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融融“烟纸店”

发布时间:2025-07-25 07:08

科技金融助力普惠金融,让更多人获得金融服务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科技改变生活# #科技金融#

《繁花》落幕,大家一定对“黄河路情报局”——景秀烟纸店印象深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烟纸店,是上海街头巷尾一种独特的市井符号。

电视剧《繁花》中的景秀烟纸店

具有独特生活韵味的上海街头弄口,充满着旖旎多姿的市井风情,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段难忘时光,演绎着一个个悲喜故事。街头弄口折射出的五光十色,培育着上海人的视觉和感觉,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上海街头的烟纸店

许多上了年纪的上海人差不多都有对弄堂口“烟纸店”(小杂货店)的记忆。早在20世纪20年代,租界上就出现了一种外国烟纸店,老上海称之为“士多”(store),为外侨家庭以及有需求的人服务。这种烟纸店在30—40年代发展到顶峰,是当时上海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在《人约黄昏后》《花样年华》等影片中都有对这种烟纸店的特写。作家程乃珊女士曾经写道 :

“它们一样大多是单开间门面,铺面布置要井井有条得多,不像老式烟纸店私人生活空间一览无余。当街往往一只红底白字的可口可乐时代的冰箱,侧面一道嵌着讲究的小格车边玻璃的弹簧门一推就叮咚一声,正在埋头看报的老板就笑眯眯抬起头。这样的店铺看似洋气却往往拥有一个很中国的名字 :大成、福和公、同泰、大昌……只是看那铺面看那地段,想来公私合营时是挤不进小业主行列横要戴上资字头帽子的。”(程乃珊《烟纸店和士多铺》)

这是洋场上烟纸店的情形。这种“士多”铺,很快为华人所仿效,扩展到上海城区的所有街头弄口,从20世纪40—70年代,这种烟纸店星罗棋布地遍布于上海城区各地,大大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的烟纸店,拿着雨伞的小顾客与店员

考察烟纸店的店名由来也是很有趣的,有三种说法 :一是人们常去店里买香烟和草纸,烟纸,故名;二是旧时出售香烟,都配有成套的香烟牌子,制作相当精美,甚至可以单独出售,所谓烟纸即指香烟牌子;三是创设的当初本来叫“胭脂店”(上海话中“烟纸”与“胭脂”同音),后由于居民生活需求变化,胭脂淡出,烟纸成分增加,故名为烟纸店。无论是哪一种说法的烟纸店,都是上海传统人情的便利店,与洋场里的“士多”铺有异曲同工之妙。烟纸店做的都是薄利多销的小本生意,但对周围的人群来说又必不可少,这就是那个年代烟纸店的存在价值。

旧时的烟纸店在门口柜台售卖香烟

上海卷烟厂生产的老牌子香烟

上海的烟纸店一般开设在石库门弄堂口或在弄堂的过街楼下,这种店因为没有什么雇员,小本经营,就是老板与老板娘,也叫“夫妻老婆店”。烟纸店一般门面都不大,单开间足矣,大致是前半间有个营业柜台,后半间生活兼做仓储,阁楼上是老板一家人睡觉的地方,有个后间也是堆放货物做仓储杂用。空间不大,经营的商品却不少,居民的日常用品如酒、香烟、自来火、肥皂、草纸、毛巾、牙膏、面包、针线、纽扣、灯泡、十滴水、仁丹、雪花膏、蛤蜊油等,应有尽有。除此之外,还有小学生用的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练习本、刀片、墨水等。最引人注目的是柜台上通常有个铁架子,铁架子向上斜放着几排大玻璃瓶,里面放着盐津枣、盐津条、奶油桃板、弹子糖、棒棒糖、花生牛轧糖、鱼皮花生、话梅、柿饼等零食,到了夏天还会放上两只高高的热水瓶卖棒冰,一只装着橘子味棒冰,另一只装赤豆棒冰。

烟纸店也售卖糖果等零食

上海康福食品厂的赤豆冰棒包装

光明牌棒冰

搪瓷冰棒保温瓶

烟纸店的最大特点是营业时间非常长,每天清晨,老板把排门板拆下,露出不大的玻璃柜台的窗口,直到入夜才打烊。门口通常挂着一个小灯,照亮夜行人的归途。即使已经打烊关门了,你有急需去敲敲排门板,老板也会匆匆披上衣服来为你解忧,例如居民晚上急需灯泡、洋蜡烛之类,只要敲一下烟纸店小窗,所需东西立马能够买到。其次是烟纸店可以赊账,店主与顾客因同在一个社区,一来二去,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都是老熟人了,时间一长就形成了彼此的默契和信任,烟纸店老板记下赊账顾客所赊之物,还掉以后则用粗记号笔划掉,对顾客来说,非常方便。当然,许多烟纸店还供应油、盐、酱、醋,乃至雪花膏等日用品,且都有零拷服务,一般家庭主妇在家里菜炒到一半,发现豆油或酱油不够了,通常会叫小孩子拎着油瓶去烟纸店购买,这个时候,老板也会和颜悦色地将生意做好,保证童叟无欺,银货两讫。烟纸店方便生活,所以很受市民的欢迎。

烟纸店是过去的“24小时便利店”

店主一般都有点年纪,和蔼可亲,一副童叟无欺的样子,许多烟纸店大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就已存在,店主们多是子承父业,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没有合适的工作,规模又小,也不可能公私合营,就让他们保留了下来,自给自足地生活。到1966年前后,“唯成分论”盛行,这些烟纸店小老板都因为成了“小业主”而战战兢兢地生活。原先的店名,旧上海的痕迹太浓,大抵一一被铲除,于是成为没有店名的小店。

烟纸店具有灵活的商业模式,例如香烟,可以论条论包买,实在尴尬了也可以拆包论支买 ;豆油、酱油可零拷,雪花膏也可以零拷,顾及了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节俭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 ;油桶、酱油瓶等容器的循环使用,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烟纸店店主普遍和顾客保持友好亲密的关系,顾客来买东西,顺便和店主聊个天、开个玩笑之类的屡见不鲜,这相对现代标准化的超市服务来说,反映了人际融洽的情感价值。

零拷用的勺子和漏斗

不过,话说回来,烟纸店确实也是物资短缺时代的产物,到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开始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商业布局也在升级换代,各种超市、便利店出现。大潮之下,烟纸店相继转型、关闭,连“烟纸店”这种称呼也渐渐为人们淡忘了。今天各种名目的超市、便利店,窗明几净,整齐划一,标准化作业,反而没有了当年烟纸店那种散发着家常热气和烟火气的温情与实惠。如今,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岁月悠悠,历史上产生的东西,也会在历史中消亡。烟纸店作为上海弄堂的一种符号,承载着几代上海人的情怀和故事,已经成为上海的文化记忆而长久流传。

电视剧《繁花》中的烟纸店

烟纸店已成为上海的一种文化记忆

END

文章选自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上海六千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编制:王江凌

审校:石梦洁

原标题:《人情融融“烟纸店”》

阅读原文

网址:人情融融“烟纸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92704

相关内容

让阳春白雪融入人间烟火
创新金融服务助燃城市“烟火气”
清明手作油纸伞体验:诗韵与人情交融,新风尚来袭!
浓浓烟火气与馥郁书香交融 菜市场旁开出一家美食书店
烟台中行开展“汇聚金融力量,共创美好生活”金融知识宣传活动
当金融服务融入消费场景
让心理学融入烟火日常!济南这家店数载春节 “听雨撑伞”
成都上演海尔AI生活秀:科技融入烟火人间
非遗文化融入烟火生活
传统文化与美食烟火相融,在乐山感受历史文化名城的生活美学丨万千气象看四川·文旅融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