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添加”被误读,背后是健康观的单一化

发布时间:2025-07-11 02:32

在背包的外部口袋放一些小零钱,以防被误认为是你的目标。 #生活常识# #日常生活小窍门# #出行建议# #旅行中防止丢失物品#

原创 健康报 健康报

评论

2024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等4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6项修改单。从今年2月8日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这一“新国标”正式实施。

在“新国标”正式实施的新闻评论区里,一些网友留言,“强烈要求国家禁止添加剂的生产及应用”,“告别添加剂,迎接健康美食新时代”。伴随着更多的人对食品添加剂过度使用表达担心,近几年来,“零添加”食品在超市货架上随处可见,很多食品商家也强调自己的产品“无添加”。从这里,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多种因素正在干扰消费者,导致其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出现单一化的倾向,与科学理念产生冲突。

市场监管总局曾就食品添加剂发布一段科普视频。从视频中可知,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历史悠久。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提升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使食品更安全、更耐储存、更好吃,有助于健康。无论是天然提取还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只要通过风险评估,获得批准并按标准规范使用,其安全性并无高下之分。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部门对食品添加剂一直实行严格的准入和淘汰机制,过去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往往源于违规使用“非法添加物”或滥用食品添加剂。因此,食品添加剂“零添加”只是听起来美好,实际操作起来既不现实,也不科学。

但这些年,针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一直存在。一些消费者缺乏对食品添加剂功能、分类及安全标准的全面认知,看不到食品添加剂在防腐、保鲜、改善口感等方面的作用;忽视剂量等因素,将食品添加剂与有害直接挂钩,认为“零添加”就等同于安全。

这种单一化的认知,与信息爆炸时代网络传播的信息碎片化、非专业科普泛滥等不无关系。比如,短视频、社交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一般讲究“短平快”,很少系统性传播健康知识;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网络平台根据用户偏好推送内容,致使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用户反复接收负面案例;有关食品添加剂的谣言往往利用情绪共鸣快速传播。而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焦虑,打着“零添加”的噱头进行营销,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知。

对食品添加剂认知的单一化,本质上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的认识从“吃饱”转向“吃好”,更关注饮食对健康的影响,这本是一件好事。信息爆炸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消费者更方便地获取健康知识。但从“要健康”走向“知道怎么做才能健康”,消费者仍需得到帮助,弥合自身认知与科学理念之间的差距。

弥合这种差距,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治理的参与度很重要。从2020年开始,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活动。今年1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推出的全国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民意征集系统正式上线。消费者直接提出需求,市场监管部门组织抽检,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并对不合格食品进行核查处置。这对于帮助消费者化解误解、消除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让消费者“吃得明白,活得健康”,需要帮助其树立科学、理性的认知,而不是被某个标签牵着鼻子走。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原标题:《“零添加”被误读,背后是健康观的单一化》

网址:“零添加”被误读,背后是健康观的单一化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54834

相关内容

读懂食品添加剂,“零添加”食品真的更健康吗?
被误解的食品添加剂.doc
如何看待食品添加剂?零添加食品一定更健康吗?
【科普】“零添加”“纯天然”更安全健康?不一定!
零添加包装,更健康的生活:包装零添加广告法助力绿色环保
别被食品包装上的“零添加”忽悠了
果蔬干竟是“热量刺客”?不要再被“健康零食”背刺了
果蔬干竟是热量刺客?不要再被“健康零食”背刺了
《零添加做零食》
年度最佳“背锅侠”!你对食品添加剂的误会太深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