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构建儿童美好课程

发布时间:2025-07-08 16:44

儿童社交技巧训练:友谊建立课程 #生活技巧# #育儿建议# #育儿课程学习#

在生活中构建儿童美好课程

【摘 要】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去进行,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从幼儿的生活入手,从幼儿身边的生活汲取营养,无疑是课程生活化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教育需顺应“生活教育”理念,给幼儿园课程更多创造;教育需尊重“生活教育”理念,给幼儿园课程更多自由教育需追随“生活教育”理念,给幼儿园课程更多自主。

【关键词】

生活即教育;顺应;尊重;追随

【正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新《纲要》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则为我们对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幼儿园课程需要生活化,即课程可以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既可以由教师预设,又可以由师生共同引发或幼儿自发生成。

一、“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夯实界定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的核心。对此陶行知有过很多论述,其内涵十分丰富。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

为什么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认为是生活中的矛盾使然。他说:“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所以说,“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

二、“生活化课程”追寻的教育目标

1.“生活化课程”的发展基础——“感受与情感”

感受是灵魂的语言,情感是学习的开端。一旦幼儿开始表达自我感受,学习的广度、深度都会扩展,对自己、对世界也有了更深的觉知。传统的教育总是强调知识对幼儿的影响,幼儿的情感与感受似乎很少被关注。因此,生活化课程开始就从记录幼儿的感受与情感入手,倾听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与评判。感受是灵魂的语言,更是个体内在对自我的洞察。这些感受与情感的表达也往往意味着一个人灵性的觉醒。幼儿对事物、对自己、对他人,都有着很强的敏感度和洞察能力。幼儿越是能够回归本心本性,就越能感染成人,他们和教师的相互关系,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生质的改变。教师会从内心深处热爱幼儿、尊重幼儿、钦佩幼儿。

2.“生活化课程”的重要依托——“知识与认知”

知识是学习的砖瓦,认知是头脑的体操。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幼儿觉知到自我的存在与成长,进而完成主动发展的过程。认知也是生活化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幼儿通过认知获得的知识在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介质作用。没有知识,感受无从依托。人类在多年的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不管知识体系多么严谨,它也只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达。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幼儿有自己的知识系统,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即使不借助符号学习,也能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知识。

在课程的探索中,我们发现,生活化的课程似乎能唤起幼儿原有的、内在的经验系统。当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幼儿内在的知识体系是怎样的,但可以确定的是,借助于外在力量,能够唤起他们内在的知识经验。我们能做的除了唤醒,就是帮助他们把零散的经验结构化,形成较为稳固的体系。对于幼儿而言, 知识的获得也不是为了知识本身,而是为了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大发展。现在,我理解的幼儿发展含义是“幼儿通过知识的学习,觉知到自我的存在与自我的成长,进而主动成长的过程”。对他们来说,知识只是一把开启发展之门的钥匙。

因此,在生活化课程里,我们并不强调用教授的单一方式进行学习, 而是在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过程中,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自我建构。如果我们观察幼儿的学习会发现,他们首先通过感官探索外部世界,然后在思维层面自行整合。这个过程中,如果幼儿没有和真实的事物接触,没有真实的探索和体验,那么,所谓的感知和学习都会变得毫无意义。获得知识、满足发展的最佳方式就是在生活与游戏中学习。

3.“生活化课程”的立足点——“动作与技能”

身体与动作是不仅是学习的工具,也是学习要达成的目标。运用感官和动作学习不仅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同时,伴随着情感形成的‘技能’, 还会永久保留,成为生命深处的记忆。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三个领域。于是,我们看到:行动练习可以形成一些重要技能(技能一般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还能和知识一起内化为个体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能力。 但这个技能的定义显然不能满足生活化课程的需求。我们发现,运用感官和动作学习不仅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同时,伴随着情感形成的“技能”,还会永久保留,成为生命深处的记忆。我们试着在生活化课程里,将这种“技能”的获得作为课程的落脚点。这种“技能”也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能力,必须靠个人的努力才能完成,这有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当幼儿带着意义感进行操作时,也会将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创造,依托在个具体的事物上。 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能够唤起幼儿原有的专注 、坚持、不怕困难、不断探索的学习品质。

至此,我们将“感受与情感”“知识与认知”“动作与技能”确定为生活化课程的三块基石。因为它们既是形成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也是课程的方向与追求。对我们而言,课程的探索过程,改变的不单是课程本身,它带来的更是一次思想深处关于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的变革!

三、“生活教育进课程”尝试的实践探究

1.顺应“生活教育”理念,给幼儿园课程更多创造

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是一个现实的动态的过程,将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还原为现实生活也许是不可取的,但尽可能利用现实生活环境实施幼儿园课程却是必要的。现实生活是感性的,真实的,多样的,现实生活蕴含了许多发展的机会,在现实生活活动中,有许多变数,这是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的重要资源。课程可以顺应“生活教育”理念,给幼儿园课程更多创造,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一起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又是他们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应被及时地纳入到课程和活动中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经验受到了真正的重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镜头一:本土真实,自然创造

我们将水稻植入幼儿园种植园里,让幼儿观察它的生长过程,成熟后留下的稻草即可以让幼儿动手制作,还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会给幼儿一种成功的喜悦,并且这些玩具还会有一不同的玩法,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玩的兴趣。“生活化”课程,让幼儿在体验中感知生活,回归生活实景,这点对现在的幼儿尤其珍贵。探索、实际操作才能有真实感受,幼儿从被动听取到主动参与,学习更主动、更有效,幼儿们也会脑洞大开,就会激发很多创新的想法,这些都有利于幼儿发挥创造性。生活化的课程里,每个幼儿都是创造家。

2.尊重“生活教育”理念,给幼儿园课程更多自由

《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幼儿在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情绪性的特点,他们的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受情绪的支配,当他们被某种事物或想象所吸引而兴奋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是异常活跃,头脑里的问号特别多,语言表达也生动,容易接受成人对他们的教育。幼儿园课程开放性、低结构的特征,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是对幼儿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与幼儿分享。这时要尊重“生活教育”理念,给幼儿园课程更多自由,教师就是一个倾听者、观察者,分析与回应幼儿的疑问与需求,随时准备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教师也可能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启发幼儿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活动。教师还可以是一个合作者、学习者和欣赏者。活动成为师幼共同探索新知和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自然与和谐,给幼儿园课程更多自由。

镜头二:体验尝试,自由快乐

每年十月是我们幼儿园的劳作月,不管对幼儿们来说,还是对老师们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体验。伴随着“农耕园”里蔬菜的收获、择洗、制作,幼儿感受蔬菜从菜地到餐桌的奇妙过程。在老师的帮助下,幼儿还亲手制作了一份紫薯饼,要知道,这里面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在家里,爸爸妈妈未必会让他们去尝试,可是在幼儿园,我们却允许幼儿大胆体验。打鸡蛋、和面糊、练习均匀的搅拌,这些生活常见技能既锻炼了幼儿们的精细动作,也激发了幼儿们创造积极生活的兴趣。吃着美味的紫薯饼,幼儿兴奋、雀跃、满足的表情跃然脸上。生活化的课程里,每个幼儿都是生活家。

3.追随“生活教育”理念,给幼儿园课程更多自主

《课程指南》中提出:生活教育要强调在做中培养,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在“生活”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让生活活动生活化、实景化。幼儿的学习和他们生活的环境是一个整体,追随“生活教育”理念,运用幼儿生活中的现有经验,并且创造充分的机会、提供丰富的生活化环境,将教育元素有机整合,能使他们在亲身活动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这样的学习才是自主的,这样的发展将是全面的。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替代,也不可直接控制,主张让幼儿自己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自己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关于物质世界和人际交往中的种种直接经验、体验及思维方式。

镜头三:生活感知,自主探索

“生活化”课程是建立在探索的基础上的,帮助幼儿了解他们所见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利用幼儿对事物天生的敏感度,引导他们观察,启发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通过这些外在的认知与内心产生联接,形成自我学习的某种独特技能。我们为幼儿开启一系列生活探索课程,让幼儿亲自体验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带着情感和感受去认知,相信更能唤醒他们内心的力量,同时能形成不断探索、不怕困难的学习品质。生活化的课程里,每个幼儿都是探索家。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也是一种教师与幼儿共同的体验。对于幼儿来说,生活化课程意味着游戏与快乐,当然更是最大的发展可能性;而对于教师而言,生活化课程则意味着无数的可能性。这种课程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是随时随地在幼儿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让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索,实践,进而深入研究。

网址:在生活中构建儿童美好课程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43924

相关内容

回归儿童生活: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本质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幼儿园课程建构中的实践
胡华:“生活化课程”构建的三个阶段——从儿童到文化,再到对话
在生活中融入生活陈鹤琴课程思想对幼儿园课程建构的启示与活用.docx
生活 · 游戏 · 儿童 | 高质量幼儿园课程的生命力就在其中!
二十四节气课程 浸润儿童美好生活
本真课程:回归儿童真实生活
游戏到审美:教育引领与儿童美好生活建构
儿童美好生活与教育空间的重构
从儿童的生活探寻幼儿园课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