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中手工制作课程与美术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8 11:52

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强调科技融入教学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科技与教育#

作者简介:于杰(1993—),男,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凤毛小学。

手工制作课程是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手工制作课程的开展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在技巧指导方面,方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材料探索方面,未能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导致作品缺乏创意;在成果展示方面,评价不够全面,难以反映学生的进步状况。基于此,教师可以将小学劳动教育中的手工制作课程与美术学科相融合,构建创意手工课堂,提升教学成效。

一、技巧指导:美术赋能,实践启思

在教授手工技巧时,教师融入美术知识,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并将其运用于多元创作情境,制作出具有内涵与创意的手工作品[2]。

1.基础夯实:手眼协同,技精艺熟

在手工制作课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熟悉工具使用与材料加工技巧,实现手眼协同,夯实基础,提升专注度,为进行更复杂的创作奠定基础。

以二年级下册“制作水果模型”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先给学生准备本次手工制作需要的材料,包括纸黏土、滚筒、塑型工具、水彩笔等。然后,教师利用美术知识示范纸黏土的操作步骤:擀纸黏土,把控其均匀度和柔韧度;揉捏纸黏土,根据想要塑造的水果捏制出相应的模型;雕刻纸黏土造型,雕刻出水果的纹理,完善水果模型的细节。学生目不转睛地观摩,并踊跃尝试,刚开始时手法生涩,渐渐地开始娴熟。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将美术知识融入手工制作中,巧妙进行形状塑造,合理进行色彩搭配,把普通的纸黏土变成形象的水果模型。如此一来,教师将美术知识融入手工制作技巧的讲授环节,能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在心中埋下艺术创作的种子。

2.创意点燃:妙想生花,巧手天成

创意的激发源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日常材料制作独特的手工作品,有效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引导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反复制作,找到创新的突破口,将创意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将脑海中的奇妙想法转化为真实可感的作品[3]。

以二年级下册“折彩粽”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给学生展示精美的彩粽折纸作品,讲解其文化内涵,介绍其制作工艺,包括纸张挑选和基本的折叠步骤,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其次,为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传统制作的基础上让彩粽更别致?”有的学生受美术色彩搭配的启发,提出用多色纸张组合折叠彩棕,从而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有的学生凭借对立体图形的敏锐感知,折出与传统粽子造型有别的新颖的彩粽;有的学生从美术装饰角度出发,用小铃铛、彩带等装饰物装饰彩棕,让彩粽更具动感与美感,富有艺术感染力;等等。学生充分发挥手工制作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用纸折出各种各样充满童趣与艺术特色的彩棕,不仅提升了动手操作能力与艺术素养,还增强了传承民俗文化的意识。

教师在技巧指导环节融入美术知识,指导学生运用美术造型、色彩搭配等知识折彩棕,拓宽了学生的手工制作空间,激活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让学生主动将艺术美融入手工制作中。如此一来,原本枯燥的劳动技能教育就变成充满创意与巧思的劳动与艺术教育。

二、材料探索:美术视角,创意巧用

在手工制作课程中,材料的探索包括材料的发现与运用。因为材料是手工制作的基石,所以材料的发现与运用效果直接影响手工作品的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材料,学会就地取材[4];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巧妙运用材料,重新加工,制作出富有艺术性的作品。如此一来,教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1.发现材料:就地取材,变废为宝

生活中看似平平无奇、容易被忽视的物品,其实含有利用的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物品的美,探索其潜在的手工制作价值,通过精心加工,赋予其全新的艺术生命力。

以三年级下册“制作卡车模型”一课的教学为例。课前,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废旧物品,为制作卡车模型做准备。课上,教师展示自己和学生收集的废旧物品,供学生选择。学生望着这些废旧物品,有的眼中充满迷茫,有的眼中充满好奇与期待。教师一步步指导学生发现这些废旧物品的妙用。教师说道:“卡车最大的部位是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学生望着桌面上的材料,回答道:“是车身,可以用纸盒来制作。因为纸盒是长方体。”教师示意学生对纸盒进行裁剪与拼接,初步搭建车身的框架。教师继续问:“卡车需要什么才能开起来?”学生回答道:“车轮。”教师顺势追问:“这些材料中哪个最像车轮?”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圆形的矿泉水瓶瓶盖。教师指导学生在瓶盖中间打个小孔,用牙签或铁丝将其固定在车身底部,从而做成精巧的车轮。教师又拿起一根小吸管,问学生它像车身上的什么部位。学生经过热烈讨论,终于发现小吸管可以作为车的排气管。教师鼓励学生将小吸管安装到卡车底部。这样一来,卡车的模型初步完成,学生也发现了更多废旧物品的作用,纷纷主动选择其他材料搭建卡车模型,完善卡车模型的细节。

2.运用材料:艺术加工,提升品位

在运用生活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小学生往往仅停留于简单组合物品的层面。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利用生活废旧物品,通过艺术加工制作出更加具有艺术品位的作品[5]。首先,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和发现不同形状和材质的材料对要制作的作品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其次,学生需要了解可以通过哪些加工手段来改变材料的形状,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最后,学生需要了解色彩的选择与搭配对营造作品的视觉效果的作用,能够根据作品的主题与风格精准选择与搭配适宜的色彩。

以三年级下册“装饰画框”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向学生展示多款精致的画框,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画框形态设计之美与色彩搭配之妙,从中汲取艺术创作灵感。在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被点燃后,教师给学生分发不同主题和内容的画作以及提前准备好的材料,鼓励学生自行装饰画框。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结合画作主题和内容,尝试对不同形状的材料进行艺术加工。比如,有的学生拿到的是描绘一家人聚餐的画作,为了搭配画作温馨的风格,学生用胶水巧妙地将淡黄色、白色、浅蓝色的塑料纽扣拼贴起来,做成长方形的画框;有的学生拿到的是描绘大自然山水的画作,为了凸显画作清冷的风格,学生用剪刀将不同粗细的绿色、白色吸管剪成不同长度,然后重新排列组合,制作出具有独特线条美感与空间层次感的画框;有的学生拿到的是描绘小孩和小狗在草地上嬉戏的画作,为了彰显画作童趣的主题,学生用彩色纸板制作画框,并别出心裁地在彩色纸板上雕刻出星星、花朵、动物等形状,增强画框的趣味性。

教师在材料探索环节,给学生提供开放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发现和运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使学生用美术的眼光充分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艺术美,用灵巧的双手将手工制作与艺术创造结合起来。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加工制作的技巧,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环保意识。

三、成果展示:作品评价,技艺交融

成果展示是手工制作课程教学成效的检验环节。

教师通过作品评价,可精准了解学生手工制作的娴熟度、美术创意的独特性,从而调整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手工制作能力;学生通过分享制作心得,能相互借鉴经验,拓宽思路,从而促进手工制作水平与审美能力的提升。

1.实物呈现:巧思溢彩,各显其长

每一件手工作品都凝聚着学生的劳动汗水和艺术智慧。展示学生的手工作品,是对学生的劳动能力和艺术创作水平的肯定和鼓励,能够激发学生持续创作的热情。通过实物展示与评价,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作品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作品。

以四年级下册“制作礼品盒”一课的教学为例。经过努力,各具特色的礼品盒从学生的手中诞生。有的礼品盒是棱角分明的长方体,显得高端典雅;有的礼品盒是心形的,尽显浪漫气质;有的礼品盒是折叠式的,兼顾美观与实用;等等。教师鼓励学生将礼品盒摆放于展示台,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比如,教师评价学生制作的长方体礼品盒长与宽的比例很合适,符合美学原理;评价学生制作的心形礼品盒线条流畅,颜色搭配和谐;评价学生制作的折叠式礼品盒十分具有创意,贴近生活实际;等等。学生在实物展示与聆听教师评价的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2.经验互鉴:心路漫谈,携手共进

经验交流是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创作心路历程,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创作思路,以及了解同学的艺术构思,从而有效拓宽自身的艺术视野。同时,通过聆听同学的评价意见,学生能够察觉自身手工制作的不足之处,精准定位改进的方向与着力点。此外,此环节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以四年级下册“制作手提袋”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出丰富多样的手提袋。有的手提袋造型独特,彰显时尚个性;有的手提袋色彩搭配巧妙,给人带来视觉上的震撼;有的手提袋改造自废旧物品,体现环保理念。教师引导学生小组间进行交流。有的小组分享设计的灵感,有的小组交流制作过程中的困难,有的小组讲述本组合作过程中的趣事,等等。在小组分享的过程中,聆听的小组专注认真,提出疑惑,或表达认可,从而形成良好的组间互动。学生在合作实践与分享中实现了成长,增强了合作意识,提升了手工制作学习的效果。

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和同学对作品的全面评价,还能通过分享增强信心,从而实现与同学的互促互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手工作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手工制作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技巧指导、材料探索和成果展示三个环节,有效将美术学科融入小学劳动教育中的手工制作课程,提升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掌握手工制作的技巧,受到美术思维的启发,能灵活运用材料制作独具个人风格与艺术韵味的作品。这是对小学劳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对学科育人任务的落实,值得小学教师进一步探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戴正松.创意手工制作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意义[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3):122-124.

[2]沈秀娥.手工技艺类非遗紫砂融入小学劳动教育路径研究:基于S省X县乡村学校的实地调研分析[J].教育观察,2022,11(2):16-19.

[3]李建华.“四园联动”让劳动教育真实发生[J]中小学管理,2022(4):5-9.

[4」唐雯.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小学劳动实践活动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36):6-7.

[5」周晓园.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以“缝制小布袋”为例[J」.中国教师,2021(11):63-65.

网址:小学劳动教育中手工制作课程与美术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49288

相关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合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实小劳动】五常市实验小学校寓教于“劳”育才于“动”教师劳动教育工作汇报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教育信息化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小学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教学课件小学1
生活美学与劳动实践交融:广东省德育工作会议展现教育新亮点
学习劳动课程 争做烹饪能手——鹤壁示范区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家务劳动教学策略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废旧物品创新设计与实践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小学四年级劳动实践教学计划(精选21篇)
实践出真知 劳动润心田——《大学生烹饪劳动教育与实践》首节实操课开课

随便看看