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学及其实践意义

发布时间:2025-07-10 14:55

生活美学心得10:简约风格的美学理念及其实践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美学心得# #家居美学心得#

【摘要】:当今社会物质丰富,人们却呈现出多种多样精神空虚的状态,生活美学取得空前发展的当下,量的提高无法掩盖质的不足,观照古人的生活方式或许可以为商业和市场主导生活情趣的当下带来些许启发,本文以李渔的《闲情偶寄》和沈复的《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其生活美学观点,及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生活美学;闲情偶寄;浮生六记;李渔;沈复

一、关于生活美学

在当下,生活美学或者说生活审美更是渗透到日常,但大众美学活动不再集中于经典的艺术门类,如小说、诗歌、散文、绘画、戏剧、雕塑等,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泛审美艺术门类,如广告、电影、流行音乐、时装乃至装饰装潢、园林设计、城市规划等,艺术活动场所也不仅仅限于与日常生活有所距离的高雅艺术馆、展览馆,而是遍布于大众日常生活空间,如城市广场、购物中心、城市花园和超级市场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和生活场所,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已融为一体。

生活美学取得空前发展的当下,量的提高无法掩盖质的不足,观照古人的生活方式或许可以为商业和市场主导生活情趣的当下带来些许启发,因此本文选择以李渔的《闲情偶寄》和沈复的《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其生活美学观点,及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意义。

二、《闲情偶寄》和《浮生六记》

体现明清时期人们生活旨趣的《闲情偶寄》共八部,分为《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撰部》、《种植部》和《颐养部》,涉及生活美学的方方面面,李渔对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物、花木、器玩、饮食、庭院、居室都给予美学阐释,生发出其独特的关于生活美学、人生哲学的概括,并有很强的实用性,不仅探讨审美,还涉及如何创造美,因此有“日常生活小百科\"和“家居有事之学\"之称。杜书瀛先生曾说:“李渔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古代的热情倡导者和鼓吹者,尤其是它的理论阐发者和积极实践者”,将李渔定位为“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美学大师”。林语堂也曾言李渔的著作“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是中国人休闲艺术的袖珍指南”。

《浮生六记》共六卷,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其中后两卷已遗失,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首创和绝创。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形容《浮生六记》“为例外创作”,他认为《浮生六记》的例外之处在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了夫妻之间的真挚感情。林语堂还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反复引用《忆语》、《浮生六记》的家庭片段,称他们是艺术生活的典范。

三、生活美学、《闲情偶寄》、《浮生六记》研究概况

如今,生活美学已成为中外当代美学研究的新的关注点和当代世界美学发展的新趋向。自2005年第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专著《日常生活美学》(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出版已愈十个年头,它由安德鲁·莱特与乔纳森·史密斯共同主编,收集了当代国际美学家对生活美学的各种讨论文章。2007年,日裔美籍学者齐藤百合子结合环境美学研究和日本文化传统出版了《日常美学》(Everyday Aesthe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其后国内外对生活美学的探讨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关于李渔的研究已经很全面且比较深入,涉及他的生平经历、人格思想及作品解读等,但生活美学研究较少,且大多是讨论其生活美学理论而非实用性更强的美学实践领域。目前可以搜索到相关专著愈四十部,与李渔相关的各种文章近千篇,其中李渔及其作品简介愈二百篇。对李渔研究多是从其戏剧理论到其人再到其小说戏剧作品,而国外的李渔研究也多是从其小说戏剧作品谈起再谈其人,基本没有美学和生活审美方面研究。

关于《浮生六记》的研究百年以来大致围绕七个方面进行,分别为作者生平行迹研究、《足本浮生六记》后二记“ 真伪”问题的研究、艺术成就研究、思想内容价值研究、陈芸形象研究、比较研究和英文译本研究。对其生活态度、生活美学的研究较少,或只是在论述中稍有涉及,未针对此命题做专门探讨。

四、《闲情偶寄》、《浮生六记》中生活美学的体现及其实践意义

1、关注生活

在传统的个人价值标准“治国平天下\"面前,李渔坦诚自己“庙堂智虑,百无一能”,不过这并不妨碍李渔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他认为对生活本身的关注就是一种价值。正如他所说:“吾谓技无大小,贵在能精;才乏纤洪,利与善用,虽寸长尺短,亦可成名。”因此,游历山河、营造园林、发明制作生活用品、欣赏和点评妇人的气质妆容、种植花草树木、关注日常饮食和养生、交际应酬、钻研戏剧等等都成为了李渔的审美关注点,对美的欣赏、感受和创造早已经点点滴滴浸润到他的日常生活中。

《浮生六记》主要记录家庭生活,芸娘发明的“活花屏”,制作的“梅花盒”,还有插花的建议,这些细碎的事情并不令人感到索然无味,原因在于作者在描述日常生活中所寄寓的对生活、对妻子的真情。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是首部用散文体描写家庭生活的作品,作者也如数家珍般记录了和小宛一起经历的往事。描述的也都是琐碎的事情,如焚香、插花、针线、衣饰,如写小宛善于烹饪:“姬性淡泊,于肥甘一无嗜好,每饭,以芥茶一小壶温淘,佐以水菜,香豉数茎粒,便足一餐……他如冬春水盐诸菜,能使黄者如蜡,碧者如苔。”

现代人们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包袱,可以毫无负担地关注生活本身并提高生活质量,但并不代表做到了关注生活本身。人们生活在各种高科技所创造的便利和舒适中,相对于不断富足的物质财富,精神上的贫瘠越发明显。在对物质的追逐中,人们越来越缺少批判和反思的意识,也越来越看不到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动人之处。《闲情偶寄》和《浮生六记》可以启示我们去思考日常生活的价值意义,有助于我们摆脱对物质财富的盲目追逐,重新关注日常生活本身,关注身边的日常事物蕴含的美好,关注如何为自己创造一种具有生活美学的生活方式。

2、关注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肯定自我的存在和意义在《闲情偶寄》中多有体现,如在《声容部》中,李渔谈到女性化妆时不免得意地夸自己“不止为风雅功臣,亦可谓红裙知已。”在《居室部》中,讲完窗栏借景的多种方法后,说“但其于得意酣歌之顷,高叫笠翁数声,使梦魂得以相傍,是人乐而我亦与焉,为愿足臭。”在《器玩部》中,谈到自己发明制作的笺筒时说到:“有嗜痴之癖者,贸此以去,如偕笠翁而归。\"除此之外还把自己发明的炉瓶香印命名为“笠翁香印”,称《颐养部》中阐述的疗病诸药为“笠翁本草\",这些无不提醒着读者李笠翁其人地有价值的存在。李渔对自我的关注还表现在李渔对原创性的要求,他最忌讳与人雷同,强调不论是作文还是做事都要独出心裁、别有新意。《闲情偶寄》中沈复同妻子陈芸在品诗赏画、对酒高论、山水游玩以及对艺术的独特爱好中也时时张显出自我本真个性,乐得享受生活的朴实自然之美。

这些对自我的肯定、对创新的强调、本真自我的坚持都可以为我们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反观自我时提供参照。

参考文献:

[1]刘雨梅.李渔生活审美研究综述——以《闲情偶寄》为考察对象[J].阴山学刊,2010.

[2]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杨,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

网址:生活美学及其实践意义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52783

相关内容

【话语中国行】“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及其中国实践意义
周洪宇提出“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及其中国实践意义
生活美学的价值取向及其现实意义析论
实践哲学丛书 生活中的意义
生活美学的价值取向及其现实意义析论(论文范文)
审美教学的内容及其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高炳亮:马克思生活观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意义
新实践美学的生活美学建构
实践哲学与美好生活
绿色生活的实践与意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