实的自我与他人眼中的自我错位过于极端时,讨好型人格会试图作出改变,这需要从意识层面和行为层面两方面进行改变。

从意识层面,需要认识到自我总是不断完善的。

罗曼罗兰写过,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在不同年龄阶段,主体面对的时代语境、社会关系、自我诉求是不同的,外界和内在皆在变,自我怎么可能会“静止”。所以要从意识层面,打碎自我稳定的神话,其实固定的“自我”其实并不存在,改变性格的某一方面也并不是全盘否定,只是在自我与世界、自我与他者、自我与自我的关系中,探索更自洽的方式。

当“性格改变就是全盘否定”被祛魅后,讨好型人格应该摆脱他者凝视的控制,从专注于客观评价转变到主观评价之中。因为,对于自我来说他者是不可知的,我们无法断定他者的意识是否与我们完全相同。我们同样无法断定,他者的行为和语言是否可靠地反应了他者的意识,因此,他者是绝对地、无限地存在于自我的意识之外。

既然意识之外的存在是不可控的,自我本就不该以他者的行为和语言作为自我世界的准绳,专注自我、释放自我才是改变的核心。以自我为中心,关注内心真正的需求,不害怕失去,你会发现这样的自己也很美。

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下时代的语境正在慢慢从防御型转向主动型,人们更关注和赞赏的是通过努力的主动获取,被动谦让反而被视为弱者。

渡边淳一说,人类世界中,只有爱情不会进步。

爱的能力也不会退步,并历久弥新。爱情最美好的样子是在对方的身上看见自己,健康的亲密关系是你我的相互依偎,而不是只看到你,看不到我。

网址:讨好型人格=爱无能?!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38419

相关内容

心理健康小贴士:你知道讨好型人格吗?
智慧型人格
老年人友好型住宅设计探讨(31页)
性格与兴趣爱好
讨好别人,才是最大的“精神内耗”?这份“自救指南”一定收好
九型人格第四型:艺术型,自我型
提升人生幸福感的秘密:培养你的输出型爱好
听心格爱 系统的10大好处:破解人际困局,构建和谐关系
让爱无碍:老年人友好型家居适老化设计案例分享
抽烟被抓==检讨1500字一朋友抽烟被抓了1500字检讨写10 爱问知识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