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菜场“变形记”

发布时间:2025-08-25 12:29

用剩饭剩菜创作‘剩菜变形记’,倡导珍惜食物。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烹饪乐趣体验# #日常琐事漫画#

  【聊聊咱的城市①·一线讲述】

  这里,有着人间最动人的烟火气,也折射出城市文旅新趋势——

  老菜场“变形记”

  编者按

  “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这是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每一个目标,都是对人的关注。

  城市发展,以人为本。本版今起推出“聊聊咱的城市”系列报道。公园、书房、菜市场、博物馆、社区商圈……在街旁巷尾的每一处细节里,重新认识我们的城市。

  第一期,让我们走进那街旁巷尾的菜市场。

  您注意到没有?今天,我们身边的菜市场,其实已经悄悄变了样!

   菜市场上演“非遗秀”

  讲述人:海南海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会会长 黄垚森

  以往,非遗展示往往集中于博物馆、剧院或文化中心,容易让公众产生“高不可攀”的疏离感。如何打破这种疏离感?我们灵机一动:何不在菜市场举办非遗活动?

  要知道,菜市场作为城市最具烟火气的公共空间,是市民日常生活的核心场景,且菜市场的人群结构具有天然优势,覆盖不同年龄层和社会群体。在菜市场里,非遗将不再是展柜中的标本,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鲜活存在,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于是,从去年端午假期起,“海口菜市场非遗生活周”在金贸文华菜市场举行起来,以“烟火中遇见非遗”为视角切入,在菜市场中通过创新展演、深度体验等形式,展示了52项非遗内容。

  活动中,最吸引眼球的是“非遗创演秀”。当模特身着精美的黎族树皮衣、黎族服饰,手持黎陶、东山草编,在摆满新鲜蔬菜瓜果的摊位前款款走过,在场的市民都直呼“耳目一新”,纷纷掏出手机拍照。还有非遗传承人腰上缠着腰织机,足尖撑着脚踏棍,展示国家级非遗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定安粽子烹制技艺、临高烤乳猪技艺、海南粉烹制技艺……这些让人流口水的非遗技艺在菜市场里呈现,那真是太契合了。不少到市场买菜的市民看了我们的展示之后,食欲大增,转身就到摊位购买相关食材。

  此外,我们还专门设计了契合菜市场环境的“吃瓜群众”“摸鱼达人”“‘豆’你玩”等生活技能小游戏,把日常餐桌上的食材变为游戏道具,吸引市民游客深度参与,而游客完成任务就可获得非遗文创等奖品。这种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方式,增强了市民对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的兴趣和了解。

  没想到,一系列活动从线下火到了线上。各平台上“海口菜市场非遗生活周”话题转发及播放量超过六千万次,很多人留言:“买菜还能欣赏非遗艺术展,真是好看、好玩又好逛。”“从来不去菜市场的我突然就‘种草’了。”我们也收到了多家菜市场负责人的邀约,希望能把非遗展示搬进更多菜市场。

  今年,我们计划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与非遗购物节结合,打造更多融合文化、美食与购物的沉浸式非遗生活场景,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非遗与现代商业的双向融合。

   微更新演绎新故事

  讲述人:陕西西安碑林区特色街区和总部楼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柴华

  位于西安城墙脚下建国门内的老菜场,曾是碑林区最具生活气息的菜市场之一。这些年来,老菜场的设施逐渐陈旧,业态也显得单一。我们深知,城墙是西安的文化脊梁,也是文旅资源的“黄金纽带”。老菜场,正是历史遗迹与市井烟火的最好见证。

  于是,升级改造之初,我们便确立了“保留原居民生活状态”与“延续市井风貌”的核心理念,用“微更新”与“轻改造”的方式,努力让老菜场与城墙文化深度交融,打造“城墙下的新烟火”。在不动“筋骨”的前提下,将7栋建筑划分为“寻味”“悦夜”“有戏”三大板块——“寻味”区保留了摊贩的叫卖声和百姓家常的烟火气;“悦夜”区用灯光艺术点亮了夜晚的市集与天台;“有戏”区则通过小剧场和艺术展览让老空间焕发新场景、讲述新故事。

  要想让老菜场吸引人来,环境非常重要。碑林区统一对街区周边的道路进行修缮,铺设青石板路面,增设照明设施;对原有花坛进行绿化升级,打造“四季有景”的街巷景观;将街角原有建筑拆除,打造成为街区的“口袋公园”。这些改造不仅提升了环境品质,更让游客与市民共享同一片烟火气——阿姨们买完菜后在花坛旁歇脚聊天,年轻人逛完市集后顺道喝杯咖啡,满足多种生活需求。

  地面环境整好了,屋顶、夹缝等空间怎么办?我们架设空中连廊和观景平台,把这些闲置区域巧妙地转化成“落日市集”“天台音乐会”的举办地。现在,它们可受年轻人欢迎了。

  改造后的老菜场,大不一样。从文创店、设计师工作室到咖啡馆、民宿;从“菜篮子生活节”到“元宵灯火园游会”,新鲜的业态、丰富的活动,让这里从单纯的市集升级为文化秀场——艺术家在水果大棚顶创作的巨型涂鸦,让买菜的大爷也驻足拍照;非遗手作、国潮国粹展演等,让传统技艺及文化有了新粉丝。

  如今,老菜场不仅入选住建部“全国城市更新示范项目”,获得“西安夜经济示范街区”等多项荣誉,更成为家门口的“诗与远方”。街区客群从60岁为主降至20岁左右,年轻客流增长40%,2024年接待市民游客超1000万人次。许多游客感慨:“这里既有老西安的烟火气,又有新潮的玩法,像穿越了时空一样。”

   旧市集迎来新流量

  讲述人:浙江杭州西湖区北山街道松木场农贸市场经理 陈琦

  记得当初看到松木场农贸市场竖起围挡,我心里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这个有着近30年历史的老菜场终于要焕新了。忐忑的是,改造后的松木场,还能不能留住那股熟悉的烟火气?

  现在回头看,答案早已在一张张笑脸中揭晓。松木场农贸市场回来了。干净敞亮,充满了艺术气息,却依然是那个街坊四邻拎着菜篮子,悠然走进来的地方。

  松木场农贸市场离西湖很近,步行不到一公里,周围密集分布着体育场路、保俶路、王家弄的小区,近两万居民在这里采买日常用品。过去,这里摊位老旧、地面湿滑、灯光昏暗,虽然烟火味浓,但总觉得差点儿意思。

  这次改造,我们在设计上动了不少心思。门头以木质为基调,搭配绿植点缀,显得自然亲切。市场内部,油纸伞轻垂,墙面点缀着传统农具、鱼篓、油灯,把西湖边的渔耕文化娓娓道来。步入其中,仿佛置身一场小型展览,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文艺气息。

  环境变了,那摊位呢?改造期间,老街坊韩美俊大姐不止一次打电话来问:“我最爱的那家面摊不会没了吧?”我告诉她,这次改造坚持的一条原则就是,在提升环境、引入新业态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保留原有的邻里关系、熟悉的经营氛围:摊位的位置基本不变,买菜的、喝茶的、打招呼的,还是那些熟面孔。这不,市场回归的第一天,韩大姐就乐呵呵地找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面摊。

  除了保留市民熟悉的老商户,这次升级,我们还专门引入了轻餐饮、新茶饮、连锁品牌早餐店,让松木场真正成了一个可以“逛、买、吃、休憩”的生活空间。

  每天早上,任先生这样的老客人总是习惯性来这里,先挑选一把新鲜的绿叶菜,再点一笼生煎,配一杯现磨拿铁,悠闲开启一天。“上班前先来吃碗面,下班路过再拎点菜回家”,成了周边上班族的生活方式。

  更让人欣喜的是,开市没多久,就有香港、苏州的旅游团专程来打卡。他们感慨:“这里干净得像个美术馆,还能感受到最地道的杭州生活味道。”而这份“味道”,正是松木场最宝贵的底色。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市场里不少老摊主开始主动转型。卖了近30年水产的王阿姨,自己在市场门口开起了奶茶店,闲暇时也能和来买菜的年轻人聊上两句,乐在其中。她笑着跟我说:“我要跟上松木场的节奏,接住这波‘新流量’。”

  有人说,想了解一座城市,就去逛逛它的菜市场。我想,松木场就是杭州的一扇小窗。未来,我们将继续策划更多小型文化活动,让松木场成为既有“颜值”又有“温度”,还能不断焕发生机的城市客厅。

   老街市变身新地标

  讲述人:福建泉州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经理 施康宁

  沿着泉州市中心那条古老的西街慢慢行进,过开元寺约200米,就是西街菜市场。以前,上午是市场营业的时段,电动车、小车、摊贩、市民挤在一起,嘈嘈杂杂的;下午,随着市场闭市,一切喧嚣又归于沉寂,只剩下收摊后的大叔在店门口打牌消磨时光。

  2022年,我们开始筹备市场改造提升计划,陆续增加夜市、茶馆等经营项目。2023年,在市委文明办、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共同努力下,着手解决市场中的难事、杂事,累计共同巡查50余次,把曾经杂乱无章的小摊贩纳入“星级”“文明”考核序列,终于破解了流动摊贩占道、投诉处理难等老问题。当年,西街老菜场就获得了“福建省五星级文明集市”荣誉。

  更有意义的是,这份烟火气,不仅有往日买卖、讨价还价的声音,还有更多新鲜的动静——在顶楼“7FUN天台”,我们开展了“火天大有·七番文化艺术复合展”、“一页泉州”开放麦等文艺活动,让潮流音乐、街头艺术、南音南戏展示轮番上演。潮流文化与在地文化的碰撞,吸引了近千名青年到来。他们有的一手拎菜、一手举手机,打卡分享;有的跃跃欲试,也想加入进去呢。

  原本老旧的市集,变身泉州的文化新地标了。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3年、2024年,西街老菜场人流量较前一年同比增长30%,其中外地游客和年轻市民的占比明显上升。在社交平台上,西街老菜场已成为泉州旅游“必打卡”点之一。

  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索性在这里开起“烟火之上”民宿,提供手绘古城地图,帮助游客穿梭在美食、古迹和生活的缝隙间,成了旅行达人必推的“保姆级”攻略。数据显示,民宿日均入住率超过70%,网络好评达96%,在本地民宿中名列前茅。

  烟火气不只迎来了客流,也留住了人心。“7FUN天台”不仅是文化展示地,还成了名副其实的“人才之家”——创业青年、返乡学子、文旅行业同仁在这里举办“青年人才之夜”“头雁沙龙”,说梦想聊合作。每次活动,我都能看到一些刚实地考察完市场、沾了点辣椒味的青年人,转身又在咖啡厅碰撞出了思维新火花。

  从事旅游业多年,我看到越来越多游客离开高楼大厦、连锁餐厅,走向早点摊、手艺铺——烟火气里,藏着人间最平凡动人的温度。西街老菜场“变形记”,不仅提升了民生,更把文化、社交和创新融成一体,把泉州人的日子过得热腾腾、亮堂堂。我深信,这样的老菜场,正是泉州这座古城持续焕新、绵延千年烟火气的不竭动力。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王晓樱、张哲浩、李洁、陆健、高建进、冯家照 光明日报通讯员 何睿、秦宇杭)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5日 07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网址:老菜场“变形记”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42115

相关内容

陕西西安:城市漫游记 多彩老菜场
旧物“变形记”
“垃圾三村”变形记:厨余变肥料,小区成花园
记者体验:上海菜市场“代炒菜”服务火爆
扬州:教场农贸市场焕新升级 老菜场变身文旅生活新地标
废旧物品“变形记”
多个菜市场变身,居民“菜篮子”拎出幸福感
厦门岛内城中村,上演“变形记”
读城记丨从“菜篮子”到“生活场” 临沂菜市场的焕新之旅
卡夫卡诞辰140周年,新版《变形记》聚焦职场主题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